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溫哥華港灣
(微信ID:bcbaynews)
在溫哥華部分街道行走,不僅要一邊聊天、一邊注意腳下路況,還得像刺客一樣隨時準備閃避突如其來的“地雷”——遍佈街頭的糞便,這已經成為城市居民的一項生存技能。
城市街頭遺留的狗糞問題在全球城市都很常見,但溫哥華的街道卻格外棘手,因為這裡的“地雷”還有另一種來源——人類排洩物。
隨著公共場所排便問題日益嚴重,溫哥華的居民、商戶及商業改善區(BIA)負責人呼籲,政府需採取比常規清潔更有力的措施。

“糞便仙子”再現街頭
“我們討論這件事已經很久了,”Gastown商業改善協會執行董事Walley Wargolet說。
由於現有的垃圾清理方案無效,Wargolet只得推出自己倡議的“糞便仙子專案”(Poop Fairy Program),該專案由社會企業Clean Start B.C.運營。專案在去年啟動後,由於資金短缺很快中斷。今年3月重新啟動後,清潔工作量異常龐大。
在Gastown,該專案3月共進行了155次清理;在溫東,清理次數更高達267次。
Wargolet表示,協會正考慮分析排洩物成分,以確認到底是狗的還是人的——“有些我們大概能猜出來……”,他說——但不論來源為何,“問題已經非常嚴重”。
預計到今年年底,Gastown商業改善協會僅為此項清潔工作就將投入3萬至4萬加元。儘管該專案成效顯著,但高昂成本讓人擔心專案難以長期維持。

市政清理專案進展緩慢
2021年,溫哥華市政府推出“糞便清除應對計劃”(Feces Removal Response Program),派人清潔華埠、市中心、Strathcona、Gastown及Hastings Crossing等區域。

市府發言人稱,2024年前兩個月內就已完成1,870次清理。2024年,共接獲327起人類排洩物相關投訴,平均每週6起。
雖然市府稱數量已在下降(2023年共清理19,900次,2024年為17,670次),但如Wargolet所說,這些數字並未真正緩解居民焦慮:“政府清理行動太慢。”

居民自發行動
自2020年從中國搬來溫哥華後,住在市中心的劉女士對遍地排洩物感到難以忍受。她網購了糞便鏟,自行上街清理。
“我真的受不了了,”她說。
最初清理一個街區竟需耗時兩個小時,而且很多排洩物的體積之大令她懷疑“真的都是狗的嗎?”
起初她加入了溫哥華市的“領養街區計劃”(Adopt A Block),該專案鼓勵志願者每月清理一個街區一次。但由於問題嚴重,以至於她現在不得不利用業餘時間與伴侶一起上街清理街區,每月清理20至30次。
“說實話,每次清完便便後,我都覺得對人類失去了信心。”

根源在於系統性問題
Landon Hoyt是Hastings Crossing商業改善協會執行董事,在溫東工作了十年。他表示,過去兩年這一問題“明顯惡化”。
“溫哥華很特別的一點是,我們一直不願意在公共區域,比如地鐵站或熱門旅遊區設定洗手間,”他說。
目前,主要公共洗手間位於Main & Hastings、Victory Square公園和Pigeon公園,但這些年來幾乎沒有新增。
Wargolet希望在今年底前在Gastown新增一個公共洗手間,但他也擔心夏天遊客增加與氣溫升高將加劇問題。
“炎熱天氣下,這些排洩物帶來的氣味問題將變得更加令人難以忍受。”
他強調,這一問題不僅限於Gastown或溫東:
“我住在Kitsilano,在Fourth大道也看到了。同樣問題也出現在West End、Downtown、Yaletown、Mount Pleasant、Strathcona——幾乎遍佈全城。”

需要更深層次的解決方案
Wargolet認為,增加公廁是必要的,但解決根本問題才是關鍵。
“如果有人迫不得已只能在街上或巷子裡上廁所,那說明他們可能還有其他更嚴重的生活困難。”
Hoyt補充說,無家可歸者群體的安全空間正在減少,像“The Dugout”這樣的避難空間正逐漸消失,這些地方曾提供洗手間、醫療資源與其他支援,如今由於租金與運營成本高企,大多數已關閉。

如今,街頭無家可歸者想找到一家可以不受歧視地進入並使用洗手間的咖啡館或商店,幾乎不可能。
Hoyt表示,“如果我們不從根源入手,未來仍會繼續浪費錢在這些臨時補救措施上。”
“如果我們今天能解決毒品危機與住房危機,我們根本不會有這樣的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