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網路為啥是三分建設七分運維?彩光是怎麼做好智慧運維的?

好的網路也有“三七之分”——三分建設,七分運營。
隨著資訊化的不斷發展,園區網路大型化、網路結構複雜化的趨勢愈加明顯。體量的增大不可避免帶來入網的裝置、終端的型別和數量不斷增多,對於網路的運營維護者來說,工作量和複雜度都會大幅上升。
對於使用銅纜的傳統乙太網絡來說:
新裝置上線,首先需要從部署在樓層弱電間的接入交換機拉網線到需要裝置入網的房間內,進行入網操作,這樣的流程中每個房間至少需要20分鐘的時間:首先網路裝置上電1-2分鐘,接著進行老舊版本升級和重啟大概6-8分鐘,最後在後臺進行相關業務配置5分鐘左右;
裝置故障替換,一樣要經歷20多分鐘上線及配置,更麻煩的是因為園區網路有不同的業務子網,因此在拆除舊裝置時候一定要記錄好原有舊裝置的終端線纜接線順序,新裝置上也要一模一樣的接回去,否則一旦接錯就會出現業務不通情況,要花費前端更換人員和後端後臺人員大量的時間用於溝通和排查,導致網路上線效率很慢。
因此在實際操作中,有經驗的運維人員都需要隨時用手機拍照留底,用於一一對應標籤和埠,避免出現接錯的問題。如果僅僅是需要重接還好,面對沒有打標籤的情況,或者有些園區的網路裝置部署在高處或者有進出許可權的地方,給運維人員增加了運維上的難度和時間需求。
設想下,如果整個都會網路城區的112所學校都採用這種方式部署,2187個班級近3000間房間,接近3000臺裝置,順利的前提下,光新裝置除錯上線就要花2萬餘分鐘,300多個小時,12+天。這種情況對於僅有4-5名外包人員的都會網路運維團隊來說,工作壓力非常大。
對於網路維護的工作人員來說,肩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如何減輕維護壓力,加快故障處理時間,是業界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當前,業界主流的廠商在進行運維最佳化的主要做法是採用全光網和裝置入室的方案,無論是PON還是以太彩光路線,在架構和部署上都存在共同的特點:
1.使用光纖進行全光網部署光纖可以承載大頻寬的演進需求,後續業務升級時只需要更換接入的裝置,不需要更改線路,減少施工改造的同時也減少了拉網線的步驟;
2.光纖入室,交換機入室:在室內部署小型、靜音的交換裝置,透過光纖上聯,室內透過網線下聯終端,加強室內接入點部署的靈活性,需要進行擴充套件點位時,從入室交換機中增加網線到室內的點位即可,需要進行裝置替換時,直接替換和盲插,減少更換裝置的時間和精力。
PON、以太彩光架構圖
採用這種架構進行網路建設,入室的裝置故障隻影響到一個房間內的網路,但是這樣會帶來入室裝置的數量增加。為了契合園區各行業客戶在運維上降本增效的需求,銳捷極簡以太彩光方案中,在以太彩光技術的基礎上相容SDN,以智慧運維/自動化運維的方式,提供了自動化開局和零配置替換的功能,能夠更好地滿足在裝置數量增長的背景下,減少運維壓力。
極簡光匹配的自動化運維方案  主要包括以下2個重要功能:
1)裝置零配置上線:裝置上電入網後,無需管理員做任何操作,可透過RG-INC-PRO控制器自動完成對裝置的配置下發和維護工作,無需人工登入到裝置上進行配置。整個裝置上線的過程,僅需1-2分鐘即可,降低運維人員能力要求,大大減小了維護工作量。
2)裝置零替換&埠盲插:當裝置出現故障的時候,使用空配置的裝置替換掉原先的裝置,系統自動適配不同型號的極簡光裝置,從SDN平臺繼承原先所有的配置,可直接入網;同時,埠盲插,無需檢視標籤和一一對應網線和埠,只需要將網線接入任意埠即可完成下聯裝置聯網,即使是不懂技術的人也能快速更換裝置恢復網路。相比以往沒有SDN的環境下,平均一臺裝置的替換時間能節省20+分鐘。
同色未打標籤的網線任意接入埠即可
網路運維的智慧化,是園區網路不斷發展的重要支撐之一。以極簡光為代表的全光網技術方案中,承接傳統網路的許多智慧運維技術,面向企業級園區各個應用場景的特點進行不斷地創新和發展。依託彩光和SDN技術,極簡光構建的全鏈路智慧化管理,運維人員可快速定位故障,零配置快速替換裝置恢復網路,提升整體網路的穩定性和運維的效率,也為網路擴充套件從交換機到終端的更換提供了更多的空間,網路更加靈活。這也讓我們期待,未來更多的智慧園區業務、更多的先進技術進駐和普及,更好地支撐園區業務的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