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蒂安·埃克和華莉裡·萊索爾這對藝術家夫婦創作的《海底兩萬裡》,讓看似難登大雅之堂的奇形怪狀的魚偶,登上了 法國最高戲劇殿堂法蘭西喜劇院 的舞臺,現在他們又把它帶到了中國。

《海底兩萬裡》劇照 攝影林偉
作為今年香港藝術節委約劇目、中法文化之春的開幕大戲,中法共創奇幻劇《海底兩萬裡》由中央戲劇學院、香港藝術節和抱風嶼Tempest Projects聯合出品,今年將在北京、上海等國內多個城市巡演。該劇由法蘭西喜劇院的藝術家,曾攬獲7項法國戲劇最高榮譽“莫里哀戲劇獎”的克里斯蒂安·埃克來華執導,與中國藝術家共同創作。國內班底集合了多位來自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一線青年創作者:《威廉與我》的編劇、導演田曉威操刀中文劇本改編,查文淵任中方導演;演員保劍鋒、中戲表演系教師依克桑·塔依爾飾演尼摩船長。



保劍鋒、依克桑將在不同城市中飾演尼摩船長
在儒勒·凡爾納150多年前創作的經典科幻小說中,主人公尼摩船長駕駛著他的神奇潛艇鸚鵡螺號,一路歷盡驚險,探索瑰麗神秘的海洋世界。而埃克和萊索爾像一對後工業時代的手工造夢者,返璞歸真,採用手工製作的魚偶,秉持絲絲入扣的黑光劇表演傳統,再現了凡爾納筆下詭譎多變、五光十色的深海世界,並且在其中融入大量喜劇元素,讓當代的鸚鵡螺號之旅變得更加緊張刺激、驚喜連連。









2025年《海底兩萬裡》九城巡演海報

克里斯蒂安·埃克
出生於比利時的瓦隆省,他的父親是研究心臟病方面的專家,母親是舞蹈教師。他最初感興趣的領域是天體物理學和綠色能源,但在大學學習了一年天體物理後,他心生動搖,感到科研恐怕不是自己畢生的追求。在母親的支援下,埃克參加了比利時布魯塞爾的著名戲劇學校——
國立高等舞臺藝術和傳播技術學院
的入學考試。由於他並無過多準備,全憑日常愛好,記憶模糊的臺詞文字就都用肢體表現出來,並憑此拿到了入學許可。表演學校的老師充分肯定了他肢體語言的表現力,但建議這位剛剛從科學大道轉向藝術領域的學生:
“現在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字上吧!”

克里斯蒂安·埃克在中央戲劇學院排練照 攝影於果
埃克在戲劇學校接受了科班訓練後,先後在比利時的皇家公園劇院和瓦里亞劇院登臺。在回憶這些早期表演經歷時,他特別提到出演卡夫卡《變形記》裡的格里高爾,以及迷人的、詭異的從人變成甲蟲的經歷:“我一直對這些奇怪的動物著迷,特別是它們的移動方式……我會觀察一隻蒼蠅或蟑螂,看它們的腿是按什麼順序、什麼節奏移動,這會激發我的想象。”很快,埃克就在形體與戲偶的探索中點燃了旺盛的好奇心與創作欲。

左(克里斯蒂安·埃克)右(保劍鋒) 攝影林偉

進入20世紀以來,新興材料與傳播媒介蓬勃發展,現代劇場中的偶的材質也更加多樣化,通常不再需要傳統木偶戲中的提線,
而是有機地和人結合在一起
,且受眾不再只是孩子們。

克里斯蒂安·埃克不僅是《海底兩萬裡》的導演
也是初代尼摩船長的扮演者
埃克在2008年加入法蘭西喜劇院之前,曾在巴黎的
菲利普·甘蒂木偶劇團
待過很長一段時間。劇團成立於1968年,一直在探索戲劇、木偶戲和舞蹈的結合。埃克在唸表演學校的時候經常苦於被老師提醒:肢體語言太誇張了,容易喧賓奪主。
而人偶可以繼續讓演員的肢體和動態延伸
,一個掌握了昆蟲所有行走方式的人終於找到了發揮的空間,在這裡開啟了自己日後最為擅長的半人半偶形式。
埃克和萊索爾深度借鑑了在上世紀中期復興的黑光劇的表演形式,讓演員身著黑色“夜行衣”來隱藏自己,再利用燈帶照亮道具、服裝和舞臺佈景,讓觀眾專注於其中的動態;他們有時將人的身體與偶的部分結合起來,形成半人半馬、人頭短身等奇特又好笑的造型。這類表現形式不僅視覺效果十分獨特,而且主要依靠肢體動作、服裝造型和音樂而非文字表達,因此更容易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俘獲不同地區和年齡段觀眾的心。

《海底兩萬裡》劇照 攝影林偉

埃克和萊索爾的才華逐漸得到認可,在2016年創作了《海底兩萬裡》後,2021年又接受委約,在有“莫里哀之家”美譽的法蘭西喜劇院挑戰了莫里哀的《貴人迷》;還為巴黎喜歌劇院排演了《黑色多米諾》《格列佛遊記》和卡瓦利充滿巴洛克風格的《戀愛中的赫丘利》。此外,他們的創作還有當代百老匯音樂劇《恐怖小店》,改編自大衛·柯南伯格名作的《變蠅人》,以及講述連體雙胞胎姐妹的故事《希爾頓姐妹》。

曾透過高畫質放映形式與國內觀眾見面的莫里哀喜劇《貴人迷》
不過,細心觀察還是會從這些題材跨度極大、所涉藝術門類甚多的作品中,發現一些埃克和萊索爾偏愛的主題和型別。比如帶有一定童話、魔幻和超現實色彩的作品,比如主人公不那麼循規蹈矩或者心理狀態不同尋常。特別是他們會有意在經典作品的復排中加入喜劇元素,製造一些誇張的視覺形象來吸引眼球。埃克說,由於岳母是劇評人,妻子萊索爾小小年紀就跟著媽媽在劇場奔波看戲,最苦不堪言的經歷是觀看冗長又艱澀的歌劇,於是決意以後要是自己製作歌劇,一定要足夠好看好笑,能夠牢牢抓住年輕觀眾的注意力,這也是他們與喜歌劇院有很多合作的原因之一。

Christian在妻子指導的歌劇《戀愛的赫丘利》中扮演酒神
而在他本人看來,觀眾的笑是對演員的一種回應,使他確信此時此刻觀演之間產生了共鳴。而在作品本身的維度上,他喜歡悲傷與喜感的混合。他們選擇的往往是那些與現實生活拉開一定距離的文字,觀眾可以在一個不那麼真實的語境下回歸純真的心態,用戲謔去消解眼前的醜陋與恐怖。

當電影已經能依靠CG動畫做出無比真實細膩的動物形象和恢宏的虛擬場景,戲劇舞臺上也在運用大量多媒體技術來創造新的語彙與意義,而埃克和萊索爾還在秉持“古樸”的戲劇觀念,用十分受限但也非常硬核的手法呈現凡爾納筆下的科幻世界,確有一種返璞歸真、點石成金的浪漫。

《海底兩萬裡》劇照 攝影黃廷匡
在《海底兩萬裡》的舞美設計中,兩位導演選擇了親手製作整個海底場景的舞美道具,你會看到橫著爬過去的蜘蛛蟹、呆萌的燈籠魚、晶瑩的水母……“我們非常接近於手工藝行業。”埃克一再強調自己並不是拒絕擁抱科技,但他認為戲劇是一種發生在當下的藝術形式,應與觀眾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內共同完成。

《海底兩萬裡》每一件戲服、戲偶均為手工打造 攝影林偉
這些戲偶真正吸引人的,是細緻的毛髮、栩栩如生的神態,還是活靈活現的動作?或許每個觀眾都有不同的偏好。而在《海底兩萬裡》排演過程中我看到的是一種無可複製的創造的樂趣。沒有任何電子元素,純手工製作的道具,演員純手動操控的偶,僅僅利用光線和實物創造黑光劇效果……埃克甚至表示他不怎麼喜歡電動吊杆等機械裝置,這意味著需要一個技術過硬、配合默契的演職團隊。和他合作的劇組成員都是“斜槓人士”,一個人可以兼任演員、戲偶操控師,還負責推動道具甚至換景。但即便是完成“撿場”任務,他們的一舉一動也都在故事的情境裡。

【新現場】公眾號特別送票!
本文評論區留言!說出你最愛的一部導演作品
點贊最高者可以獲得《海底兩萬裡》2025年全國巡演任意城市場次演出票一張(贈票不可轉讓)
活動截止到2025年3月19日 24:00

2025香港藝術節委約劇目
2025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劇目展演
2025中法文化之春開幕大戲
中法共創奇幻劇《海底兩萬裡》
「上海·演出時間」
2025年4月25日 19:30(週五)
2025年4月26日 14:30(週六)
2025年4月26日 19:30(週六)
2025年4月27日 14:30(週日)
「上海·演出地點」
藝海劇院·大劇場
「演出票價」
580/480/380/280/180/100元


大麥購票二維碼

貓眼購票二維碼
向下滑動檢視專案介紹、主創名單、出品資訊
劇情梗概
《海底兩萬裡》開創海洋科幻小說先河,道出海洋與人類互生共存的神秘聯絡。原著小說是一個寓言、傳奇,也是一個關於人類未來的美夢。小說主人公尼摩船長與他掌舵的神奇潛艇鸚鵡螺號,被誤認為深海水怪,引來各方追捕。三位追捕者誤打誤撞落到了尼摩船長的潛艇裡,打破了他在深海中的隱秘生活。他帶著忠實的大副和誤打誤撞進入鸚鵡螺號的三人,穿越兩萬裡的海洋奇幻世界,遇見海底蜘蛛蟹、燈籠魚、水母和其他不可思議的奇妙生物,與巨型章魚搏鬥,更遇見喜感十足的深海野人,歷盡各種驚喜不斷的神奇處境。
專案介紹
歡迎蒞臨中央戲劇學院、香港藝術節、抱風嶼共同出品、2025年中法文化之春開幕大戲《海底兩萬裡》。由曾狂攬9項法國戲劇最高榮譽“莫里哀戲劇獎”的法蘭西喜劇院導演、演員克里斯蒂安·埃克(Christian Hecq)來華駐地創作。作品巧妙結合喜劇情節與令人歎為觀止的黑光戲偶表演,將詭譎多變、五光十色的深海世界,轉化成一臺緊張刺激、充滿驚喜幽默的的視覺奇幻劇。
《海底兩萬裡》原著小說是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一百五十多年前創作的經典科幻小說,本次新編又注入了新的角色,賦予魚偶性格與靈魂。作品跨越時空與國度、打破文化和膚色的隔閡,讓想象力在無盡的海洋中縱情馳騁,用黑光偶戲重新詮釋這座文學豐碑。開啟海底冒險。本作品於2025年香港藝術節之首演為賽馬會藝貫中西系列之節目,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獨家贊助。



北青藝評:這次中法共同創作的《海底兩萬裡》版本中加入了兩個新角色?
埃克:小說中原本沒有鸚鵡螺號的大副和海底原住民這兩個角色,但是有許多類似的形象,我們把這些形象揉碎,提煉成兩個全新的角色。另外,凡爾納的原作本身是小說體裁,直接搬上舞臺缺少一定的戲劇性,所以我們要給人物增添一點色彩,用更多的對話讓他們更鮮活更豐滿。

《海底兩萬裡》劇照 攝影黃廷匡
北青藝評:《海底兩萬裡》本來並不好笑,為何有意在這樣的作品中創造喜劇效果?
埃克:我們在塑造人物時確實注重加入喜劇元素,因為我喜歡看到觀眾發笑,這是觀眾對演員的反饋;而且觀眾的笑說明對角色產生了共情。
北青藝評:小說中,由於水手們來自世界各地,尼摩船長創造了一種獨特的語言用於和大家交流,聽起來嘰裡咕嚕的。在與中方團隊進行創作時,是怎樣處理這個細節的?
埃克:這部分的加入也是活躍氣氛的喜劇元素,我相信無論中方團隊怎麼翻譯,我的翻譯器都是無法識別的。但我非常認可中文劇本的編導在這部分做出的本土化處理,他們拿出了一個非常好的點子,在這裡我先保留一點懸念。

《海底兩萬裡》劇照 攝影黃廷匡
北青藝評:中法共創的版本跟法國演出的版本有什麼不同?
埃克:審美與地域相關,我們重新設計了捕鯨手奈德等幾位主要角色的服裝,更突出角色的本土化。至於那些深海魚類,我們也考慮到文化語境的變化,參考了一些中國神話和圖鑑,做出了新的魚偶形象。雖然原著是一個以歐洲為背景的故事,但舞臺上的再次創造與原作形成差異化表達,也很有趣。
北青藝評:所以這些精緻的魚偶也都是在中國重新制作的?
埃克:我們在中國找到兩家非常好的戲偶製作公司,製作了相當一部分道具。其中一家擁有先進的裝置,可以根據我們的需求製作多個版本並修改調整;還有一家很專業的小公司,專門飛到上海與我們見面,行李箱裡裝滿了不同材質的展示樣品,非常用心。還有一些偶是我們從法國帶過來的,因為我希望在製作過程中能有觸控、適配、調整的機會。

《海底兩萬裡》幕後工作照 攝影林偉
北青藝評:你們為了追求細節的完美,做過什麼極致的事嗎?
埃克:海底原住民頭頂的羽毛帽飾,要達到羽毛在水下漂動的逼真效果,我和萊索爾為了找到理想的材質簡直跑斷了腿;還有一條几米長的章魚“腿”,要使用很輕質的材料,還要實現波動感。一位朋友主動請纓幫我解決問題,在章魚長長的“腿”裡埋線,結果很脆弱很容易壞。在陷入沮喪的時候,我們意外發現了一種非常輕的塑膠泡沫,可以輕盈地抖動,事情就這麼解決了!

《貴人迷》高畫質放映片段
北青藝評:您創作的法蘭西喜劇院版《貴人迷》在中國進行過高畫質影像放映,有一個場景讓人印象深刻,掀開餐盤上金色蓋碟的一剎那,出現的是一條非常眼熟的絢麗誇張的石斑魚……
埃克:哦對!是《海底兩萬裡》裡的魚變成了《貴人迷》餐桌上的一道美食,長桌上的那個豬頭也是從另一個劇裡拿來的。這些海量的、大小不一的道具在我們的演出過程中是被嚴格分類、妥善保管的,以備隨時取用。

《海底兩萬裡》劇照 攝影黃廷匡
北青藝評:這是您第一次跟亞洲國家的主創團隊合作嗎?和在本國排演劇目有什麼不同嗎?
埃克:我們之前和一些非法語國家的創作團隊合作過,但與亞洲的藝術家合作絕對是頭一回。相同的臺詞用中文表達時,似乎比法語更長,因此我會根據臺詞節奏的改變,相應地調整燈光、道具、音響等其他部門的工作。除了語言還會有一些其他的文化差異,但我相信這些也是碰撞出靈感火花的契機。
文|不言 供圖|抱風嶼 編輯|於靜
本文刊載於北京青年報2025年3月7日10版《青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