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日,江蘇省南京市紫金山燕雀湖水面上生長的睡蓮綻放。(來源:視覺中國)
14日,科技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等七部門聯合釋出《加快構建科技金融體制 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若干政策舉措》,圍繞創業投資、銀行信貸、資本市場、科技保險、加強財政政策、央地聯動和打造科技金融開放創新生態,提出了7方面15條舉措。>>更多詳情(來源:科技日報)
14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太空計算衛星星座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更多詳情(來源:科技日報)

王衡 攝
據國家能源集團訊息,14日,中蒙兩國能源合作重要通道——中蒙甘其毛都至嘎舒蘇海圖鐵路正式開工建設。這是繼1956年二連浩特至扎門烏德鐵路建成通車後,時隔近70年再建的第二條中蒙跨境鐵路。(來源:科技日報)
14日,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實現連續安全穩定執行1000天,持續向社會穩定輸送清潔電力超370億度。(來源:新華社)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透過分析過去300萬年間地球不同暖期的氣候資料,並結合三種典型的未來增暖情景,成功揭示全球變暖背景下南亞夏季風的演變規律,為預測未來氣候變化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相關研究成果14日發表於《自然》。(來源:科技日報)
14日,我國首艘大功率可拆裝環保絞吸船——“浚川”船正式在王瑤水庫擴容工程投入使用。“浚川”船每小時標準疏浚量可達1200立方米,最大挖深25米,年清淤量超600萬立方米。>>更多詳情(來源:科技日報)

圖片來源: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
14日,全國首趟“一單制”跨境鐵海聯運班列載著商用車及汽車零配件,從山東煙臺港出發,開啟前往新疆喀什口岸的行程。這趟班列的順利開行,開闢了鐵海聯運跨境物流新通道。>>更多詳情(來源:科技日報)
據水利部訊息,截至14日5時,廣西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累計發電量突破200億千瓦時,相當於節約標準煤66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650萬噸。(來源:科技日報)
近日,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科研團隊成功研製出已知最小自供電微型雙足機器人“Zippy”。其身高不足4釐米,卻能以每秒10步的速度行走,相當於人類以31公里/小時的速度奔跑,創下自主雙足機器人的速度紀錄。(來源:科技日報)
芬蘭圖爾庫大學13日宣佈,其科研團隊開發出一種簡便、節能且低成本的新方法來製造“光學微腔”,助力探索量子科學中的一個專業領域——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光學微腔是一種能夠高度控制光的傳播和反射行為的微型結構,廣泛應用於光學、量子物理和奈米科技等前沿領域。(來源:新華社)
13日,北京冰雹相關話題登上微博熱搜,引發關注。近期,雷暴、大風、冰雹等極端天氣接連不斷。5月為什麼會下冰雹?極端天氣為何“扎堆”?請專家科普一下↓↓
編輯:王程玥郭炘蔚
稽核:張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