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小黃圖”第一人!3張《金瓶梅秘戲圖》,拍出百萬高價!


中國畫明明很美,
可真正能讀懂它的人卻少之又少。
跟大家分享一些中國畫的基本概念,
或許能為您欣賞國畫帶來一點幫助。
點選以上影片,瞭解中國畫!

《金瓶梅》可謂是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
世人皆道是“Y書”,讀過的人說它是藝術。
但你見過史上最貴的《金瓶梅》小黃圖嗎?

3張“秘戲圖”
就能拍出天價?
這幅西門慶與潘金蓮的春宮圖,嘉德公司2010年春拍,以112萬高價拍出。‍‍‍‍‍‍‍‍‍
這張是潘金蓮在偷窺西門慶與丫頭龐春梅,2011年嘉德公司春拍中,以230萬成交。
這張西門慶與李瓶兒的戲春圖更打破記錄,嘉德2010年秋拍中,以392萬成交!
‍‍‍‍‍
一副春宮圖而已,憑啥能賣上百萬高價?
先看細節,雖然是靜態畫面,卻能看出作案現場的動態。
床下,一隻男鞋正壓著一隻女子的三寸金蓮。古代男子皆有金蓮癖好,想必先是細細玩弄,再隨手脫下。

‍‍‍‍‍‍‍‍‍‍‍‍‍‍‍‍‍‍‍‍‍‍‍‍‍‍‍‍‍‍‍‍‍‍‍‍‍‍‍‍‍‍‍‍

再往遠處看去,傾倒的澡盆旁,是李瓶兒身穿的綾羅綢緞。《金瓶梅》三女主中,唯有李瓶兒身家最高。
兩人想必先有一番鴛鴦戲水,再共赴巫山雲雨。
再往門邊看過來,首飾盒裡的珍珠項鍊剛剛取下,連盒蓋都來不及蓋上,見了面也挺心急的!

整幅畫的視角是從高處俯瞰,無論是左下角鬧春的小貓;‍‍‍‍‍‍‍‍‍‍‍‍‍‍‍‍‍‍‍
畫面右上角的床又叫“架子床”,是古代富貴人家常用的寢具。‍‍‍‍

床眉上彩繪三種圖案,游龍戲鳳、荷塘浮萍、雙雀鬧春,皆在暗指巫山雲雨。
畫面雖凌亂,細看屋內傢俱陳設皆有其隱喻,且暗含明代風俗,足見作畫者功底。
畫面本身Y而不蕩,暗含春情,非市面上粗製濫造的可比,足見作者審美意趣。‍‍‍‍‍‍‍‍‍‍‍‍‍‍‍‍‍‍‍‍‍‍‍‍‍‍‍‍‍‍‍‍‍‍‍‍‍‍‍‍‍‍‍‍‍‍‍‍‍‍‍‍‍‍‍

小Y圖
也能畫成藝術品
這批《金瓶梅》春情畫,皆出自作畫大家,胡也佛之手。
他的一生坎坷動盪,給蔡公時當過兵、為尼克松畫過畫;
給成人畫過小黃圖、也為小朋友畫過連環畫;‍‍‍‍‍‍‍
他效仿曹操刻有一方印叫“寧叫天下人負我”,臨死前卻總結一生“只是個畫匠”。
這批《金瓶梅》,便是他最潦倒時的作品。‍‍‍‍
解放前夕,國民黨管理腐敗,上海灘物價飛漲。
100元法幣,第一年能買到兩頭大牛,不過四五年時間,連根油條都買不到。
此時胡也佛40歲,正是壓力最大的時候。‍‍‍‍‍‍‍‍‍‍‍‍‍‍‍‍‍‍‍‍‍‍‍‍‍‍‍‍‍‍‍‍‍‍‍‍‍‍‍‍‍‍‍
妻子得了肺癆、孩子要上學、岳母要贍養。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他接受了上海長江銀行經理周葉華先生的邀請;
一兩黃金三張,開始創作《金瓶梅》系列小黃圖。‍‍‍‍
雖然是小黃圖,胡也佛常常一個月才能完成一幅。
‍‍‍‍
這是潘金蓮與西門慶的初相見,書裡寫:
這人你道是誰?卻原來正是那嘲風弄月的班頭,拾翠尋香的元帥,開生藥鋪複姓西門單諱一個慶字的西門大官人便是。
書裡形容潘金蓮:
嬌滴滴銀盆臉兒,輕嫋嫋花朵身兒,玉纖纖蔥枝手兒,一捻捻楊柳腰兒,軟濃濃粉白肚兒,窄星星尖翹腳兒,白生生腿兒……
兩人最初在王婆處,房屋佈置還是市井粗俗人家;

等到進了西門府,便是一派有錢的暴發戶裝修了;‍‍‍‍‍‍‍‍‍‍‍‍‍‍‍‍‍‍‍‍‍‍‍
大家注意到一個細節了嗎?‍‍‍‍‍‍‍‍‍‍‍‍‍‍‍‍‍‍
畫中美人多袒胸L乳,但都是不露足的。
非得用各色精緻裹腳布,包住三寸金蓮。
書中寫潘金蓮,說她自幼生得有些姿色,纏的一雙好小腳兒,所以就叫金蓮。
纏足的三寸金蓮,不僅是評判女子姿色高下的標準,也作為性生活時一種助興手段。
古時講究含蓄的朦朧美,各色裹腳布式樣,便是古時女子的審美遊戲。
僅僅這一處細節,足見畫家文化功底之深。

成也《金瓶梅》
敗也《金瓶梅》
周也佛畫《金瓶梅》但第二個特色是,畫面熱鬧。
不僅有人,更是一張市井畫卷。
潘金蓮尚在農家時,窗外是常見的雞鴨等家禽。
雞媽媽左側的紡車說明要自己織布、右邊還擺著沒洗的碗筷,證明農婦的生活還是比較艱辛的。‍‍‍‍‍‍
而西門府上,牆壁雕樑畫棟、地毯花紋精美異常,足見當時富商與窮人的生活水平差距有多大。‍‍‍‍‍‍‍‍‍‍‍‍‍‍‍‍‍‍‍‍‍‍‍‍‍‍‍‍‍‍‍‍‍‍‍‍‍‍‍‍‍‍‍‍‍‍‍‍‍
農村小院都是吃肉的家禽,而富商府養的是寵物狗,下面這隻應該是慈禧太后最愛的獅子狗吧?
這個視角尤其奇妙,屋內一片忙亂;
唯獨貓貓被窗外春色吸引,而窗外正有一丫鬟偷窺。
看髮髻樣式,應該尚未成年,足見西門府是不避外人的,如此縱慾,也為日後覆滅埋下禍端;‍‍‍‍‍‍‍‍‍‍‍‍‍‍‍‍‍‍‍‍‍‍‍‍‍‍‍‍‍‍‍‍‍‍‍‍‍‍‍‍‍‍‍‍‍‍‍‍‍‍
由此看來,“尺度”並不是周也佛創作的唯一考慮因素。‍‍‍‍‍‍‍‍‍‍‍‍‍‍‍‍‍‍‍‍‍‍‍
他發揮的是一種想象力,“偷窺”是最常用的視角。
畫內丫鬟悄悄躲在窗外偷窺,是否也像我們,站在畫外偷窺?
且“偷窺”並不光明正大,隱隱有一種背德感,由此形成了三重空間。
交歡者不知被人偷窺、偷窺者不知畫外仍有人偷看、至於偷看的我們,更要極力避免被他人知道。‍‍‍‍‍‍‍‍‍‍‍‍‍‍‍‍‍‍‍‍‍‍‍‍‍‍‍‍‍‍‍‍‍‍‍‍‍‍‍‍‍‍‍‍‍‍‍‍‍‍‍‍‍‍‍‍‍‍‍‍‍‍‍‍‍‍‍‍‍‍‍‍‍‍‍‍‍‍‍‍‍‍‍‍‍‍‍‍‍
於是,春宮圖的主角,倒成了最“光明正大”的了。‍‍‍‍‍‍‍‍‍‍‍‍‍‍‍‍‍‍
胡也佛這一生,成為春宮圖,敗也春宮圖。
畫《金瓶梅》讓全家吃得飽飯,但也為日後埋下禍端。‍‍‍‍‍‍‍‍‍‍‍‍‍‍‍‍‍‍‍‍‍‍‍‍‍‍‍‍‍‍‍
他靠春宮圖火了,直到1950年的一封揭發信。‍‍‍‍‍‍‍
在那個年代,畫春宮圖可不是傳播Y穢物品這麼簡單。‍‍‍‍‍‍‍‍‍‍‍‍‍‍‍‍‍‍‍‍
雖然胡也佛本人從1949年開始,已經不再畫小黃圖了。但誰叫他畫得太好、太暢銷導致供不應求,據說一時間連仿冒者都出來了。
好在1952年官方對他寬大處理,不予追究;
但要求畫稿元件需全部收回上繳銷燬,今後不得再畫。‍‍‍‍‍‍‍‍‍‍‍‍‍‍‍‍‍‍‍‍‍‍‍‍‍‍‍‍‍‍
胡也佛感激涕零,親自到各買家處想要回自己的畫作。其中包括知音銀行家周先生,據說“周先生客氣而無償的交換”。‍‍‍‍‍‍‍‍‍‍‍‍‍‍‍‍‍‍‍‍‍‍‍‍
在這之後,他真的不再畫春宮圖。但仍避免不了受到衝擊,被批鬥一百多次。‍‍‍‍
其實他不止能畫春宮圖,還曾創作過暢銷一時的連環畫。
解放後他與老搭檔張令濤合作,創作了《西遊記》、《紅樓夢》等大量連環畫;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市井平民,無所不畫。
我特意找來《西遊記》中“大戰蜘蛛精”的片段。
相比日後的央視版,連環畫裡的唐僧更市井、而女妖們倒是一眼羅剎女。
再看師徒三兄弟,皆是一眼可見的妖怪面貌,倒更符合原版《西遊記》了。
細看著人物線條、山水造型,層巒疊嶂中四人踏路西行,足見畫師功底。
胡也佛一生愛畫、自謙也只會畫畫。
可惜一生不得志,即使練就金鉤鐵線的真本身,終難有施展空間。
或許就像他為畫室所起之名:大空堂。
緣起緣滅、一世為空。
晚年的胡也佛鐘情于山水畫,甚至癌症晚期都在畫。
這幅巫峽雲濤,兩岸絕壁,雲霧往來,隱現異時,曾拍出過百萬高價。
胡也佛改過很多次名字,本名“國華”、後有“也佛”、“若佛”,總和佛字離不開緣分。
佛語有云,一念心起,繁華開;一念心落,萬物滅。
心無外物,境隨心轉。
或許也只有這雙看透俗世情慾的眼睛,才能畫出這風情畫傳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