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夏天總會製造“敏感問題”?

曾經風風火火的e/i人、濃人/淡人、緊人/松人以及高能量人/低能量人的標籤,似乎正在消失,因為——夏天來了。
在烈日暴汗的夏天,e人也不願意多說一句話,濃人兩眼放空只想找個沒人的地方涼快,就連高能量人也一窩就窩一整天。
明明人們總用生機勃勃、蓬勃盎然來形容夏天,為什麼到了真實體感上,卻了無生機
圖源:圖蟲創意
熱,只是夏天的第一宗罪
在文學家筆下,夏天長這樣:在一個夏天的早晨裡,照常洗過澡之後,我坐在陽光下的門前,從日出坐到正午,坐在松樹,山核桃樹和黃櫨樹中間,在沒有打擾的寂寞與寧靜之中,凝神沉思,那時鳥雀在四周唱歌,或默不作聲地疾飛而過我的屋子。
如果這位文學家是寫出《瓦爾登湖》且崇尚自然主義簡樸生活的梭羅,那這愜意便不足為奇。
不過在常人眼裡,夏天往往是難熬的。比如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在《我是貓》中直言:天氣這麼熱,就算是貓也受不了。
圖源:中國氣象局
熱,是夏天最直觀的敏感詞。
它首先體現在數字上:在溫度計上,普遍劃定的舒適溫度區間都在18度到26度,一旦邁過26度的門檻,人們會明顯感受到熱。這也是不少公共場所空調設定的小伎倆,恆定在26度上下,讓你舒服,但也讓你時刻感受這是夏天。
經年以來,人們舒適溫度的區間幾乎沒變,但氣候卻越來越炎熱:根據中國氣象局最新發布的《中國氣候公報(2024年)》,2024年,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全國平均氣溫創下1951年以來的歷史最高,較常年偏高1.01攝氏度,全國平均高溫日數較常年偏多6.6天,為1961年以來第二多。
別小看這小小的1.01攝氏度,它攸關安全與健康。當熱到一定程度,夏天就脫離了吃不吃得苦的範疇,而進入了活不活得下去的範疇。
物理學上有一個暑熱壓力指數的概念,綜合計算三種溫度而得出,用來衡量氣溫、溼度、輻射熱對人體的影響。在職業上,如針對搬運工作的體力勞動者,當勞動者剛開始勞作還未適應熱度時,暑熱壓力指數推薦不超過26℃,已經適應熱度時,暑熱壓力指數推薦不超過28℃
有不少體育賽事的主辦方也會因為而中斷比賽,比如暑熱壓力指數超過35℃時。
在數字上的駭人聽聞之外,熱更是一種直觀的體感感受。
人作為恆溫動物,隨著外界溫度的升高,身體便會進行散熱的調節,例如通過出汗帶走熱能。不過出汗引發的是比熱更糟糕的體感感受。
比如,當外界溼度高、空氣流動性差,那麼汗液便難以輕易揮發,因此難以帶走熱能,反而產生悶的感覺。越悶出汗越多,汗越多悶感越重,由此陷入了惡性迴圈。
圖源:蕉內
比悶這種窒息感更甚的是,想想突然一陣風吹來,水分蒸發、體表溫度下降,然而出汗帶來的副作用才剛剛開始,那些汗液中的鹽分和汙物會牢牢賴在皮膚和貼身的衣物上,將人封印在其中。
圖源:圖蟲創意
夏天的痛,是四面八方切膚的痛
如果熱和出汗所帶來的悶、黏是糟糕的體感,那麼穿得更少會不會是更好的選擇?
答案並沒有那麼簡單,別忘了對人類下狠手的哼哈二將中,除了還有。即便都是晴天,夏天的紫外線更強並不是錯覺,資料顯示冬季(如12月)晴朗天氣時紫外線輻射量佔太陽總輻射量的0.8%左右,而夏季(如6月)該比例增加至3.37%,呈現夏半年高、冬半年低的特點。因此夏天紫外線的輻射總量更大,再加上太陽角度的問題,就被提到了核心地位。
穿多了熱,穿少了曬,人們似乎陷入了“鬼打牆”之中。不過非要二選一的話,不少人甘願熱著,畢竟熱是一時的,曬恐怕會帶來一世的傷害,紫外線可是被世界衛生組織劃定在和菸草、酒精、空氣汙染同級別的一類致癌物,長期過度暴露會顯著增加皮膚癌風險,尤其是惡性黑色素瘤、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
養兒防不防老不知道,但防曬一定防老。已經成了年輕人的共識。
熱大多帶來的是舒不舒服的問題,而則討論的是健不健康的原則問題。
曬就多穿點,比如用葉子等物品遮蓋自己避免陽光直射,是刻在基因裡的防曬本能。不過,究竟用什麼來防曬,帶來的體感是截然不同的。在常識中,哪怕是普通的純棉或聚酯纖維的衣服都有一定阻隔紫外線的功能。
如果真的選擇普通的材質進行防曬,那麼就恰恰中了的暗算,解鎖了的支線劇情——比起單純的曬,多穿帶來的是複雜的痛苦。一件純棉的短袖或長袖往往有半斤到一斤左右的重量,哪怕這種重量聽起來微不足道,但穿在身上則是赤裸裸的厚重感。
即便在並沒有今天這麼熱的古代,古人也深諳重幾克、輕幾克都極大影響體感。在2000年前的西漢,就已經流行起了穿輕薄的。目前湖南省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便是從馬王堆遺址中出土的西漢直裾素紗單衣,僅重49克,比iPhone16的三分之一還要輕得多。
圖源:視覺中國
技術的進步,以及人們對舒適體感的追求,往往就是在與這些微小的單位較勁中實現。
穿得厚、穿得重,不僅會回到“鬼打牆”般的的劇情之中,更重要的是它還會造成精神和情緒上的沉重感——躁與熱無法分家。
上火、衝動、發怒都是帶來的結果,有些時候躁代表著一種能量,比如在搖滾樂中,躁起來才有氛圍感,但在更多日常生活中,它被當作脫韁的野馬,需要被控制。
總有人在讚美夏天
如果夏天當真都只剩下難熬的敏感詞,那麼為什麼總有人讚美夏天?
比如如今隊伍愈發龐大的戶外人,徒步、騎行、溯溪、露營,既沒有空調又鮮少遮蔽,溫度和紫外線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
在他們眼中,涼爽誠可貴,但自由價更高,夏天是難得可以輕裝上陣擁抱自然的機會,是自由與生命力的象徵。因此,如何去征服自然,而非簡單地妥協,就成了考驗智慧的關鍵。
選擇熱還是選擇曬、多穿還是少穿,從來都不是二選一的難題。面對夏天,或許一件薄如蟬翼的防曬衣就是解方。
圖源:蕉內
在防曬界的頭部品牌蕉內看來,只要同時解決熱和曬,就能一併解決包括悶、黏、厚、沉和躁在內的一系列夏日敏感詞。
蕉內的解法便是其擁有涼感防曬技術的蕉內涼皮系列,一邊是全新一代的防曬指數高達UPF100+的防曬原紗,在紗線加有二氧化鈦粒子,有效反射陽光中的紫外線,不僅首穿可以完美抵擋紫外線,洗後仍能保持高效的防曬能力;另一邊則是能夠改善體表微氣候的涼感技術,不僅在材質上選擇了猶如吹著冷風扇的涼感原紗,同時透過製造面料表面溝槽肌理,皮膚與面料之間形成無數可供溼汽排出的微小空隙,宛如隨身自帶除溼機。
圖源:蕉內
而且,蕉內還針對不同的場景推出了不同功能的涼皮產品,比如502UV Pro款提供多面硬核防護,適配出汗量大的戶外暴曬場景,全天候保持身體乾爽舒適;502UV款晴雨兩用,採用四級防潑水面料,不僅能防小雨突襲,還能防髒汙潑濺,輕鬆應對夏季的多變天氣狀況。
此外,針對夏天,蕉內還有一系列細分產品,比如可以提供保溼功能的涼皮肌底衣連衣裙,可以應對日常通勤場景,再比如遮陽帽、冰袖和防曬手套,每一寸肌膚的感受都至關重要。
圖源:蕉內
其實涼感防曬技術只是蕉內眾多技術之一,蕉內最開始破圈的產品是其在2016年橫空出世的“Tagless無感標籤內褲,它的出發點是為了解決內衣中常見的水洗標所造成的不適感。
從無標籤內衣開始,蕉內便瞄準了穿著不舒服這一個錨點,並且沉澱出了自己的體感科學。在蕉內聯合創始人李澤辰看來,體感科學解決的就是夠不夠舒服、有沒有效的基本且終極的問題,它最終帶來的是幸福感。
它以溫溼度、觸感、壓力、防護四個維度去衡量產品是否更適宜穿著。比如,久穿後面料溫度是否保持宜人、空氣和水汽是否能在體表和衣物間迅速找到正確出口以及經線和緯線交織成的受力網能否穩定肌肉支撐關節等等。
在體感上深耕,截至2024年,蕉內的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累積起來達到了130個左右。
從熱皮到涼皮,從內衣到防曬衣,從解決不舒適到實現更舒適,蕉內從當下的痛點,去探索明天、未來人們穿什麼的終極問題。
圖源:蕉內
穿什麼似乎是件小事,但如果它關乎的是每一分每一秒的舒適感,如果一件衣服能夠讓人坦然地走出房間重新擁抱夏天,它的價值就不只是一件衣服這麼簡單,而是觸發了新生活方式的可能。
夏天或許難熬,但當你重新整裝待發之後,你可能會讚美它。
作者:屈博洋
編輯:田納西
值班編輯:賈詩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