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法火災現場直播,記者被澆透,消防員當眾怒吼打斷:“你在這幹什麼?!”

7月初的法國南部,火光映紅了天空。烈焰吞噬植被,也點燃了平靜。Hérault省,一片接一片的森林陷入火海,400公頃土地被燒焦,近400名消防員、60輛消防車、數架Canadair水上飛機晝夜不停地奮戰。
迎著熊熊火焰趕往現場的,除了消防員,還有各個媒體的新聞記者。他們爭分奪秒,為觀眾帶來最新報道。
火災最猛烈的前線,Saint-Jean-de-Védas附近,記者Marine Mulcey正進行BFMTV的現場直播。她的頭髮被風吹得凌亂,背後是陰沉天幕和滾滾濃煙,仍然堅持握緊話筒。鏡頭上是大顆大顆的水珠。
記者的責任在這一刻顯露無疑——還原災難現場,傳遞第一手資訊,喚起公眾關注。然而,這背後也有一種職業的慣性:比誰靠得更近,比誰鏡頭更震撼,比誰話語更“獨家”。
你爭我搶之中,火焰邊緣架起的三腳架很容易就成了界限了破壞者。
Marine渾身溼透,剛剛被一架Canadair投下的水柱澆了個正著。鏡頭模糊,水滴斑斑,她卻還在堅持播報:“火勢非常猛烈,你們可以看到……”
然而幾秒後,鏡頭畫風突變。一輛救援車輛疾馳而至,畫外響起一名消防員憤怒的聲音:“你們在這幹什麼?誰允許你們進來的?”語氣裡沒有質疑,只有命令:“馬上去那邊的環島!立刻!”
直播戛然而止。
這段畫面迅速在社交平臺上傳播開來,引發巨大爭議。一邊是強調“新聞自由”的媒體機構,一邊是身處生死一線、滿腔怒火的消防員。鏡頭之外的邊界,比鏡頭內的新聞更值得我們凝視。
記者是真相的傳遞者,事實的搬運工,但不該是救援現場的阻礙。大火當前,每一秒都可能決定一個村莊是否倖免於難,一個家庭是否完整無缺。此時此刻,任何非救援力量的存在,都可能引發混亂、阻礙通道,甚至釀成新的危險。
記者和消防員的職責,從來不是對立的。但在這一刻,兩者發生了撞擊。
那句“你們在這幹什麼”的怒吼,並不是對媒體的否定,而是一位消防員下意識對秩序的捍衛,也是對生命的珍重。
那名消防員,也許已經連續奮戰了十幾個小時;也許剛剛把被困的居民從濃煙中背出;也許眼前的火線,就是他竭力死守的防線。他沒有時間向媒體解釋火場規則,也沒有義務為一個“特別視角”騰出安全區。
這不是情緒失控,而是職業底線被踩的瞬間爆發。消防員的怒吼中,同樣是對記者人身安全的擔憂。
事後,BFMTV迅速發出宣告:記者團隊從未違規,他們站在“防護欄之後”,在消防隊劃定的隔離牆內。
我們願意相信這是真的。或許他們並沒有主動“闖入”。但在混亂與高壓交織的火場上,問題並不只是“有沒有闖入”,而是“是不是影響救援”。
即使站在規定範圍內,一架飛行中的Canadair也可能因鏡頭的存在而調整投水方向;一條臨時被佔用的通道,可能就是下一個消防小隊的生命線。
一線的秩序不是用來辯論的,它是必須服從的。
更令人憂心的是,事發後,記者團隊還遭遇了網路暴力,甚至有言語攻擊和人肉搜尋。新聞機構該反思在報道中的判斷失誤,但現場記者不應成為網民憤怒發洩的靶子。
保護記者的生命安全和人格尊嚴,是任何公眾討論的底線。就如BMFTV表示的那樣:“記者的安全是現場工作的絕對優先事項。”
資訊社會中,我們離不開新聞的記錄。但新聞不等於勇闖禁地,更不等於“火海中揮手”的個人英勇。
真正的新聞,是對生命與秩序的尊重。
真正的鏡頭,是在不打擾的距離之外,仍能把真相帶回來。
大火終將熄滅,但這場爭議中點燃的問題不該隨之冷卻。媒體應重新審視自己在災難中的角色:是見證者,而不是攔路石;是記錄者,而不是擾亂者。
每一次衝上前線的決定,都該以“不妨礙”為前提,以“不犧牲”為底線。
而我們作為觀眾,也應在“第一手畫面”面前,記得問一句:
那一幀的代價,是不是太高了?
新聞不該退縮,但也不可越界。災難現場,一切都要為救援讓路。面對燃燒的山林與奔走的消防員,有時候,最正確的報道,是關掉攝像機,靜靜地讓位於那些真正戰鬥的人。
-END-
Ref:
https://www.mariefrance.fr/tele/incendies-quest-ce-que-vous-foutez-la-une-journaliste-de-bfmtv-sechement-recadree-en-direct-par-les-pompiers-furax-1182473.html

文|小月
「贊」「在看」為我們打call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