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饃王
編輯/閆如意
我的北京同事老G,最近有些“奢侈”。
連續三天請假早退不說,還在開年復工的第一週,就預定了今天請一天年假。
我們問老G在忙啥。
老G說:排隊搶元宵啊!
這個春節,“北京元宵”突然火了。
家住北京磁器口的北漂小k,因為不幸和“錦芳元宵”總店共用同一站地鐵,在春節返工後遇到了嚴重的通勤困難。
不僅地鐵口附近人山人海,根本出不去,好不容易上到地面之後,一幫滿臉信念感的北京土著排隊“攔路”,讓他連斑馬線都找不到。

滿頭問號的小k,跟著隊伍在零下13度的北風中猛排了三個小時,終於以36元一斤的價格,買到了一袋隨機口味的元宵禮盒。
看著白花花的塑膠袋包裝,小k在心裡發問:
這紮實的糯米丸子,到底有啥好吃的?
為啥北京人能為它在寒風裡排隊3小時?

第一批返京的北漂
已經在排隊「搶」元宵了
豆汁、焦圈、爆肚、滷煮、炒肝、麻豆腐……
如果把老北京最愛吃的食物依次排開,看著這些明亮又深邃、調味還極其矛盾的菜式,你很難從味覺上對“北京人到底愛吃什麼”下一個準確判斷。
但是,有一件事可以斷定:
大多數傳統北京菜,都是外地人第一次見要打個哆嗦、沒個三年五年吃不習慣的。

然而,這個嚴酷的“美食荒漠”中,存在一個異類。
它同時擁有天使般的外表,以及菩薩般的心腸:
它就是元宵。
作為北京美食中“唯一的女兒”,元宵可以說是集萬千北京人寵愛於一身。
網友們看起來是“突然爆火”的元宵,其實已經被北京人悄悄排隊幾十年了。

北京人有多愛元宵?
從他們對元宵海納百川的容忍度上,就能看出來。
連吃藕都要問有幾個眼兒的北京人,在春節遇上105塊錢只能買到60顆還是隨機分配餡料的元宵檔口:
不語,只是一味排隊。
在這個冬天最冷的幾個工作日提前請假,冒著能把北極熊吹感冒的寒風排到檔口發現想吃的餡已經賣完的北京人:
不語,明天再來排隊。

〓來源:小紅書使用者@鴉兒李記
事實上,為了減少排隊時間,保證每種口味的元宵都能銷售完畢,過去大多數老北京元宵店裡是不允許挑選餡料的。
把各種常見的餡兒混在一起,然後用不鏽鋼的鏟子論斤鏟給顧客。
這種賣法,叫賣“什錦元宵”。

〓圖源:小紅書使用者@星星在天津
眾所周知,隨機事件必然導致幾家歡喜幾家愁。
北京人最窩囊的一集,就是買了一斤什錦元宵,結果8兩都是自己不愛吃的餡兒。
勃然小怒之下,決定明天再去排隊買兩斤抵消誤差。
今年由於元宵單品的火爆,各大元宵店紛紛一反常態地推出了可以選餡兒的“定製服務”。
這也直接讓眾多吃了幾十年“粗糠”的北京人,產生了過敏反應。

很多人覺得,烤鴨是北京美食裡最火的排隊單品。
可如果用心找,哪怕是飯點,也能在一些城南城北的犄角旮旯裡找到一家不用排隊就能入座的四季民福。
然而,元宵不一樣。
不管稻香村、功德林、滿恆記、白記、錦芳、鴉兒李記這種專門做元宵的飯館,還是京客隆這樣的多功能超市….
只要是有“手搖元宵”售賣的店。
春節過後,每天就是搶,去晚了就是沒有。
2025年了,你仍然會連續十幾天吃不到某種滿街都在賣的東西。

趙登禹路的滿恆記總店,有一個春節才開始動用的特殊檔口,平時不開,或者隨隨便便賣點熟食點心。
可春節一開始,檔口所有東西挪走,成筐的元宵用卡車突突突拉進來,就專門用來給買元宵的北京人排隊。
準備做到這個地步,還是沒能擋住消費者的熱情。
今年距元宵節一週的時候,滿恆記抹茶和榴蓮的存貨就已經賣完了,整個春節都沒再補貨。
更離譜的是,昨天滿恆記總店就貼出告示宣佈,今年所有餡料的元宵已經全部售罄了,想吃現搖元宵只能明年再來。
連元宵節都沒堅持到的元宵店,也真是頭一回見了。

〓圖源:小紅書使用者@belinda
磁器口錦芳總店也是重量級的元宵老字號。
元宵節前幾天,別的食品全都不賣了。
整個規劃成四個檔口,一個只收現金結賬,一個只收電子支付結賬,一個元宵禮盒隊,還有一個專門賣散裝稱重。
就這樣,還造就了文章開頭那片橫跨整片街區的排隊大軍。
直到夜裡,仍然是川流不息。

〓圖源:小紅書使用者@愛樂的樂兒
對於元宵店的火爆程度,老北京人早有準備。
可對那些從網上種草而來的“新北京”來說,跟本地人闖元宵攤就是純純遭罪。
先是有一位受姥姥之託出門買元宵的小姑娘,在零下14度北風中和一群爺爺奶奶激情排隊105分鐘,直接凍成“皇城兵馬俑”。
回想過往人生,只有在十一的環球影城裡見過這麼長的隊。

〓圖源:小紅書使用者@只喜歡玩的小淇淇
還有一位天真爛漫的小夥子,跟著“一時興起”的老人出來湊熱鬧。
人往隊裡輕輕一站,三個半小時就從人生中憑空消失。
50米的距離,就讓他明白了什麼是古裝劇中的“咫尺天涯”。

〓圖源:小紅書使用者@jump
在北京排元宵,70分鐘是你的本分,40分鐘算你的情分。
如果有幸排到30分鐘以內。
那就是上輩子做了什麼“罄竹難書”的好事了。

〓圖源:小紅書使用者@一期一會
看到這兒可能有朋友要說了:
我咋沒聽說北京元宵很火,應該是種小眾食品吧?
事實上,作為春季的收官單品,元宵每天的交易單位都是用“萬斤”計算的。
以北京錦芳食品為例,今年春節至今,錦芳元宵每天售出現搖元宵約8萬斤。
摺合成一個更直觀的計量單位,就是40噸。
之前錦芳的元宵最高銷售紀錄是2022年的60萬斤,也就是300噸。
而以今年目前的銷量來看,超越這個數字已是板上釘釘。
北京稻香村今年也是早早公佈了製作60萬公斤元宵的製作計劃,目前看來,有些店裡還是供不應求。

由於元宵實在太難買,別無他法的北京人,也開始“飢不擇食”地拿湯圓開刀。
春節後,北京地區思念湯圓,以及盒馬的湯圓類產品銷量在兩週內增加了近40%。而大年初七當天,盒馬的湯圓銷量與去年同比,更是增長了87%,以上資料都表示……
不對,等一會兒。
不會真有朋友看到這裡,才發現元宵和湯圓不是一種東西吧?

北漂幾年,
才能懂元宵的好?
先來科普一個冷知識:
元宵和湯圓,是兩種做法和口感截然不同的食物。
從結構上來說,湯圓是用湯圓皮裹著湯圓餡包出來的,大體邏輯就跟包子餛飩餃子差不多。
由於餡料含油量高,外皮也比較綿密。
水煮過後軟糯可口,流動的餡料格外香濃,伴著各種糖水或醪糟混煮,更是能達到點睛效果。

而元宵,不是包出來的。
要做元宵,要先把一塊帶有黏性的固體餡料塑成長方形。
然後,把這塊餡料扔進一個滿是“糯米粉”的大篩子或者大滾筒裡,像雪球一樣不斷滾動。等到餡料外面一層一層地緊緊粘上糯米粉之後,成為了一個大糯米糰子,元宵也就滾成了。
因為外皮較厚,元宵咀嚼起來更加勁道,油和水的含量更少,也讓餡料的甜味比湯圓濃重很多。
同時也給各種“奇葩”口味的產生創造了物理基礎。

正如甜豆腐腦和鹹豆腐腦之爭一樣,湯圓和元宵,也是編輯部的南北大戰。
很多第一次嘗過元宵的“非北京人”,都吃得大跌眼鏡,覺得元宵這東西擁有遠比不上湯圓的諸多缺點,完全“名不副實”。


湯圓派認為,元宵就是糯米饅頭,三口咬不到餡。
元宵派認為湯圓毫無風骨,用舌頭都能戳漏。
南方人說元宵餡硬還煮不熟,完全是水煮月餅。
北方人想了想五仁餡兒和紅綠絲什錦餡兒的元宵,吃起來確實跟月餅一模一樣。
直接百口莫辯。

敗下陣來的北京人老G,在社交平臺上氣急敗壞地搜尋網友評論,試圖找到南方人被元宵征服的案例。
這一搜不要緊,弱小的心臟差點停跳在工位上:
先有高人指元宵為甜湯,放牛奶和紅棗當酒釀小圓子一樣精心慢燉,出鍋之後,元宵上脫落的糯米粉和牛奶混雜在一起瘋狂起泡。
不僅碗裡熱鬧得像是加了半袋洗衣粉,半生不熟的各種餡料也成了“驚嚇盲盒”。

〓圖源:小紅書使用者@我叫小珂
還有網友,試圖用煮湯圓的時間把被糯米粉裡三層外三層裹得結結實實的元宵煮熟。
吃到嘴裡又夾生又齁,像是直接從篩元宵的篩子裡偷出來的。

最重量級的還是一位最“聽勸”的網友。
聽說“油炸元宵”才是正宗做法後,當即把元宵下到熱油裡浸炸。
當事元宵的情緒也是非常激動,立刻表演了一個“漫天飛舞”。
差點把廚房的頂燈給炸下來。

這一系列笨拙又真誠的努力,讓老G開始重新審視元宵這種食物:
北京人,到底為什麼愛元宵?
實際上,北京人嘴刁,不僅體現在口味上,還體現在對食物“底蘊”的敏感度上。
在他們的眼裡,“吃飯”跟“玩文玩”有諸多共同點,一道菜光好吃是不夠的,還要“夠傳統”。
就好比再光鮮的現代工藝品,價值也比不上多年傳下來的“老玩意兒”。

〓圖源:小紅書使用者@Doer
古法手作的元宵,講究“石碾磨面,四水成型”,從制餡到下鍋一共有16道工序。
成品能做到“開鍋即浮、皮鬆餡軟”,才是達到了一顆優秀元宵的標準。
這種在國土範圍內內極為小眾,工序又極為繁雜講究的食品,甚至還限時限量的食物,一切都狠狠和北京人的飲食理念一拍即合,讓他們心甘情願地成為了元宵大長隊中的一分子。

為捍衛元宵榮耀,老G超級加倍了20塊配送費,購買了滿恆記三種口味的元宵分發派給編輯部,然後千叮嚀萬囑咐:
用白水煮,水開了就加半碗涼水,水重複開三次之後就出鍋。
可當老G煮出了三顆火候完美的元宵之後,卻發現裡面的餡料五顏六色,分別是“鈣奶哈密瓜”“費列羅巧克力”和“草莓香橙”餡兒。
這讓從小隻吃過芝麻五仁紅綠絲的老G大驚失色。

〓圖源:小紅書使用者@柒原里美
不光餡料一個個單拎出來就能集齊旺仔QQ糖全口味,連搖元宵的過程,也被護國寺小吃做成了網友的“必玩專案”。

看著吃得興高采烈的南方人們,老G內心冉冉升起四個字:禮崩樂壞。
但轉念一想,一種傳統節日食物已然成為“網紅”。
這讓元宵節到也有了一點獨特的“儀式感”。

返京的北漂,
正把元宵節當成除夕過?
2025年春節,可以說是近年來,北京“人最多”的一個春節。
光朝陽區共接待的旅遊總人數,就高達469.74萬人次,比2024年的春節增長了近百分之10%。
然而,過年留守北京的老G,仍然沒有聽到一聲炮響。
空無一人的高峰期地鐵,永遠找得到停車位的商圈周邊默默告訴人們。
大家都回家去了,又把北京剩下了。

〓圖源:小紅書使用者@鹹魚了個鹹魚
春節是最長的假期。
但與其他假期相比,能“心安理得”在春節休息的人,幾乎不存在。
對於北漂來說,春節是千里迢迢地趕回年夜飯桌,接受“活少錢多離家近”的兄弟姐妹們的檢閱,再陪笑應付“混不下去就回家吧”的各方建議。
有一瞬間感到,自己好像在兩邊都不算有歸屬感。

而對於北京人來說,過年的北京,又是全中國“最冷清”的地方。
大量北漂的離開,讓整個城市的核心功能只能維持最低轉速執行:
餐廳閉門、商場冷落,連遊樂場的設施,都僅僅開放一半。
常有人調侃說,北京人就等著過年外地人走了之後,才能享受一把純粹的北京生活。
可走在空無一人街頭的北京人老G,越來越覺得:
從元宵節返工的那一週算起,北京這座城市才開始慶祝屬於自己的新年。

〓圖源:小紅書使用者@茄子加辣
如果春節是大“家”的節日。
那在所有人都回歸工作崗位以及日常生活的元宵節,才更像是自己和朋友們的小“家”的春節。
先排隊1小時的“自虐式消費”,晚上再去和朋友吃個“錯峰年夜飯”。
吐槽催婚、吐槽不掙錢、吐槽過年期間相親物件是初中班主任;
吐槽老闆、吐槽同事、吐槽那個年前把活兒都丟給年後乾的那個自己。

也許北京人靠元宵追認了錯峰出席的年味;
也許北漂靠排元宵為自己在北京找到了一些“融入感”。
但可以確定的是,當一口咬透白嫩滾燙的元宵時……
“我的確在北京生活”的實感,跟元宵的餡料一起,一下子湧出來了。

RECOMMENDED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鳳凰WEEKLY」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 ★ 為了更好的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