紐約市衛生局:華人移民健康指標表現突出蔬果攝取率居冠

華人慢性病發病率低 蔬果攝取率居冠
根據紐約市衛生局17日釋出最新研究報告《紐約市移民健康狀況》,指出儘管面臨語言隔閡與制度障礙,紐約市移民的整體健康狀況優於美國出生的市民,包括華人移民與亞裔移民社群,顯示其在生活習慣、家庭結構與醫療參與等方面展現顯著優勢。
報告指出,紐約市移民人口預期壽命為83.5歲,較美國出生者高出3.6歲。相較之下,出生於美國的居民平均壽命為79.9歲;亞裔族群,尤其華人移民,在多項健康指標中表現突出,包括更低的吸菸率、更高的蔬果攝取率及較低的慢性病發病率。
“這些資料反映出移民社群在健康行為上的自律,以及文化因素對健康產生的積極影響。”衛生局代理局長莫爾斯(Dr. Michelle Morse)表示。
根據市府統計,約12%的移民家庭在家中以中文為主要語言,且有多達22%的華人移民居住於多代同堂的家庭結構中。
這種跨代支援與家庭緊密度被認為有助於心理與生理健康。報告亦顯示,96%的華人移民每日攝取至少一份蔬果,居各族群之首。
然而,健康優勢背後仍有隱憂。報告指出,華人與其它亞裔移民面臨明顯的語言障礙:近八成華人移民表示英語能力有限,在就醫與獲取健康資訊方面處於劣勢。此外,僅59%的華人移民表示參與定期體能活動,顯著低於其他移民群體。
獲得心理健康照護的機會有限
報告中亦指出,移民群體在健康保險覆蓋率上顯著落後,紐約市整體移民中有15%未投保,幾乎是美國出生者的兩倍。此外,有抑鬱症狀的移民中,僅34%曾接受心理健康治療,低於美國出生者的48%。
儘管如此,亞裔移民對紐約市公共健康體系貢獻重大。報告指出,47%的醫療技術與執業人員來自移民背景,其中許多來自亞洲國家,參與前線照護工作。
市長移民事務辦公室(MOIA)主任卡斯特羅(Manuel Castro)表示:“在移民事務辦公室,我們深知紐約市的健康是由移民社群健康構建而成。身為年輕時隨家人移民到美國的紐約市民,我對於本市在為紐約市移民提供健康照護和服務方面所取得的長足進步,倍感自豪。”
報告建議,除語言外,住房、教育與醫療照護等基礎需求亦應納入市府優先施政專案,確保亞裔與其他移民群體能平等參與城市資源與服務。
報告連結:https://tinyurl.com/bf69tkzy
點選閱讀原文下載華人168app
HUARE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