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選圖片▲立即收聽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你今天一猶豫,就損失了好幾千塊錢。如果不猶豫,買了,明後天你還會回來謝謝我。”
周大福杭州某店的一位老年店員對小巴放言道。
這是近年金價蹭蹭上漲給她帶去的近似無窮的底氣:“四百塊一克的時候,很多人說我等便宜到兩三百,六百塊一克的時候,又說等四百多,七百多等時候,說等到五百多,現在八百多……”

類似的聲音並不少見,白馬珠寶市場的一位金店老闆篤定道:“八百多肯定要到,現在上車還有一波肉好吃。”白馬珠寶市場甚至流傳這樣的訊息:“老美特朗普上來了,金價可能漲到1200元。”
對此,只能說,已老實,不敢止盈了……


金店一線:
有人一口氣買了40多顆小元寶,
老闆不敢進貨
黃金兇猛。
這兩天,#金價# #黃金已經漲瘋了# #金價連漲一克左右的金飾成市場主流#……微博熱搜滿天飛。
2月11日,現貨黃金突破至2920美元/盎司,盤中創每盎司2942.70美元/盎司,年內累漲11%,直往3000美元/盎司衝鋒。2月12日晚八點,失守2900美元/盎司(不到680元/克),仍居高位。
不久前,高盛、摩根大通、花旗集團的分析師們預判:2025年,黃金有望向3000美元/盎司邁進或三個月達到3000美元/盎司。現實顯然更加瘋狂。
黃金上漲不是新鮮事,2024年現貨黃金漲幅超26%,創造14年來最大年度漲幅,被譽為2024年最牛資產之一。從2000美元/盎司一路狂奔至2800美元/盎司,直到2024年四季度小幅下滑至跌破2600美元/盎司。如今,堪稱王者歸來,再創新高。

金價刷新歷史新高
那麼,黃金市場一線將如何演繹?華東地區歷來是黃金消費的主陣地,小巴探訪了華東重鎮杭州的黃金市場。
杭州的金店,也還是中老年“大媽”的天下。無論是被視為“批發市場”的白馬珠寶市場的大多金店,或周大福這樣的中高階品牌店,裡面都是清一色的中老年女性店員。
或因如此,在言語神態方面,顯得“直接粗暴”,絲毫不擔心詞窮的推銷隱患。開頭言語便是例證。
小巴走訪瞭解到:2月11日中午以及午後兩個小時內,周大福的飾品金價是886元/克,投資金條的價格是780元/克,堪稱諸店之冠。比如老鳳祥的飾品金價是884元/克,杭州市金銀製品廠的飾品金價是798元/克,而白馬珠寶市場的飾品金價普遍在700元/克左右,最低下探到690元/克左右。

周大福投資金條
圖源:小巴拍攝
這些價格具有極強的波動性,整體再創新高,但對於消費者而言,也僅有極短暫的參考意義。
“今天價格已經改了好幾次,幾分鐘改一次的情況也有,最高漲到706,現在已經掉到702。”當天中午時分,一位白馬珠寶市場黃金店的店員表示。調價程式一般是廠家即時向門店終端傳送指令。
總體而言,市場情緒趨於複雜化。比如,據一位店員提到,近日有消費者急匆匆“闖”入店中,購下一塊50克的投資金條,帶走一隻裝著四十來顆小元寶的瓶子,每顆一克重。

有趣的是,小元寶、小金豆、3D生肖等黃金飾品以克數小、收藏門檻低、輕便好玩的優勢,近年已成為年輕消費者的定期投資選擇或悅己消費。
比如,2023年1—10月,京東金豆豆的消費群體中,25歲以下消費者購買量同比增速最高,達140%。其中白領群體佔比35%、學生群體佔比33%。
儘管金價缺乏優惠空間,但不少金店還是在加工費用方面給出較明顯的折扣,以加速出貨。比如白馬珠寶市場有金店賣一條近37克的馬鞭鏈,加工費從45元/克降低到26元/克;老鳳祥的收藏金價格也有每克50元的優惠空間。

而有的黃金店老闆也不敢完全放鬆。“怕跌又怕漲,貨也不敢進。”

DeepSeek與大頭的分析及投資建議
市場之外,接下來,一起來聊聊這波黃金漲勢的底層邏輯與投資建議。
小巴又邀請了DeepSeek以及多位大頭,粗粗總結:
每位大頭的分析各有側重點,而DeepSeek顯得更為“全面”。側重點更強可能意味著一針見血、顆粒度更高,更接近核心邏輯,當然更為“全面”,可能更代表市場與消費者的共識。不妨綜合參考。

1.美聯儲降息預期與經濟資料放緩。
市場對美聯儲降息預期的升溫是核心驅動因素。降息預期導致美元指數和美債收益率回落,提升了黃金的吸引力。
2.地緣政治與貿易摩擦的避險需求。
3.黃金市場的結構性套利與流動性收緊。
由於美國可能加徵關稅,COMEX黃金(紐約金)與倫敦現貨黃金的價差擴大,觸發套利交易。大量黃金從倫敦流向美國,導致倫敦市場庫存減少[LBMA(指全球最大的現貨黃金交易中心倫敦金銀市場協會)黃金庫存三個月內下降1.74%],現貨租賃利率飆升,進一步推高金價。
4.全球央行持續增持黃金。
2024年全球央行購金總量達1045噸,連續三年突破千噸。
5.投資需求與市場情緒推動。
零售端的小克重黃金產品熱銷(如金豆、薄片金鈔),反映了消費者在高金價下的“低成本投資”心態,間接支撐了市場熱度。
當前金價上漲是貨幣政策預期、避險情緒、結構性套利及央行購金等多重因素共振的結果。短期內需關注美國關稅政策落地情況、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訊號及經濟資料變化,這些因素可能加劇金價波動。中長期來看,去美元化趨勢和地緣政治風險仍將支撐黃金的配置價值。
*有刪減

大邏輯是:美聯儲從加息週期臨近結束到降息週期結束前,黃金的表現都是可觀的。
我開始向大家提示黃金的機會是2022年11月份,那時候美聯儲的加息從一個月加75BP降低到一個月加50BP,從加息週期的臨近結束進入到降息週期,這期間黃金的價格開始逆轉,中國央行也是在這個時候連續十八個月增持。
因為黃金本身是不生息的,它的替代性投資選擇是買美債或者美元存款,原來美元存款的利息是6%—7%,黃金明顯受壓制。所以,進入加息週期尾聲階段一直到降息週期即將結束,這一階段的黃金錶現應該都是好的。
這是一個大邏輯,所以最近現貨黃金創新高,是很正常的,現在看不到美聯儲降息結束,所以整個大邏輯沒有改變。至少還有100個BP的可降息空間。
第二個邏輯是:以中國央行為代表的國家央行配置,之前增持了十八個月後歇了幾個月,因為現貨黃金價格高了,價效比降低了,等它跌回去後,如今又開始增持了,已經三個月了。
第三個邏輯才是:對沖特朗普上臺後政策不確定的風險。
接下來到3000元美元/盎司,可能是一夜之間。
當然,最好賺錢的時候已經過去了。最好賺錢的時候是加息週期即將結束,壓制黃金的最主要因素去掉了的時候,現貨黃金從1600美元/盎司漲到2800美元/盎司。
當然,還有一定的配置價值。那麼,從投資來說,金條與黃金ETF是最好的投資方式。而黃金飾品價格有一部分溢價是加工費,所以不是純粹的黃金投資。
至於黃金相關股票,與黃金價格走勢的直接相關性沒有那麼緊密,其他因素都要考慮在內。比如礦業公司還需要關注它的資源情況,飾品公司還需要關注它的庫存情況。

黃金是傳統的避險資產,跟美元的強弱呈現反向關係,經常隨著國際局勢的惡化而上漲。近年來,加密貨幣成為黃金的重要競爭者。如果沒有加密貨幣的分流,美國這一輪大通脹,足以把黃金價格推高到每盎司5000美元以上。
特朗普上臺後有意重構國際金融體系的頂層設計,透過“強勢美元+加密貨幣”來管理未來的世界,做到黑白灰的財富通吃。透過把美國建成加密貨幣的中心,對有外匯管制的國家可以實現財富虹吸,方式是加密貨幣。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及其盟友的避險資產將逐步轉向加密貨幣,和歐美關係不好的國家將更加重視黃金,從而實現避險資產的分道揚鑣。
中國老百姓配置實物黃金資產避險的趨勢才剛剛開始。中國民間持有的黃金總量顯著低於印度,未來有較大的增持空間。
中國和印度兩個人口超級大國,老百姓正呈現出截然相反的理財規劃:印度股市持續上漲,老百姓越來越傾向於增持股票等金融資產;而中國老百姓正在經歷一場黃金價值的再發現。
從避險和長線投資的角度,建議普通人適當配置實物黃金。黃金中長期看仍然有上漲潛力。但隨著美元走強,2025年下半年黃金可能會有所調整。
2025年的國際金價可能呈現前高後低的態勢。
從變現方便的角度,持有黃金股票和黃金ETF更好一些。但從避險的效能看,實物金條更安全更可靠。
對於中國投資者來說,2025年更大的財富增長機會可能是中國科技股的價值重估,而不是黃金。但從中長線看,黃金的避險功能當然更強一些。

坊間很多觀點認為美國的關稅等因素促發了黃金的價格波動,但我個人認為美國在全球採取沒收他國資產等行為,直接引發了一些大國對存放於美國的美元資產的擔憂,才引發了大量購入黃金的行為,從而推動其價格上漲。
經濟不確定性導致全球多國央行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刺激經濟,導致通貨膨脹預期上升。這種經濟不確定性也促使投資者將資金轉向黃金等避險資產。
此外,從供需關係看:金礦開採成本上升和環保要求提高導致黃金供應增速有限。
我認為普通投資者直接買實物金條最靠譜。

其實這一輪黃金價格上漲,更多是交易層面的因素所導致的,而非基本面因素導致。
我們都知道,此前黃金已積累較大漲幅,是市場對經濟不確定性和避險需求的強化仍推動了金價再創新高。
這幾天最主要的定價因素就是美國宣佈對中國商品加徵10%關稅,並對墨西哥、加拿大部分商品加徵25%關稅,引發全球對貿易摩擦加劇的擔憂。
中國隨後對美煤炭、液化天然氣等加徵關稅作為反制。這種政策不確定性促使投資者轉向黃金避險。比如上述提到的經濟復甦、通脹預期,其實都是基本面層面的因素,和這一短期上漲關係不是特別大。但金價後續是否能夠持續上漲,還是要看基本面的。
關於具體投資哪類黃金,其實核心在於自己要明確投資目的,是為了保值、增值還是投機。長期保值可能更適合實物黃金或黃金ETF。但如果只是想短期投機交易這一輪上漲,可能更適合黃金礦業股票。
不過投資有風險,建議謹慎。

本篇作者 | 林波 | 責任編輯| 何夢飛
主編 |何夢飛|圖源|VCG

“站在世界看中國·印尼站”3月組織企業家再次走進印尼,聚焦產業鏈佈局與新消費趨勢,全面瞭解印尼營商環境,汲取成功經驗,探尋企業出海印尼之道。
點選圖片▼立即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