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藍字“九邊”關注我。
不少小夥伴納悶我幹啥去了,突然停更了這麼久,也沒啥事,就是中間有段時間突然寫不出來了,可能也跟連續寫了七八年有關,準備歇兩週再繼續,中間去小號更新了一段時間,後來發現也沒狀態,又停了,總想“下週繼續”,一停就是半年。
7月份趁著工作不太忙,去了趟西藏,回來之後就越來越忙。我之前跟大家分享過,一般來講,這些年的專案有兩種,一種是利潤高又清閒的,我們叫“創收型專案”。還有一種是“受苦又不太賺錢”,我們稱為“成長型專案”,因為這類專案除了讓人成長沒啥別的作用了。
今年很巧的是我管的那幾個專案絕大部分都是這種,所以這幾個月確實也是沒啥時間了。
此外還有一件事,就是今年目睹了周圍一些小夥伴身體出了問題的慘狀後,下定決心做改變,重新開始跑步,每天溜達一個小時左右,已經堅持了六個月了,時間和動機進一步被擠佔了。本來準備今天開始發第一篇,不過沒寫完,那就發一篇小號上的文章,這篇我還是很滿意的,自己看了很多遍之後依舊有收穫。
此外還請大家關注我的小號,之前很少推,這是我唯一小號,其他那一大堆都是高仿:
以下正文。
之前文章下邊有個老哥給我留言,後來我倆就聊上了,再後來我才知道他在川藏線上徒步,從雲南一直走到四川,再從四川走到西藏。
我這次過去的時候,他已經去了日喀則,我是在日喀則附近的一個服務區找到了他。我就不放他資訊了,因為他現在也順便做旅遊自媒體,在這裡放資訊顯得我倆在合夥搞流量,而且他也不希望我透露出來。
見到他的時候,被曬得跟個藏民似的,很難想象他以前是名校畢業的頭部大廠專案經理。他說他並不準備一直徒步下去,等走完阿里環線,還是要回去上班的。
關於搞這個類似行為藝術一樣的東西,他還有個說法,他說這次出發主要是他爹沒了。
他爹一輩子愛溜達,到處蒐集各種桌布貼畫,不過年輕時候沒錢,後來又被家庭給鎖住了,再後來專心培養孩子上大學。孩子上了大學,終於可以出去了,又發愁給孩子買房的事。最後所有事都差不多了,身體又不行了,各種小問題就來了,從六十歲起毛病不斷。前年可能是感覺到了啥,硬撐著去了趟玉龍雪山,回來沒多久診斷了腸癌,很快就沒了。
從他爹這裡,他得到了兩個啟發:
一是想做的事真不能拖,一拖可能人沒了也動不了身。
另一件事是意識到了無論如何不能像他爹一樣晚年過那樣的生活。
徒步西藏這事一直是他想做的,但是從來沒想過去實施,以前看央視節目還冒出過去喜馬拉雅山裡溜達的想法,不過自己也覺得離譜。
後來上B站一搜嚇一跳,竟然一大堆影片講怎麼穿越喜馬拉雅,原來這玩意真有很多人去了,現成的軌跡,還有紮營點,補給點等等。
還有更離譜的,每年都有一堆人徒步穿越800公里羌塘無人區,至於川藏線,本來就沒啥難度,疊加現在商業化很成熟,每年進藏的烏央烏央,某音上恨不得一晚上幾百個直播徒步的。
再加上這幾年整體比較心煩意亂,有點像做了個過山車。
工作前幾年風生水起,升職加薪,房子、公司股票樣樣漲。這兩年諸事不順,恰好反過來了,公司換了個領導,跟自己合不來,被迫離職是遲早的,房子股票就不用提了。所以爹沒了之後,就準備出去散散心。先把工作辭了,再把所有的投資都清了,儘管沒剩多少,但是全部存了定期,剩下兩萬塊,準備出去溜達,兩萬塊花完就回去上班。
一開始準備去雲南走一段散散心就回來,沒想到走開就停不下來了。
大家可能對徒步的速度沒啥感覺,覺得太慢了。一般來講,挺過最初十五天左右的適應期就好了。
也就是說,剛開始這段時間會有各種不適,腿疼,腳疼,腰疼,肩膀疼,畢竟得揹著40到60公斤的物資,每天走八到十小時,有時候還得冒雨趕路,剛開始是很痛苦的。
慢慢就無感了,人也成了老司機。老司機們每天能走30到40公里,也就是說一個月就能走一千多公里。看出來了吧,徒步這事以“天”為單位,給人感覺太慢了,但是以“月”為單位,那就不慢了。
以川藏線為例,南線也就是大家經常說的318國道,2146公里,那些徒步愛好者一般兩個月之內就能走完。
再從西藏去阿里,沿著219國道從拉薩到獅泉河,1500公里左右,一個半月也到了。
當然了,這主要還是拜我國這些年的基建和治安所賜,他們這些人可以心無旁騖地溜達不用操心別的事。
當他出發之後發現了個問題:他可以以極低功耗活下去。所有裝備都走某多多,一開始準備出去溜達半個月,預算一萬(剩下一萬要留著回去找工作)。
沒想到這一萬竟然撐了兩個月,其中很大一筆還是買裝備還有去那邊的路費,帳篷火爐睡袋什麼的。一開始用煤氣罐,後來乾脆拼了個戶外斧頭,就跟遊戲裡似的過起了撿樹枝劈柴起鍋做飯的生活。
再後來覺得應該把所見記錄下來,於是開始發影片,積累了一些粉絲,現在儘管一個月只能賺兩三千,竟然花不完。想著沒錢了就回去找工作,可是好像一直能剩下幾百塊。有一次身無分文,準備到了下一站就結束,路上碰上個小年輕在給越野車換輪胎,之前明顯沒換過,死活鬆不開螺絲(那個得站扳手上踩才行),他上去幫忙,小夥塞了他三百塊,後來又有了流量費,又繼續上路。
更重要的是,以前是個規劃狂,總是為還沒有發生的事焦慮,成天擔心這擔心那。出去了知道自己生活的需求極低後,突然意識到最壞的情況也就自己現在這樣,幾乎身無分文躺在風雨交加的帳篷裡,頓時想焦慮都焦慮不起來。
以前出差住店,基本上都是三星以上的,三星基本上不住,晚上還經常睡不好。現在好了,在服務區搭帳篷聽著公路上大車轟鳴也能入睡,幾十塊的民宿睡的就更好了。
他跟說我,他有點徹底悟了,本來想出來“見天地”,沒想到卻“見眾生”,沿途認識的人,比他畢業十幾年都多。而且沒了職場上的相互戒備,大家經常敞開暢談。最後反而覺得是在“見自己”。
他意識到兩個最重要的問題:
首先是人可以用並不多的資源讓自己快樂,也能讓自己生活。讓自己痛苦的,其實從來也不是物質,而是觀念。之前總想去搞什麼財務自由,總想著投資“錢生錢”。最後這些東西不但沒給自己帶來什麼好處,反而一直在折磨人,最後錢也損失了一大堆。
他之前睡眠特別輕,稍微有點聲音就睡不著,但是出來後,可能心態上接納了“在戶外就別想安靜”的設定,反而不怕聲音了。
這倒有點像那句話,“凡事你一旦接納了,就不存在了;你看不慣它,它就一直折磨你”。
更關鍵的是,他以前總覺得自己是精英,就應該比其他人賺得多混得好。徒步路上遇上了形形色色的人,當地老百姓,同行的,騎行的,自駕的,還有開旅店的,還有不少流年不利本來身價不菲如今欠了一屁股債的。
比如他還見到一個老哥,開著“盛世加長”大攬勝在自駕。那人聊起來說是“三十年畫了一個圈”,艱苦奮鬥了三十年,從窮小子變成了資產過億,然後又回到了起點,這次自駕完就把車拿去抵債,從此身無分文。這次出來自駕,主要是想起來三十年前自己是想著賺了錢就可以自駕了,一直拖到破產才成行。
見了這麼多人,慢慢也釋然了,覺得什麼精英不精英的,都是一時的運勢,正好生在了教師家庭,腦子一般依舊養成了好習慣,考上了名校,一畢業趕上了網際網路大潮,一度混得還不錯。如今年紀大了,潮水退了,一切現了原形。
痛苦之源就是覺得自己應該四十歲財務自由,應該高薪,應該一帆風順,忘了這個世界的底色就是充滿荊棘。
一旦接受了自己並沒有那麼牛逼,而普通人的日子就是平淡且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維持湊合的生活,反而踏實了。覺得自己從一個充滿妄念的精神病重新變回了正常人。
接納了這個設定之後,再看銀行裡的存款,反而覺得有點小慶幸。跟出發時候的心態截然不同,也覺得等走完了回去上班也不那麼痛苦了,就算收入打個大折扣,也覺沒啥大不了。就跟徒步似的,走一段看一段,碰上啥困難解決啥,提前糾結最沒用。
我跟他說要不咱倆輪流開車,兩天時間把你送去獅泉河得了。他說他對獅泉河一點興趣都沒,去不去都行,不過很享受一直在路上溜達,腦子裡沒啥可想的,反而很容易想清楚一些事。一路走,走著走著各種鬧心事都想通了,也就不鬧心了。
徒步的目的不是徒步,去獅泉河的目的也不是獅泉河。
文章就寫到這裡吧。不知道你們看完啥感覺,反正我這段時間想了想,挺有啟發。確實應該不斷地思考一個問題:到底讓自己陷入痛苦的,是執念還是物質。
有些執念讓自己成長,但是更多情況下純粹是內耗,只是之前從沒審視過這當中的區別。
哪怕讓自己痛苦的是物質,可能你不去使勁在意它,它也確實影響不了你。只有想清楚了這些,才能輕裝上陣。
最後,強烈不建議大家去徒步,文中的老哥在雲南碰到個徒步大神帶了他兩個月,不然他也走不了這麼遠。尤其不建議去阿里徒步,更別去羌塘無人區。
實在是感興趣,去看看徒步大神的影片就得了。反正我自己完全沒有徒步的想法,感覺從他那裡還是挺受益,所以分享給大家。
這篇文章寫的時候是9月,十月份的時候他已經從走完了阿里環線,不過不是真徒步完的,在日喀則有個小夥伴完成了騎行把腳踏車留給他了,他也騎到了獅泉河。現在已經回北京繼續上班了,工資要的低,很快找到了工作,然後老闆發現他能力挺強,又讓他去帶隊並漲了工資,現在日子還湊合。
文章就寫到這裡吧,之前可能有小夥伴留言有違規,我這邊暫時沒法留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