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星星為什麼要參北斗?

全文共3468字 | 閱讀需7分鐘
“大河向東流哇,天上的星星參北斗哇!”每當《好漢歌》這兩句蕩氣迴腸的歌詞響起,無數中國人的“俠氣DNA”瞬間動了。然而,這兩句看似直白的歌詞,實則大有講究。
“大河向東流”折射出梁山好漢們在北宋末年因社會腐敗、官府黑暗,被迫走上反抗之路的命運;而“天上的星星參北斗”則寓意著他們在黑暗中尋找方向。
▲電視劇《水滸傳》劇照。(圖片來源:豆瓣)
北斗七星作為星空中最為顯著的導航標誌,凝聚著先民們探索宇宙奧秘的智慧,在中國天文學和中華文化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2025年蛇年春晚,七位演員、歌手化身“斗柄男團”,以北斗七星造型驚豔亮相,將古老的星辰文化與現代藝術完美融合。
這一創新之舉,讓人們再次將目光聚焦到中國璀璨的星辰文化之上。那麼,北斗七星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文化密碼?古老的星辰文化又有著怎樣的永恆魅力呢?
▲2025年春晚歌曲《斗柄指東天下春》,歌名取自先秦典籍“斗柄東指,天下皆春”。(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一)神話傳說:
傳統文化中的星辰密語
要說星空界的“頂流天團”,北斗七星絕對穩坐C位。古人稱它為北斗,是因為它形似殷周時期的酒鬥。
在北半球的浩渺蒼穹,北斗七星優雅地排列成鬥狀,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每個名字都飽含古人的浪漫期許。 
▲北斗七星似酒鬥。(圖片來源:北京天文館官網)
憑藉非凡觀察力,我們的先祖發現北斗七星的斗柄會隨四季更迭指向不同方位。
而且,在古人“腦洞大開”的設定裡,北斗七星還是天帝身邊備受器重的“大紅人”!
在古人眼中,天空是一個廣袤無垠的巨大圓頂。圓頂正中心,北極星永恆閃耀之處正是天帝所在的紫薇宮。紫薇宮對應著人間威嚴的紫禁城,其兩側的紫薇左桓和右桓就是天宮的城牆。
傳說,城牆外停放著一駕隨時待命的馬車,只為載著天帝巡遊四方——這馬車便是神秘的北斗七星。它們還可以搖身一變,幻化成七位星君。
這七位星君各司其職,協助天帝處理天文、地理、人道以及掌管春、夏、秋、冬的運轉諸事,承包了天地運轉的KPI。
▲AI圖,紫微宮馬車巡遊。

北斗七星,因其指向恆定、每日自轉不息,被賦予了非凡的意義。古人憑藉超凡智慧與嚴密觀測,不僅巧妙推演出

四季更迭

,還確定了更為精細的

二十四節氣

、劃分

十二月份

、界定

十二時辰

古代帝王更是以此為圭臬,制定了曆法。這組閃耀於夜空的璀璨星群,堪稱古代版的智慧日曆+GPS導航系統
▲北斗七星分四季示意圖。(圖片來源:北京天文館官網)
與北斗相對的南斗,又名斗宿,是由天府、天梁、天機、天同、天相、七殺六星組成的“南斗天團”。作為二十八宿之一的它,也是我國古代觀星指向的“重臣”之一。所謂“鬥建之間,七曜之道”,古人憑藉南斗的指引計算冬至點和曆元(一部曆法的起算點或基準時間點)。
南北二斗在璀璨星空遙相呼應,妥妥撐起了古代星空宇宙的“半壁江山”。
(二)民族節慶:
星象傳統中的文化符號
我國先民對浩瀚星空的痴迷由來已久,早在仰韶文化時期便已初見端倪。
在河南鄭州青臺遺址,考古學家發現了用陶罐模擬的“北斗九星”圖案。這處仰韶文化中晚期天文祭祀遺蹟,清晰表明了5000多年前的中華先民對北斗星的崇拜和祭祀。
▲在河南鄭州青臺遺址的“北斗九星”圖案,是目前國內儲存狀況最好、最早的天文考古實證。(圖片來源:河南省文物局官網)
從秦始皇在咸陽設立南北斗祠,就足見古人對星象的重視。東漢之後,道教進一步將南北二斗神秘化與擬人化,宣稱凡人受胎要去南斗登記入冊,死後則要前往北斗報到。
東晉《搜神記》中“南斗注生,北斗注死”的記載,絕非簡單的生死論斷,背後更蘊含著華夏先賢對時空輪轉的智慧洞察。
北斗對應戌亥月(農曆九月、十月),萬物斂藏,盡顯肅殺之氣;而南斗主掌盛夏,大地生機盎然,萬物繁盛。二者相互呼應,共同構建起陰陽互生的宇宙觀。
▲北斗七星君和南斗六星君。(圖片來源:廣州市道教三元宮微信公眾號)
從古至今,南北二斗文化深深融入人們的生活,貫穿於節氣習俗與神話傳說之中,承載著古人對天地萬物、生死輪迴的獨特認知。
到了周朝,每至立春,君主會率領百官“迎春於東郊”,舉行盛大的迎春儀式,祈願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百姓們也紛紛嚼春餅、打春牛,以此驅趕寒氣、喚醒土地,表達對新生活的美好祈願。
▲重慶涪陵區,“迎立春,打春牛”傳統民俗巡遊活動歡樂上演。(圖片來源:涪陵釋出微信公眾號)
我國各民族對星斗神話的本土化演繹,更是展現出中華多元文化的獨特魅力。
藏族“七兄弟星”的傳說中,格薩爾王打敗了妖魔,但妖魔變成了飛沙走石四處破壞,百姓們仍不得安寧。後來七兄弟為大家興建了堅固的三層樓房,天神得知後請他們到天上為天神蓋樓,他們便化作北斗七星。 
赫哲族的傳說頗具生活氣息:女婿弄歪晾魚架支柱,丈人持斧追趕,岳母不斷勸解,三人最終在追趕中上了天,和晾魚架一起化作北斗星宿,丈人的斧頭也化作了旁邊的小亮星。
柯爾克孜族傳說中,北斗神的女兒被啟明星拐走,北斗神不斷追趕,三人最終化為星星,定格在浩瀚夜空。
▲AI圖。
蒙古族的傳說則講述了兩兄弟打獵時與五位勇士結為兄弟,一起英勇制敵後化為天上北斗七星。
這些充滿民族特色的星斗故事,巧妙地將星斗與正義、勇敢、智慧等美好品質關聯起來。人們在傳頌這些故事的過程中,不僅傳承了古老的智慧與文化,也將對美好生活的祈願寄託其中。
民間北斗習俗與儒家文化關係密切。相傳,孔子是北斗中的魁星下凡,孔府內有七座樓宇排列呈北斗七星狀,寓意孔府可以與天上北斗星相通。
“接北斗”是孔子後裔的祭拜儀式。每年農曆八月初四,衍聖公(孔子嫡長子孫的世襲封號)焚香擺供、點七星燈,按“五行相生”接線,線團用完,意味著接通北斗迎來吉祥。
▲明彩繪孔子聖蹟圖之《高祖祀魯》,描繪的就是漢高祖劉邦在魯城祭祀孔子。(圖片來源:孔子博物館官網)
▲曲阜孔廟古建築群。(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我國各民族也根據各自的神話故事演化出不同的“追星”習俗。赫哲族、鄂倫春族和鄂溫克族都認為北斗星賦予靈魂、南斗星賜予壽命。每年除夕,他們都會擺上肉、糖塊、糕點等食物,向北鬥星祈禱。  
土族在農曆九月初九舉辦廟唱“青蓮曲”、踏七星;滇西地區漢族、彝族、白族在南、北斗會時各村社組織活動,主要分為農曆六月南斗節和十月北斗節。
相傳滇西火把節與南斗會有關,現在部分彝族還保留傳統朝北斗習俗“嘍氐”
▲彝族朝北斗習俗“嘍氐”。(作者供圖)
從新石器時代的陶器星紋,到漢代畫像石上的北斗七星圖,再到現代🔍大國重器中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南北斗文化始終作為中華文明的隱性座標存在。它不僅塑造了“觀天象以察時變”的哲學思維,更透過各民族異彩紛呈的演繹,成為維繫文化共同體的精神紐帶。
當我們仰望星空時,看到的不僅是天體之光的閃爍,更是五千年文明傳承不息的生命密碼。
(三)現代演繹:
從“高冷文化”到“潮流IP”
在當代,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對南斗和北斗的認識從神話傳說逐漸邁向科學探索,同時也為文化創意提供了豐富素材。
國產熱門手遊《如鳶》獨具匠心地加入“觀星系統”,玩家需要透過收集星石和對北斗星圖的分析贏取獎勵、解鎖星圖。
《王者榮耀》也在2025年開年之際推出限定皮膚“願照九天”,巧妙地將“南斗注生”和蛇的“長生”寓意相結合,象徵“生生不息”。六款皮膚設計還分別融合了中國傳統紋樣,與眾生和、歲時盈、福祿聚、千秋盛、九州拓、山河定的美好寓意相呼應。
傳統文化與現代遊戲美學完美融合,為玩家帶來全新的視覺與文化體驗。
從《詩經》中的“維北有鬥”到春晚裡的“斗柄男團”,從農耕社會的星象崇拜到AI時代的文化IP,星斗的故事從未落幕。
當夜幕低垂,仰望蒼穹,北斗七星閃爍如夢,似“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的壯美,又如“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的浩渺,讓人心生敬畏與嚮往。
這古老的光芒,穿越千年,依然指引著我們前行的方向。無論是在元宵佳節手提南斗花燈,還是在平凡的日子裡凝望星空,那份源自星辰的溫暖與力量,早已融入我們的血脈,化作心底不滅的希望。
你是否也曾在這片星空下,感受到它的召喚?是否也曾被它的光芒觸動,心生嚮往?今夜,不妨抬頭看看,北斗是否也在注視著你?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