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收官之際,王煜全又會帶來一年一度的前哨科技展望,往年我們一起預見:電動車革命、元宇宙熱潮、數字貨幣炒作、人工智慧爆發…
今年王煜全會帶來哪些新趨勢?如果你想知道,歡迎現在點選文首入口,加入前哨科技特訓營,週四晚8點詳細瞭解。
前哨直播前,我們注意到國外知名的未來學者Amy Webb釋出了年度前瞻報告,分享了對2025年的科技預測。
Amy Webb認為,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生物科技等突破性技術正在重塑商業格局和社會生活,從生成式AI到量子計算的突破,從氣候科技的創新到太空探索的新篇章。
今天為你帶來報告翻譯,如果你認為內容太長,下面也有為你的總結的內容要點,歡迎點贊收藏。
更多前沿研究,更專業的科技商業分析,歡迎加入前哨科技特訓營獲取。


2025年十大科技趨勢
2024年是一個充滿創新和全球動盪的前所未有的年份。展望2025年,我們必須問自己:哪些技術將重塑我們在2025年的世界?
人工智慧(AI)似乎是顯而易見的答案,但它只是未來一年將改變商業格局的三項突破性技術之一。其他兩項——高階感測器和生物技術——雖然不那麼顯眼,但同樣重要。
隨著全球貿易格局的變化,這些技術將發揮重要作用。預計在供應鏈追蹤、自動駕駛汽車,甚至可植入醫療裝置等領域將出現創新,所有這些都得益於感測器技術的進步。
在生物技術方面,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三維生物列印技術,能夠快速創造功能性生物組織,其速度比以往快10倍,使我們更接近於大規模生產實驗室培養的組織和器官。
兩項前沿技術將在來年迎來突破。
幾乎無限的零碳能源聚變的夢想正在變為現實。得益於最近的突破,聚變裝置即將實現產出能源大於其消耗的目標。不久之後,聚變可能會為資料中心、製造業、鋼鐵廠和化學制造提供動力,使我們能夠擺脫化石燃料。
此外,量子計算從理論可能性走向實踐現實的長期期待,可能很快會達到一個拐點。這種顛覆的潛力橫跨多個行業,從醫學到材料科學再到金融。
在這個變化無常的時代,領導者必須抵制等待塵埃落定的誘惑,成為新興訊號的敏銳觀察者,監測競爭格局中的微妙變化,以預示潛在的顛覆。
量子計算今天可能並不易於接觸,但積極參與“如果……會怎麼樣”的情景思考,將挑戰假設,為組織準備應對多種潛在未來,提升戰略韌性。
到目前為止,2025年已經出現了10個關鍵主題,值得關注。我像往年一樣與您分享這些主題,以激發您對來年的思考。
1.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技術超級週期。這將是一個由多種新興技術匯聚驅動的爆炸性技術進步時期。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次創新的完美風暴,各種技術的突破相互碰撞並相互增強。
這創造了一個快速顛覆和轉型的時代,其規模和影響力堪比電力或網際網路的引入,導致全新產業的出現、經濟轉型和社會變化。我將在今年的SXSW演講中分享了一些關於技術超級週期的早期研究。
2.生活智慧是下一個重大顛覆。人工智慧只是三項改變商業格局的突破性技術之一。其他兩項——高階感測器和生物技術——雖然不那麼顯眼,但同樣重要。
這兩項技術悄然進步,與人工智慧一起,它們的融合構成了一個新現實,將塑造各行業領導者的未來決策。我稱這種新現實為“生活智慧”,它創造出能夠感知、學習、適應和進化的系統。
生活智慧將驅動創新的指數級迴圈,顛覆行業並創造全新的市場。專注於人工智慧而不理解它與其他技術交集的領導者,可能會錯過已經在形成的顛覆浪潮。
3.大行動模型(LAMs)、個人大行動模型(PLAMs)和企業大行動模型(CLAMs)是下一個大型語言模型(LLMs)。
隨著我們周圍感測器的增加,它們將捕捉和傳輸的不僅僅是更多的資料,還有更多型別的資料。當組織忙於建立和使用大型語言模型時,它們很快就需要構建大行動模型:LAMs。
如果說大型語言模型預測接下來要說什麼,大行動模型則預測接下來應該做什麼,將複雜任務分解為更小的部分。與主要生成內容的大型語言模型不同,大行動模型最佳化任務執行,能夠根據具體命令做出即時決策,並將在各類組織中發揮巨大的幫助。
大行動模型利用我們在使用手機或操作車輛時生成的行為資料,以及遍佈各地的感測器,收集多個數據流。隨著大行動模型越來越深入我們的環境,它們將無縫運作,通常無需使用者的直接參與。
許多組織未能想象的是,大行動模型將如何演變為個人大行動模型(PLAMs),並最終與不同系統互動,從大資料集中學習,並適應不斷變化的商業需求。
大行動模型將透過簡化決策過程、管理任務、談判交易,並根據行為資料預測我們的需求,改善我們的數字、虛擬和實體體驗。它們不需要有意識的輸入。
這些自主代理將個性化推薦、最佳化購買並與其他可信代理進行溝通,實現無縫交易——所有這些都在使用者的隱私和偏好得到維護的情況下,因為個人大行動模型本質上可以訪問使用者在個人裝置上的所有資料。個人將擁有個人大行動模型,而企業也將擁有一個或多個企業大行動模型(CLAMs),數字化政府將擁有政府大行動模型(GLAMs)。
4.奇怪的科技聯盟成為新常態。今年的AWS re:Invent大會上,蘋果公司意外亮相。蘋果公司的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高階總監Benoit Dupin與亞馬遜網路服務CEO Matt Garman同臺宣佈蘋果正在使用亞馬遜的專有晶片。
Dupin談到了蘋果廣泛使用亞馬遜服務的情況,並表示蘋果正在測試最新版本的AI晶片Trainium 2。蘋果在亞馬遜大會上的亮相以及對該公司晶片的站臺,強調了對AWS的強烈信心。這也凸顯了蘋果與AWS的戰略一致性,因為雲巨頭繼續與微軟Azure和OpenAI競爭。
實際上,我在2018年就預見到了蘋果和亞馬遜的合作,並在《Big9》中專門對此做了情景設定。
與此同時,亞馬遜和Anthropic正在合作開發“Rainier”,一個擁有數十萬顆晶片的大規模分散式AI計算叢集,旨在訓練下一代模型。人工智慧的未來與雲和計算的未來息息相關,我們預計在來年將看到更多涉及Azure、AWS和Google Cloud的變革。
5.加密貨幣寒冬即將結束。去年這個時候,我們說加密貨幣寒冬將真正開始,因為這一年對於加密行業來說風波不斷,頂級高管面臨聯邦欺詐指控。
儘管加密貨幣仍然波動,但年底的一些重要發展表明寒冬可能會提前結束。比特幣首次突破10萬美元,這在過去12個月的混亂中是一個了不起的里程碑。這主要歸因於唐納德·特朗普的當選,他承諾透過放鬆監管,使美國成為“全球加密貨幣之都”,並結束拜登政府對加密貨幣的強硬立場。
特朗普選擇加密貨幣倡導者保羅·阿特金斯擔任證券交易委員會的下一任主席,提出了建立加密貨幣戰略儲備的提議,這將使美國成為加密貨幣的直接投資者。由於共和黨在國會中佔據超多數席位,這將有利於出臺更有利於加密貨幣的監管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自己也有一個初具規模的加密貨幣專案——World Liberty Financial,該專案因吸引一些不良投資者而引起外界質疑。
6.量子計算可能終於迎來它的時刻。在您否定這一點之前,請先聽我說完。明年可能會成為量子計算的轉折點,這得益於幾個因素的交匯。
首先,錯誤校正技術的進步使量子計算機變得更加穩定和可靠,為實際應用鋪平了道路。來自谷歌DeepMind和Quantum AI的AlphaQubit是一種基於人工智慧的解碼器,能夠以最先進的準確性識別錯誤。準確識別錯誤是使量子計算機能夠進行大規模長時間計算的重要一步,這將為科學突破和許多新領域的發現開啟大門。
其次,像IBM這樣的公司正在積極增加量子處理器中的量子位元數量,以便進行更復雜的計算。谷歌的Sycamore處理器展示了量子霸權的潛力,而IonQ正在開發用於商業用途的陷阱離子量子計算機。
最後,公共和私人部門的投資增加正在加速研究和開發。2024年,國會為國家量子計劃(NQI)撥款9.68億美元,涵蓋NASA和能源部等領域的量子研究。
在2025年,我們將看到更多的量子混合系統,這將為商業帶來即時價值。像Rigetti Computing這樣的公司正在專注於構建可以與現有基礎設施整合的混合量子-經典系統,使技術變得更加可及。
7.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將催生技術創新。到2025年,氣候變化的加劇將成為技術創新和商業化的強大催化劑,推動那些因成本和市場需求而停滯不前的解決方案的採用。
海平面上升和極端天氣事件將創造出對韌性基礎設施的迫切需求,促使碳固化(CarbonCure)等技術的廣泛使用,這種技術在生產過程中減少碳排放。
我們已經有了解決水資源短缺的方案:海水淡化。讓清潔水更易獲取將成為優先事項,麻省理工學院的新研究證明,可以部署不需要額外電池的太陽能海水淡化系統。飛行員依靠GPS導航他們的航線,但大氣條件和訊號干擾可能會阻止飛機的GPS接收器鎖定衛星訊號。澳大利亞正在開發一種替代方案,使用朝下的類腦相機讀取下面的地形。
此外,還有新的植物壓力感測器、合成生物學啟發的種子塗層和經過工程改造的微生物,這些都有助於減少碳排放。
8.核能正在復興。許多人清晰地記得切爾諾貝利和福島事故,這些事件顯示了災難性熔燬和輻射洩漏的危險。
因此,得知科技巨頭們正在越來越多地投資於小型核電站——即小型模組化反應堆(SMRs)——作為未來能源戰略的關鍵組成部分,可能會讓人感到意外。
人工智慧的複雜演算法和大量資料集需要大量的計算能力,而在幾年內,這將超出今天電廠的生產能力。小型模組化反應堆提供了比傳統核電廠更具可擴充套件性和靈活性的替代方案,使其在去碳化資料中心和其他能源密集型操作中變得更具吸引力。
微軟已與X-energy合作,計劃在2028年前在其一個數據中心部署一臺小型模組化反應堆——希望展示這項技術如何以零碳電力為大規模操作提供動力。
谷歌承諾在2030年代開始從Kairos Power的小型模組化反應堆購買500兆瓦的電力,為其資料中心提供清潔能源。亞馬遜也投資了X-energy,並與公用事業公司合作在弗吉尼亞州和華盛頓州開發小型模組化反應堆專案。
在當前的人工智慧熱潮之前,比爾·蓋茨在2006年共同創辦了TerraPower,主要旨在開發先進的核反應堆,以應對氣候變化。2024年6月,TerraPower在懷俄明州Kemmerer啟動了首個核電站——Natrium反應堆的建設,該電站將建在一座退役的煤電廠附近。美國能源部也提供了支援,資助小型模組化反應堆的開發,希望加速核能的商業化。
9.歐洲的混亂。法國和德國的政治動盪,領導層競爭帶來了深刻的不確定性,可能會顯著阻礙2025年歐洲的創新潛力。
隨著這些政府應對內部挑戰,經濟不穩定和政策癱瘓可能會出現。兩國政府可能不會進行未來的戰略規劃,而是更多地關注當前。
這種不確定性恰逢歐盟人工智慧法案在2025年將更深入地落地,要求對人工智慧技術進行更強有力的政府監管,這可能會為企業帶來更多的複雜性,並阻礙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的開發和採用。
德國特別需要振興其中小企業(Mittelstand),並激勵其著名的製藥和汽車行業優先考慮真正的創新而非漸進式改進。
我們在去年三月寫了一組情景,展示了德國選擇維持現狀的嚴重後果。類似地,作為主要的歐元區經濟體,法國需要加強其技術創新生態系統。如果沒有強大而穩定的領導,兩國可能會削弱歐洲整體經濟競爭力及其應對氣候變化和數字轉型等關鍵挑戰的能力。
10.華盛頓的權力遊戲。像維斯特洛的各個家族一樣,科技億萬富翁和政治家將利用他們的資源——財富、技術或立法權力——來相互超越,而犧牲的是普通民眾。
在2025年,華盛頓特區的權力平衡可能會發生戲劇性變化,科技高管在特朗普政府的巨大財富和影響力的支援下,越來越多地在決策中發聲。卡恩家族(House of Kahn)會在早期就崩潰,而狗狗幣家族(House DOGE)則在華盛頓特區、矽谷、華爾街及其他地方建立聯盟。大型科技公司可能會贏得“鐵王座”,將“大政府”驅逐出領域。
12月19日晚8點,王煜全將在前哨直播間為你詳細解讀,歡迎長按下方二維碼屆時收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