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娛樂新聞的熱搜彷彿被一股“星二代浪潮”席捲。
有小瀋陽的女兒沈佳潤Nina,宣佈簽約韓國經紀公司,推出首張專輯,站上打歌舞臺;
有陳奕迅與徐濠縈的女兒陳康堤(包包),正式加盟華納,推出首支單曲,開啟音樂之路;
再之前,還有黃磊與孫莉的女兒黃憶慈(多多),媒體宣稱其將加盟名導程耳新片《人·魚》,搭檔王一博、湯唯,一時間也成為網路的熱議焦點;
甚至賈乃亮李小璐的女兒賈雲馨(甜馨),也在前段時間又一次釋出了新單曲。
短短數月,“星二代”扎堆出道,從演員到歌手,話題與爭議齊飛。


沈佳潤Nina
很新鮮嗎?其實不。
只是在2025年的今天,關於“星二代”——這群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孩子,關於他們的身份、天賦、光環,依然會不自覺地挑動大眾的神經。
01
父輩母輩的光環,資源的起點
“星二代”天然就擁有其他年輕人很難企及的資源起點。
生於鎂光燈下,熟悉舞臺背後的規則,從小見慣流量的風口浪尖。一個簽約、一場首演、一次站臺,父母的人脈資源、行業關係,往往就是他們起跑線上的“黃金加持”。
沈佳潤從韓國偶像工業起步,被認為是“國際化KPOP路線”的開場白;陳康堤一簽約便是華納,背靠華語樂壇的重量級唱片公司;媒體宣稱的多多的首部商業片,便是程耳執導、王一博和湯唯主演的年度大製作——這樣的起點,是多少普通新人夢寐以求而不可得的?

黃憶慈(多多)
但資源是天賦的證明嗎?是職業能力的通行證嗎?顯然不是。
“星二代”的出現,往往自帶兩極分化的輿論。
一方面,他們的出道總伴隨著“父母是誰”的標籤,像一把雙刃劍——既能讓他們迅速成為焦點,也能讓他們在“拼爹拼媽”的質疑聲中寸步難行。
另一方面,他們的每一次表現,都會理所當然地放在放大鏡下被審視,每一次在公眾場合發出的聲音,也都會率先被質疑,是否浪費了公共資源,比如:
——唱功、演技有沒有超越同齡人?
——是不是靠背景搶了別人機會?
——到底是有實力,還是圈內“關係戶”?
梅婷的女兒曾慕梅(快快),就是一個頗具代表性的案例。
11歲的她在電影《好東西》中,交出了令業界驚喜的表演,也獲得多個新人獎項提名。 “沒有星二代的影子,只有角色的真誠”。小小年紀的她,用作品回應了那些質疑的目光。

曾慕梅,《好東西》劇照
但,這樣的例子終究是少數。
更多的“星二代”在夾縫中掙扎:他們既無法全然放棄父輩母輩的光環,也難以輕鬆跨越“能力驗證”的那道坎。
他們既是自己命運的主人,也是父母這一品牌的延伸。每一次亮相,都是在“證明自我”與“消費父輩母輩”之間的反覆拉鋸。
02
星二代的風口,觀眾的冷眼
回顧近年的星二代熱潮,你會發現一個規律:
熱搜上,他們總是試圖佔據著一切關注,然而,觀眾的態度,變得前所未有地冷靜——不是不期待星二代,而是更期待實力的證明。
哪怕是“天生擁有資源紅利”的他們,也不再擁有天然的好感度優勢。甚至,相較於普通新人,他們反而更容易被質疑、被審視、被推向風口浪尖,甚至一跌成名。

黃憶慈(多多)
有巨人的肩膀,確實可以站得更高;但站在肩膀上的他們,也更容易摔得更疼。
這場“星二代出道熱”,其實也是娛樂工業、社交媒體與流量邏輯共同塑造的結果。
對於娛樂產業而言,星二代自帶關注,話題度、流量、話語權,幾乎是資本眼中的“現成爆款”;
對於社交媒體而言,星二代是極佳的流量引爆器——他們既有話題性,也有爭議性,容易製造極端反應,成為流量磁鐵;
但對於星二代本人來說,這是一場無法退出的比賽。
他們已經從父輩母輩的生存法則中融會貫通,他們也清楚知道,這個遊戲無法停下。越是被關注,越要不斷重新整理存在感。

陳康堤(包包)
直到有一天,他們能用實力證明自己,或者,徹底淪為流量泡沫,被新的“話題繼承人”取代。
03
明星光環在減弱,觀眾獨立意識在覺醒
這是因為,大眾審美與價值觀早已發生轉變。
過去,明星的言行幾乎是社會風向標,觀眾被“名人效應”深刻地影響著,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更獨立、清醒的眼光審視所謂的“星二代”現象:
——我們究竟在關注什麼?
——他們的作品是否真正打動人心?
——我們是不是被資本和娛樂工業牽著走?
當下的觀眾,正在經歷從“名人迷戀”向“作品導向”轉變。
明星不再是被盲目追隨的符號,反而需要以更真實的作品、更可被驗證的實力,來回應大眾的期待。這是娛樂工業去神化、去泡沫化的一種必然趨勢。
在社交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內容的製造者和傳播者,傳統明星的光環效應正在被削弱。觀眾變得更聰明,也更挑剔。
而這種“獨立意識”的覺醒,正是星二代現象最大的挑戰所在。
所以,我們是否還在迷戀星二代?

陳康堤(包包)的首支單曲
答案是——我們也許從未停止關注,但也越來越少盲目追捧。
在這個審美趨於成熟、觀眾愈發理性的時代,真正能留下的,永遠是他們的作品,是才華,是那份與眾不同的創造力。
在這場無休止的名利場遊戲中,他們可以選擇成為“父母的影子”,也可以成為“自己的名字”。
這,才是所有星二代的必答題。

編輯:Yijie
設計:Bi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