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為科技劉奕楊:破壁|ZCircle

「00後狠人計劃」持續招募中!自我們釋出計劃一個月以來,已和數百位夥伴建立了聯絡。他們中有從 9 歲就開始程式設計的技術小天才,有 B 站上最早的百大學習 up 主,也有從高中就設計研發測試各類火箭炸藥的超級發明家……
當然我們也知道,或許 20 歲的你還沒有一個成型的創業想法,因此我們找來了比你年紀稍長几歲的學長學姐,請他們聊聊自己在 20 歲時的困惑與選擇。
第五集,我們邀請到了瀚為科技的創始人 & CEO 劉奕楊。在瀚為,有 15 名核心成員都是他的本碩博同窗。他是如何將曾經的同學轉變為創業夥伴的?這群 95 後,又如何在如此硬核的行業中打通科研與製造生產?這一集,我們來到瀚為在浙江的大本營,聽劉奕楊和瀚為團隊講述自己的創業故事。
真格,你的創業第一站!「00 後狠人計劃」仍在滾動招募中,歡迎一切有想法的年輕人來投遞,無論羽翼是否豐滿!
觀看影片,瞭解劉奕楊的故事
逆風局
一顆很輕的紐扣電池,直徑不足兩釐米,拿在手裡,只佔不到一個指關節的面積。所有電池材料的初步驗證,都是從這些小小的紐扣電池開始的。
劉奕楊對這顆紐扣電池再熟悉不過。
四年前的英國倫敦,凌晨六點的街道上空無一人。劉奕楊會在這時騎上公路腳踏車,穿過晨風,一路騎到倫敦大學學院(UCL)化學工程系的實驗室門口。讀博士的第一年,他發表的其中一篇論文就被能源領域頂刊《焦耳(Joule)》收錄,成為這一研究方向在該刊發表的第一篇封面論文。
日復一日地,他在實驗室裡開啟混料、組裝、效能測試的學術實驗。又輕又小的紐扣電池,「小得像個玩具」。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參觀了歐洲一家電池生產廠。在這個 300 米長、100 米寬的產線旁,他站在六米高的機器下方抬頭仰望——那是一種對於科技製造業的敬畏——「我們在做什麼?我們在高校裡面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
高聳的製造裝置,完整的裝配產線,佔地面積近千倍於實驗室的廠房,一個更大的世界在他面前豁然展開。
幾乎就在那一刻,劉奕楊下定了決心,總有一天,也要擁有一座這樣的工廠,把實驗室裡研究出來的、論文中記錄過的成果實踐落地。
2020 年,劉奕楊向 UCL 的博士導師表達了回國創業的想法。導師勸他,先拿到博士學位,有了更多技術積累再行動。「按捺不住」,他沒聽。
在英國線上參加國內的創業比賽,下面的評委拍桌子,你們這個想法很好,但是我覺得你們一定做不成。你們這一幫博士生,做科研和材料很牛,但你們會做生產嗎?你們知道怎麼去建一個廠房嗎?你們見過鋰電池的產線嗎?
劉奕楊默不作聲,只是點點頭,謝謝評委。
如今,瀚為的工廠已經初具規模,並完成了初代產品的落地交付。在跨過規模化鴻溝的過程中,劉奕楊英國的博士導師決定回國,全職加入瀚為。這位院士級的導師對他說,之前我讓你讀完博士再去創業,事實證明,那是一個不太好的建議。
2023 年,真格被投企業簡歷分享群中的一份簡歷引起了劉奕楊和人力合夥人徐曉波的注意。面試進行到最後一輪,候選人問,你們喜歡打順風局還是逆風局?
「逆風局。」八位合夥人們給出了一致的答案。
那你呢?劉奕楊反問。
「我也愛打逆風局。」
2023 年瀚為科技創始人聚會
合力
這並不是一個單槍匹馬就能闖蕩的行業。
自 2014 年起,劉奕楊所在的 UCL 課題組已經培養了超 30 名中國籍的博士、博後,他們在水系電池領域深耕了超過十年,發表論文超百篇。瀚為的方向與其課題組同學的研究方向一致——水系電池。
對於能源產業而言,水系電池仍然是極其新穎的技術路徑。從粉末開始,歷經混料、塗布、輥壓等十幾道工序,跨越材料、電芯、模組、系統等多個技術階段,才能最終跑通從技術到產品的轉化路徑。這其中的每一次轉換,都需要跨越巨大的鴻溝。初出實驗室的年輕人們面對的是前所未有的問題和挑戰。
產業化壁壘高聳,合力或許才是「破壁」的唯一方式。
加入瀚為之前,工科生高瑄一直走在一條非常經典而順遂的路徑上。哈爾濱工業大學本科畢業後,他先後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倫敦大學學院攻讀碩士與博士學業,曾作為儲能系統工程師就職於聯合國,憑藉優秀的學術成果成為牛津大學訪問學者。畢業時,他同時手握多家電池大廠的 offer。
但身處世界領先的課題組,沒有人嘗試過將研究向產業化推進一步。「我開始反思,我發的這些論文,對整個產業的促進作用到底有多少?如果我們都不去做這個技術的產業化推廣,又有誰會來做這些事?」這些問題在他與劉奕楊的交談中找到了答案。最終,他以聯合創始人的身份加入了瀚為,決定做一些「影響力更大的事」。
瀚為的 43 名同事裡,15 名都是被劉奕楊拉來創業的本碩博同學。劉奕楊本科的化學工程專業,一屆 28 個人,7 個人在瀚為,「解決了25%的就業問題」。
招人時他沒有話術。劉奕楊的本科同學,劉金澤和劉泳琴彼時在大廠工作。第一次來瀚為,劉奕楊邀請他們「來浙江旅遊」,順便看看瀚為正在建的廠。
但回去之後,好像種子一直會發芽——奕楊那個公司是不是比較有挑戰性?像是會比現在的工作更有希望做出有影響力的成績。「主要是因為他的個人魅力。我們覺得劉奕楊就是那種,只要他去做這件事,就一定能做成。我們相信他有這個能力。這真的是一種人格魅力。」
加入瀚為的決定是迅速的。在臧晨希發出微信「現在在幹啥?還做化工不?要不要一起創業?」後的十分鐘,劉奕楊的手機螢幕亮了——「奕楊,你相信玄學不?!」
彼時臧晨希正在設計院工作,享受著穩定的崗位和薪資。收到訊息前,他夢見劉奕楊來找他,醒來翻查解夢,說是「行事順暢,有新機緣」的徵兆。回頭看,「或許就是內心的聲音以另一種方式釋放出來了吧。」
收到訊息的那一刻,他「突然有些意動」。雖然他還不知道這位許久沒有聯絡的老同學到底做的是什麼專案,但還是很快同意,先去看看。兩天後,臧晨希坐上了飛往浙江的飛機,一週以後,他辭職搬家,正式加入瀚為。
陳志遠是最早和劉奕楊一起創業的合夥人。做出加入的決定,他只用了不到半天時間。王沛辰在加入瀚為前就職於化工行業頭部大廠「巴斯夫」。後來,他主動找到劉奕楊提出想要一起創業。「想有更大的空間,幹一番自己的事業。」
「生、化、環、材」曾被戲稱為四大天坑專業,畢業後留在這一領域就業的學生是少數,能實現專業對口的更是鳳毛麟角。一群理工科學生聚在一起,誓言把自己研究的技術真正做出來,成了他們特有的「浪漫」。
2020 年,劉奕楊所在課題組部分成員合影。其中多人加入瀚為共同創業
一釐米
站在瀚為的辦公樓裡,你會聽到一種類似引擎轉動的轟鳴。每隔五分鐘響一次,每次持續一兩分鐘。這是工廠使用的空氣壓縮機運轉的聲音,就像工廠的呼吸聲。
瀚為工廠建成的第一天起,廠裡就持續運轉,為了將產線的利用率提升到極致,找到最高效的工藝引數,這條 48 米長的實驗線,一天能實現 4 批電池裝配,一週測試電池數破千。
與高校實驗室不同,產線樓上的研發實驗室與樓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但要打破科研與產品之間的厚壁,劉奕楊和團隊遇到了種種困難。
2023 年 3 月的一個凌晨,劉奕楊在技術合夥人的群裡問,我在看電池,有個現象從來沒出現過,怎麼回事?
某頂刊上有文章說過這個情況,調整引數試試?應該能解決,有人回應。「好的,要不然化學就不存在了。」
但誰也沒想到,波瀾非但沒有平息,反而引發了一場風暴。用一整批 800 個電池做批次測試後,違反學術常識的現象仍然沒有消失。合夥人們有點慌了。如果生產中這一反常現象始終無法消除,那麼很有可能意味著既往最佳化策略的偏差,甚至於挑戰諸多學術研究結論。
而這一次,無論是頂刊還是教科書,都無法給他們提供答案。他們所能做的,只有從頭開始,逐一分析每一個引數。從材料、工藝到測試裝置,每一個環節都進行大量正交試驗。重新提出假設,解釋生產中的反常現象。
三天後的晚上十點,陳志遠確認了第一批電池的初期資料。假設被初步驗證了。接下來是一波接一波持續的檢驗。所幸,所有的資料都在新的解釋路徑下重新呈現出規律。化學仍然存在。
從實驗室小小的紐扣電池到生產線上的電池模組,規模擴大的過程中,材料之間究竟會發生怎樣全新的反應,仍然是一片空白。而瀚為在做的,正是不斷拓寬人類技術與認知的邊界。
「我們又把技術的邊界往前推了 1 釐米。」
「也許不止 1 釐米。」
瀚為的研究進展和生產速度已足夠迅速,但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劉奕楊還是睡不著。技術如何順利產業化?這是他必須回答的問題。
與傳統電池相比,水系電池具有安全可靠、快充快放、原材料成本較低等特點。但作為一種幾乎全新的技術路徑,市場對水系電池的接受與認知仍然處於初級階段。要想跑通從產品到規模化的路徑,找準增量市場是關鍵。
瀚為團隊選擇了新能源調頻、充電樁擴容配儲和地下儲能的應用場景,充分發揮水系電池的本質性安全與快速充放特性,取得了一定的優勢。
不過,團隊的目光落在了更遠處。他們堅信,從技術第一性原理的角度來講,水系電池能適應各種極端環境。瀚為也正在和合作夥伴一起,將電池帶到太空、地底、珠穆朗瑪峰頂和馬裡亞納海溝。首個征服這些地方的電芯將刻寫所有成員的名字,讓產品代表他們,去宇宙的每一個角落看一看。
他們還渴望能在有生之年在月球上部署瀚為的儲能系統,以解決人類在移民外太空過程中的能源挑戰。「我們這些年輕人,是希望被看見的。」
從瀚為現在的辦公室駛出,穿過一個低矮的橋洞,視野豁然開朗。
大概十五分鐘的路程,就到達了一片盛開的油菜花田。田邊摞放著半人多高的水泥板材。劉奕楊與合夥人們常來這裡,站上板材,喝點小酒,放空一小會兒。
這一季油菜收穫後,瀚為的第二條產線會在這片數十畝的花田上破土動工,產能 5GW,長度將是現在的四倍。
劉奕楊點了點手裡的園區設計圖紙。東邊,那是我想要的辦公區,以後建上一棟小別墅,我們幾個合夥人還是要住在一起。又指了指西邊,那裡會是我們要建的產線,面積將會是現在的二十多倍。
從科技到產品,再由產品到規模化,在這片盛開的花田之上,劉奕楊和他的團隊即將開始下一步破壁計劃。
「00 後狠人計劃」仍在持續招募中

掃描二維碼,和我們聊一聊!
歡迎一切有想法的年輕人
無論羽翼是否豐滿
監製|Jiafen
編導|Tammy
拍攝|Dan
剪輯|Matthew
文|Yifei
編輯|Wendi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