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北京「不爭氣」的年輕人,都聚集到了石景山?

尚未廣為人知的“養老福地”。

宋虹姍
編輯巴芮
來源|後浪研究所(ID:youth36kr)
封面來源視覺中國
不顯眼的城區
北京很大,大到每塊城區都能擁有自己獨特的“氣質”和生活氛圍。
繞著四環看,位於東四環的朝陽區大望路,與附近的國貿CBD、亮馬河、三里屯共同形成一道閃閃發光的金線,這裡的夜晚讓人興奮又迷茫——有錢人在SKP的愛馬仕門口排著隊,而從超甲級寫字樓出來的精緻打工人則鑽進快餐店,算計著自己的日常支出。
南邊的豐臺頂著“最土四環”的帽子,這裡出名的地標應該是可以批發車釐子和榴蓮的新發地,豐臺少了些北京的秩序感,有不少正在施工的工地,夜幕降臨時,夜市攤主們支起塑膠棚、亮起燈泡,賣著經濟實惠的小吃和日用百貨。讓豐臺經常被看作北京的城鄉結合部。
北四環,偏海淀方向,被稱作宇宙中心的“五道口”瀰漫著濃厚的學術氛圍。與你擦肩而過的年輕人可能是某個省市的高考狀元,“棗糕王”的排隊人群裡,可能有科學院的研究員,或剛從清華上完課的老師。在五道口的飯店,如果不聊點科研專案或雞娃心得,基本屬於“區外人”。
同樣是四環,沒什麼存在感的就是西邊的石景山了。甚至很多人不知道這是城六區之一,以為它是與門頭溝、房山等並列的近郊區,遠在六環之外。但實際上,人家在長安街沿線,半小時到天安門。
這樣的誤解也並非沒有緣由——相較於其他城區,這裡有著與北京這座城市並不相稱的慢節奏。
工作日晚上八點,當朝陽、海淀人還在加班的時候,石景山人民已經在首鋼園區遛完了彎兒;
這裡的大馬路也極少擁堵,當然,除了早晚高峰和“胖永輝”開業後的一段時間。
夜晚首鋼大跳臺(作者拍攝
但除了超市比較擁擠,石景山其他時候看起來比較“空曠”。這裡2024年的常住人口只有56.1萬人[1],只佔全北京市常住人口的2.5%,卻擁有全市第一的城市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高達99.32%[2],以及城六區最高的森林覆蓋率,號稱“一半山水一半城”。
經濟發展也慢一拍,2024年石景山總GDP是1300億元,在城六區裡處於末位,甚至昌平、順義等郊區的GDP都超過了石景山,海淀、朝陽的GDP分別是其9.9倍和7.1倍。
直到2010年,首鋼才徹底遷出石景山,這個過去以重工業產業為主的地方,還在逐步尋找自身的發展節奏。
“這裡是北京,又不是北京”
在不瞭解石景山的“外人”眼裡,這裡有很多個標籤:首鋼大跳臺、1號線的盡頭、遠、相對便宜的房租和物價、全北京排倒數的學區……以及最不起眼的城六區。
橙子、小張都是定居在石景山的北漂,住到石景山之前,她們對石景山的印象也大概如此,不會特意來一次,但每去一次,都有種莫名的鬆弛感。
地鐵1號線坐到最西頭,終點站是蘋果園,改造了好幾年,這期間古城就成了臨時的終點站。20世紀五六十年代,首鋼在古城村附近建宿舍區,後來這附近就建起了古城地鐵站。
如今的首鋼宿舍區 (圖片來源:小紅書@橙子解憂雜貨鋪)
橙子就住在古城地鐵站附近的老破小,在國貿上班,始發站上車,1號線直達,對橙子來說,每天早高峰都有座位,是生活在北京比較幸運的事了。
與東邊的城區不一樣,出了古城站,沒有滿眼的高樓大廈和人擠人,如果下班早,一抬眼就能望見西山的群落和盤旋在空中的鴿群。人們的步履不再匆匆,反而更添了一分慵懶。
橙子說,“國貿就是一線城市的樣子,夜晚更加燈紅酒綠,但進入地鐵站之後,周圍大部分都還是普通人,從國貿流向北京的各個角落。地鐵上,越往西,越能感覺到大家逐漸洩了口氣,放鬆下來。”
“在北京,住進石景山,基本就不想搬走了。”橙子說,出了地鐵站回家的路上全都是各種小吃店,同樣一份煎餅,價格基本是國貿的一半。家門口的盒馬奧萊,大部分麵包也才幾塊錢,物價和二三線城市基本持平。
這種生活感氛圍,不僅讓生活在石景山的人相對更放鬆,也讓來到這裡打卡的人感到愜意。石景山的首鋼大橋是腳踏車騎友的知名“刷街”聚集點,沿長安街而來,不需要特意記路線,非機動車道也非常寬敞,一路筆直向西,距離越遠,越可以體驗“速度與激情”,大約20公里,就是首鋼大橋了,如果正好趕上日落時間,這裡就是北京的最佳打卡機位之一。
圖片來源:小紅書@橙子解憂雜貨鋪
小紅書博主@老廉和小張號稱石景山野生代言人,自2021年搬到石景山後,小張對這個地方越來越喜歡。“總覺得這裡是北京,又不是北京。”
她在這裡生活的鬆弛而飽滿,隨便洗把臉套個衛衣就能出門吃髒攤兒,不像她之前在朝陽,潮男靚女比比皆是,就算打工人也得是“精緻”的,自己不擼個妝都不好意思出門。在石景山,人和人之間,沒有那種互相比著的勁,出門沒那麼多人看你,只需要關注好自己就夠了。
住進石景山,一輛小電驢就能承載起她的整個生活軌跡——上下班、晚上吃完飯去首鋼園、遛彎,去山姆超市購物都靠它。最重要的是,這種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感完全不像在北京。
石景山很少有要被精心修飾的氛圍感,更多地方散發著的是一股自在的“縣城感”。
比如這裡的商場,有種既野生又硬核的氣質。“胖永輝”超市所在的喜隆多商場,能免費看鯊魚;而京西大悅城,因為擔心客人找不到入口,商場物業在地鐵站附近立了各種手寫指示牌,在夜晚看起來尤其詭異。
圖片來源:網路(小紅書評論區)
飯店也是,在別的區域被追捧的連鎖品牌,進了石景山到未必火熱,這裡人更認的是開了小20年的乾鍋鴨頭,吃炸糕要去法海寺,吃蛋糕會去幸福蛋糕坊,按照小張的說法,那些熱衷於追風的‘排隊王’來到石景山總會‘水土不服’,因為“每個石景山人民都練就了一身在醜醜的牌匾中發現驚豔美食的本領。”
法海寺炸糕,圖片來源:小紅書@老廉和小張
而這些老店的價格也普遍和二三線小城市差不多,只不過這邊老店的服務員都是石景山本地人,“態度可能會不好,主打'自己服務自己'”但卻透著實在,小張覺得,就連山姆會員店給的試吃量給得都比其他地方多。
熟人氛圍中的洋氣
當然,石景山也有極為洋氣和先人一步的地方。
2003年,北京第一家山姆就開在了石景山。但據老一輩的首鋼員工回憶,那時候石景山附近有小白羊連鎖超市、有物美,大家都不太“認”山姆。而且首鋼的福利也很好,自制的“純牛奶冰棒”、香腸,都是外面人買不到的。所以在當時,首鋼員工根本沒有把這家外國超市“放在眼裡”。
所以,也有人猜測山姆的試吃量多或許是因為它的主要消費群體多數由首鋼員工及周邊社群居民構成,在與福利足夠好的首鋼爭奪消費者,自然要多付出些成本。
去年,石景山的喜隆多永輝超市,成為了北京第一家被胖東來“嫁接”的超市,在經過胖東來除錯後,這裡迅速成為京西消費熱點,據報道,在恢復開業後,短短5天時間超市銷售額達770萬元,進店客流量達20萬人次,大客流還帶火了永輝超市所在的喜隆多,商場客流量翻倍,銷售額激增近50%。
那幾天的石景山實在太熱鬧了,四方車輛把通往“胖永輝”的那條路都堵成了一串紅,而裡面的人更是多到讓小張覺得喘不上來氣,但即便如此,她的語氣裡也還是透著一股驕傲,因為首個“胖永輝”選擇了石景山。
排隊進入“胖永輝”的車流(作者拍攝)
5個月過去了,石景山人民對作為胖永輝首選地的驕傲已經消失殆盡了,這裡的人流也更多集中在了週末,但對擁堵的煩惱還是不可比慢的多了起來,小張甚至已經開始繞路了。
喧譁與熱鬧多是短暫的一時,小張依然享受這裡的生活。之前在海淀生活的時候,小張只覺得自己是在北京打工,漂泊感很重,但是搬來石景山後,這裡非常像家裡的小縣城,使她感到更加親切與安寧。
小張平時會和鄰居“以物換物”。鄰居會把吃的放她家門口,她從老家回來,也會把特產往對方門口一扔,彼此基本不打聲招呼。
這種熟人氛圍,在吳波開的咖啡館裡也體現的淋漓盡致。在星巴克還沒有開到三環外的時候,吳波在石景山開了第一家咖啡店,取名為“笑看百合之老山咖啡館”,這名字,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看著都有點穿越。
老山咖啡館快12年了。每天中午十一點會準時出爐現烤餅乾。除此之外,吳波還研製了一款“中式義大利麵”,因為認為西式義大利麵客人應該吃不飽,老山咖啡館在面上加了一根大香腸。
吳波說:“這十幾年,他見證了不下十對夫妻,在店裡相親、到求婚、再到領著孩子進店,要一份義大利麵。”
老山咖啡館
佛系青年的聚攏
這份友好與鬆弛也吸引了越來越多想在北京安定下來的北漂們,當然,也是因為這裡有著能滿足他們需求的選擇。
比如買房,北漂們傾盡所有能在北京買下的低總價房子就多出自石景山。
2024年5月,河北姑娘橙子在距離古城地鐵站500米的地方購入了一套不到30平米的一居室,始建於1958年——是真正意義上的老破小。橙子以總價105萬、首付35萬的價格拿下,每月還貸3400元。
橙子的家
2021年,因為不想離父母太遠,30歲的她放棄了南方穩定的體制內工作,裸辭來京。買這套房對她而言算是跟裸辭一樣的脫軌行為——在別人不敢買房的時候買了不被市場看好的老破小。
雖然房齡老,但離地鐵近、又在城六區、周邊環境也比較舒適,橙子對這套一居室動了心,看房後,因為房東急售,總價降了20萬,橙子非常爽快了交了首付。
橙子之前一直住在海淀,機緣巧合地與室友搬到了石景山,生活了一段時間後,她說了,“看哪裡都是開闊的,不再是滿眼極繁。”她說,在偌大的城市,這是完成自洽的過程。橙子把自己買房的經歷發到了網上,沒想到還幫助不少像她這樣的單身獨居女性突破了資訊差,也選擇到石景山買房。
很多住進石景山的北漂,再也不想搬回朝陽、海淀了;以及越來越多的佛系青年,開始不約而同地向石景山聚攏。在他們看來,這裡的環境和人,都有種不管不顧的鬆弛,“有一種人在北京但生活在老家的感覺,有點像北京尚未廣為人知的‘養老福地’。”
社交媒體上,幾乎所有誇石景山的帖子下面,都會有人回覆,“別宣傳石景山啊,別讓他們知道這些好地方。”
資料來源:
①:石景山人民政府
②:首都園林綠化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