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大爆炸的網際網路時代,知識不僅數量龐大,更新速度也越來越快,單純依靠零散的記憶和雜亂的筆記,已經難以滿足個人學習和成長的需求。如果沒有知識體系打底,單靠四處收集的碎片化知識,往往會帶來兩個問題:喪失深度思考能力、知識的使用效率下降。
因此,建立一個清晰、完整的知識體系,對於提升個人能力、效率和深度思考至關重要。那麼,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呢?
總的來說,需要透過下面四個步驟:
-
大量輸入
-
梳理脈絡
-
實踐檢驗
-
不斷迭代
以下逐一展開。
01 大量輸入
根據布魯姆分類法,人不可能跨越金字塔一層二層的“記憶”和“理解”能力,而直接實現“分析”“創造”的能力。
布魯姆分類法(Bloom's Taxonomy)是由教育心理學家本傑明·布魯姆(Benjamin Bloom)於1956年提出的一種教育目標分類系統,2001年,Anderson 和 Krathwohl 對布魯姆分類法進行了修訂。

修訂版的布魯姆分類法將認知目標劃分為六個層次,按照認知複雜性遞增的順序排列,包括以下內容:
-
記憶(Remember):指記憶過去學習的內容,如事實、方法、過程和理論。要求能夠回憶出具體的知識點,是認知學習的最低層次。
-
理解(Understand):指能理解材料的意義並加以闡述。表現為三種方式:轉換(用自己的話表達)、解釋(說明或概述資訊)、推斷(估計未來趨勢)。理解超越了簡單記憶,是認知學習的基本層次。
-
應用(Apply):指能將習得的材料應用於新的具體情境,包括概念、規則、方法、規律和理論的應用。代表高水平的理解。在這個層次,需要將所學的知識應用於實際情境中,解決問題,進行實際操作或演示技能。
-
分析(Analyze):在這個層次,需要分解和分析資訊,識別其組成部分、關係和模式。這是比應用更高的認知水平,涉及理解材料的內容與結構。
-
評價(Evaluate):在這個層次,需要評估和判斷資訊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合理性。要求根據證據或標準對資訊、觀點、作品等進行深入評估。
-
創造(Create):在這個層次,需要生成新的想法、概念、解決方案或產品,進行設計、發明、撰寫等創造性的活動。
這些層次按照認知複雜性的遞增順序,反映了認知活動和思維過程上的不同水平。想要達到高層次的認知,必須從金字塔的最底層開始修起,而構建這個金字塔的最底層就靠大量的輸入。
在輸入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甄別資訊的質量。透過短平快的方式所獲取的資訊大部分是“奶頭樂”的東西,可以滿足獵奇、窺探、娛樂的心理,獲得即時的快樂,卻難有高質量的資訊。最好的方式是進行主題式閱讀,實現單點突破,然後再向其他方向拓展。
02 梳理脈絡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大量輸入某個領域的知識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梳理脈絡,將零散的知識系統化、結構化,讓知識成體系,成體系的知識更便於檢索和利用。

對於成熟的學科,建立體系相對簡單。讀大學的時候每個學科往往都有《…導論》《…概論》,這基本就是對應學科的框架,你可以透過閱讀這些基礎性的書籍來搭建初步的知識結構,再根據你的研究側重點來增加相應的枝葉。

建立框架後,後續再輸入的時候,每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點,你就需要去想這個知識點應該放在你的體系框架的哪個部位,怎麼和自己現有的知識體系產生連線。
如果遇到一個全新的點,不知道該放到原有體系的哪個部分,你就需要去思考,這個是不是另一個維度,或另一個邏輯下的知識點。可以先將其放在原體系框架的旁邊,不做任何聯絡,等以後再次遇到相關的,或發現聯絡時再去處理,這樣就可以不斷完善你的體系。
而對於不成熟的學科中零碎的知識點來說,你需要做的是“分類”和“歸類”。分類是將一個點無限細化下去,而歸類是將很多分散的點整合到一起。透過這種方式,你可以逐步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知識框架。
03 實踐檢驗
由於遺忘曲線的存在,學習後知識的留存率往往很低。美國國家訓練實驗室研究證實,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平均效率是完全不同的,這就是著名的“學習金字塔”。

從這個金字塔中可以看出,學習吸收率最高的方式就是“輸出”,即將學到的知識轉教給別人。費曼學習法就是一種極佳的學習方式,步驟如下:
第一步:選擇要學習的概念,拿一張空白的紙,在最上方寫下概念的名稱。
第二步:設想你是老師來給別人講解,把你的講解記錄下來。這一步是關鍵,因為在解釋那些你理解甚至不理解的知識過程中,讓自己不明白的更明白。
第三步:當你覺得不明白時,別急著往下走,返回去重新閱讀參考材料、聽講座或找老師解答,直到你搞懂為止,然後把解釋記到紙上,把最接近“標準”的答案寫下。
第四步:簡化表達,儘量用簡單通俗的語言重新表述,要可以讓一名毫無這方面知識的學生也能聽懂。
透過費曼學習法,你不僅能鞏固知識,還能加深理解,並建立自己的“外腦”。
外腦是放置我們知識的地方,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我們不需要把所有的東西都記在大腦裡,建立外腦,把知識編上索引,用的時候隨手翻閱即可,這就是一個具象化的知識體系。在翻閱的過程中,他們在你腦中就會自然而然的成型,做到任意呼叫。
你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軟體去建立自己的“外腦”,比如語雀知識庫、飛書文件、有道雲筆記、印象筆記等等。我個人比較習慣使用語雀的知識庫,大家可以都試用一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
當你建立好知識體系後,可以根據自己的思考進行輸出,比如開一個部落格或公眾號,或者在知乎上寫回答、寫專欄等等。最開始輸出的時候往往會比較痛苦,但當你真正能輸出的比較自然的時候,才證明真正學會且掌握了這個知識。這裡引用季羨林說過的一句話:“水喝多了,尿自然就有了”。
04 不斷迭代
為什麼經典書籍總是不斷推出新版?為什麼產品總是迭代升級?原因很簡單:新的方法和技術會不斷湧現。

知識體系也是一樣。建立體系之後,它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隨著新知識的湧現、個人認知的提升而不斷迭代更新。無論是輸入新知識,還是透過輸出得到反饋,都可以促使你對知識體系進行迭代最佳化。
建立知識體系是一個長期且不斷演進的過程。從大量的輸入,到梳理出清晰的脈絡,再到透過實踐驗證和反饋,不斷最佳化自己的學習方式和體系結構。隨著認知的提升和體系的不斷迭代,我們的知識才會逐漸變得深刻、廣闊,並最終達到自我驅動的學習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