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身、豪賭KillerApp的AI廠商:被“吊”麻了,明年咋活?

   作者 | 華衛、褚杏娟
自 ChatGPT 亮相起,大模型領域就不斷湧現驚豔時刻,整個行業在過去兩年處於“百模大戰”的階段,大眾圍繞 AI 的討論和嘗試也爆發式增長。然而,伴隨著大模型的落地和應用,“祛魅”開始成為大模型使用者市場的高頻詞,資本方面也對其漸漸迴歸理性。
直到去年年末,整個行業的風向變得更加微妙起來了。
AI 行業的“慘烈”洗牌
創企尋求收購,人才爭奪不休
知名投資人朱嘯虎曾說,“(AI)六小虎最好的結果就是賣給大廠。”近日,零一萬物大部分訓練和 AI infra 團隊會加入與阿里雲共同成立的實驗室、成為阿里員工一事已初見苗頭。另外最近有傳聞稱,月之暗面在尋求阿里收購。
還有去年 10 月,AI 垂直領域大模型公司波形智慧被智慧手機廠商 OPPO 收購,包括 CEO、CTO 在內的多位波形智慧團隊核心成員也已集體入職 OPPO。
不得不說的,像百度、位元組、阿里等均在基座模型、雲計算與上層應用中有佈局的巨頭,在大模型浪潮中顯然更有優勢。尤其是擁有自家流量渠道、雲計算資源的大廠,在投放成本及便捷性上都更加“如魚得水”。
美國的科技巨頭同樣在對 AI 初創公司“下手”。
去年 8 月初,AI 獨角獸公司 Character AI 以 25 億美元被谷歌收購,兩位聯合創始人加入谷歌 AI 團隊;更早之前,Adept 在去年 6 月宣佈與亞馬遜達成技術授權協議,其聯合創始人及部分團隊成員也加入了這家電子商務巨頭;去年 5 月,美國大模型創企 Reka AI 被曝可能以 10 億美元被雲資料巨頭 Snowflake 收購;去年 3 月,微軟向 Inflection AI 支付 6.5 億美元以獲得該公司的非獨家技術授權,並挖角其包括聯合創始人在內的大多數員工。
到 2024 年初,蘋果已收購 33 家 AI 公司;據市場調研機構 Stocklytics 報告,截止 2023 年,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收購了 21 家,Meta 收購了 18 家,微軟收購了 17 家。
背後的原因是,這些 AI 創企的經營似乎並不順利。除了零一萬物在 2025 才剛開年就被傳“放棄預訓練、資金鍊緊張、被阿里收購”外,去年 5 月曾有 10 億美元估值的明星創企 Stability AI,傳出資金鍊斷裂、四處“尋錢”的訊息。
還有幾家大模型創業公司在去年下半年,開始相繼進行人員裁撤。智譜 AI 高峰期有 1000 多人,去年一度縮減上百人;MiniMax 的海外拳頭產品 Talkie12 月中旬也在美區 App Store 中消失,商業化和部分產品運營團隊總計減員約 50 人;月之暗面則因收縮海外業務,減少 10 餘人;百川智慧主要調整了 C 端產品人員,減員約 20 人。
與此同時,還有一大波 AI 創企黯然“退場”。
上個月,港股上市公司江山控股旗下的 AI 醫療企業鷹眼智慧中醫突然停擺,全體員工解聘。去年 2 月,知名 AI 創業公司竹間智慧宣佈因業務需求減少,給公司帶來了嚴重的現金流壓力和挑戰,停工停產 6 個月。還有早在 2023 年 5 月,由谷歌前高管創立、曾經被稱為谷歌最危險對手的 AI 搜尋引擎 Neeva 宣佈關閉,並被 Snowflake 收購。
在迅速“收編”大模型創業公司的同時,押注大模型的大廠們還在瘋狂收納核心人才,國內外大廠之間挖人毫不手軟,比如谷歌成功挖走了 OpenAI 前開發者關係負責人 Logan Kilpatrick、ChatGPT 核心領導者 John Schulman 加入對手公司 Anthropic。而早先出走大廠創業的人逐漸迴流至大廠,如 Character.AI 兩位創始人迴歸谷歌加入 Gemini AI 專案,前零一萬物演算法副總裁、模型預訓練負責人黃文灝加入字節跳動,接著零一萬物聯合創始人李先剛也被曝出已離職並重返老東家貝殼。
中美 AI 產業結構對比,來源:艾瑞報告
大模型“燒錢”風雲:砸向訓練還是營銷
眾所周知,所有的大模型公司都要面臨三大燒錢問題:訓練貴、推理貴、獲客貴。此前,月之暗面創始人楊植麟曾被問“如果你今天拿到的錢是最後一筆錢,你會怎麼花這筆錢?”時,他很坦誠地回答:“ 我希望這個永遠不會發生,因為我們未來還需要很多錢。”
大模型在訓練和推理方面消耗鉅額資金已經不是稀奇事。根據馬斯克的說法,GPT-5 的訓練大概需要 3-5 萬張 H100,單單晶片成本就超過 7 億美元,約合 50 億人民幣。而這還僅是訓練成本,還未包含人力、資料及基礎設施等其它方面的費用。
然而,大模型廠商們花在 C 端營銷上的錢更令人咂舌。去年以來,大模型相關的廣告大批量出現在公眾設施,包括地鐵、寫字樓和機場的廣告牌,甚至是紐約時代廣場。據鳳凰網科技報道,一位從事地鐵廣告投放的相關人員表示,智譜在一些地鐵進行的廣告投放都是百萬起步。
除了線下宣傳,這些大模型廠商的線上投流也很“瘋狂”。有報道稱,據業內人士透露,這些大模型廠商已經成了 B 站除拼多多外最大的“金主”群體。根據移動營銷平臺 AppGrowing 資料,2024 年以來(截止當年的 11 月 15 日),Kimi、豆包、星野等國內十款大模型產品,合計投放超 625 萬條廣告,投放金額達 15 億元。不過這些在各個渠道被火熱傳播的投放金額,曾被多家廠商質疑資料有所誇大。
總而言之,在數量如此龐大的燒錢競爭下,過去一年來在 AI 行業發生的“淘汰”現象也就不難理解了。據鈦媒體 AGI 從國家企業信用資訊公示系統統計,自 ChatGPT 釋出到 2024 年 7 月 29 日(最新)期間,國內新註冊成立後現在卻處於登出吊銷或停業異常狀態的人工智慧(AI)相關公司數量達 78612 家,接近 8 萬家企業已經消失,佔同期新註冊 87.8 萬家企業總量的 8.9%。
“AI 大模型(賽道),將只剩下 10 家企業扮演重要角色。”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張亞勤曾表示。
接下來,大模型賽道的競賽必將更加殘酷。
落地一年後,誰家產品贏得了使用者青睞?
大模型的競爭除了模型、人才,還有產品,產品是直接對應使用者需求的重要中介。當前,各家都發布了自己的主打產品參與市場競爭。
根據第三方 AI 產品榜資料,在 12 月的 AI 應用產品全球總榜中,ChatGPT 的月活量依然斷層式遙遙領先,但大多排名前 10 的產品變成了聊天和修圖類應用,進榜的兩款國內應用產品是豆包和 MiniMax 的 Talkie。同時,豆包也是當月國內應用總榜的 Top 1,有 7100 萬的月活躍使用者。豆包海外版 Cici 在 12 月的月活也達到 1133 萬,位居第 22 位。據 AI 產品榜訊息,明年豆包 MAU 目標為 2-3 億,也就是說要在 25 年底追平 24 年底 ChatGPT 的水平。
在具體應用領域上,根據 12 月 AI 網站全球榜,排名前十的除了聊天機器人外,都是工作提效類的工具,包括 AI 搜尋引擎及設計、翻譯、寫作工具。
來源:AI 產品榜
其中,唯一進榜的國內 AI 產品是奈米 AI 搜尋(原 360AI 搜尋),月訪問量達到 3.59 億,僅次於 New Bing,而且超過了國外現在最火的 AI+ 搜尋產品 Perplexity,是 TOP10 裡增速最快的 AI 產品,同時也是 12 月國內網站總榜的 Top 1。“一切皆可生成影片”是奈米 AI 搜尋的主打賣點,360 將其定義為多模態內容創作引擎。在國內總榜的前 10 網站產品中,還出現了同樣主打 AI 搜尋的秘塔 AI,該產品的亮點是:承諾沒有廣告,目前也沒有付費版本,於去年 3 月正式上線,且當月網站訪問量超過 700 萬次。
由此也可見,面向 C 端的 AI 搜尋是一波非常大的機會,其盈利模式成熟,且 AI 搜尋的確能給普通使用者帶來工作及生活上的效率提升。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李彥宏在最近的公開演講上也表示,搜尋是智慧體最大的分發入口。
尤為一提的是,在 12 月的榜單裡還衝出了一匹“黑馬”,即釋出了全新系列開源模型 DeepSeek-V3 的 DeepSeek ,憑藉其模型對齊海外領軍閉源模型的效能效果和低廉的訓練成本,DeepSeek 網站 12 月的訪問量達到了 1101 萬,增速高達 160.63%。
情感陪伴似乎也在逐漸成為 AI 應用的重要機會,Talkie 在去年 12 月憑 2977 萬月活使用者反超 Character AI,一舉成為全球第一大角色扮演 AI 應用。
AI 程式設計工具亦是一股不可忽視的應用潮流,作為已經相對成熟的應用領域,Bolt AI、Cursor、Tabnine 和 Aider 等工具各具特色,適合不同需求的開發者。其中,被稱為“程式設計師的 Google Docs”的 Cursor 贏得了不少開發者的青睞。
此外,創意類 AI 工具在持續吸引使用者。根據 a16z 統計的全球前 50 名生成式 App 榜單上,52% 的公司專注於內容生成或編輯,涉及多種形式,包括影像、影片、音樂、語音等。在 12 家新入榜企業中,有 58% 屬於創意工具領域。三家新入榜企業 LooksMax AI 、Umax 和 RIZZ 則屬於美學和約會領域。
將大模型能力直接嵌入已有的應用程式上也是一種選擇,比如美圖秀秀、夸克等都有自研大模型,但其直接將自研的大模型用到了 App 上,透過增加相關服務方式來吸引使用者。財報顯示,截至 2024 年 6 月 30 日,美圖付費訂閱使用者數超 1081 萬,創歷史新高。而 PConline 資料顯示,夸克 PC 端位居 2024 年國內電腦端 AI 應用下載量第一,成了年輕人首選的 PC 端 AI 產品。
但無論如何,從目前的情況看,市場尚未等來一個大家期待已久的殺手級應用。畢竟,哪怕是 AI 領域的典型代表 ChatGPT 應用端(不含網站),雖有 2 億的月活躍使用者 ChatGPT,相比月活躍使用者 13.7 億的微信、23.7 億的抖音(含 TikTok)、30.3 億的 Facebook 這些超級應用來說,也仍有很遠的路要走。
那麼,在如今這種 AI 產品方向同質化嚴重且目標使用者高度重疊度的情況下,接下來什麼樣的產品才可能形成長久的使用者群體並最終存活下來?
某視覺生成技術專家向我們透露,搜尋領域的潛力巨大,甚至逐漸取代了其日常使用百度搜索的習慣;情感陪伴也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中國面臨老齡化和少子化的背景下;AI 程式設計輔助非常熱門,尤其是結合智慧體使用時,確實可以幫助程式設計師和企業提高程式設計效率。
上述專家的感受,與各家 AI 產品的最新資料排行變化也是相符的。
此外,該專家認為,一款成功的產品能夠順利執行的關鍵因素很多,首要的可能是第一波使用者的口碑,以及當時的產品運營策略。以小米的 Su7 為例,這應該是一個非常成功的運營案例。這款車本身肯定是不錯的,但是否真的像宣傳的那麼好,這可能因人而異。重要的是,它成功地進入了一個正向的閉環並持續運營。
“明年買量和鋪量的策略仍然存在。”該專家表示,參考抖音早期的發展情況,地鐵、機場,幾乎隨處可見抖音的廣告。豆包也是如此,位元組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進行買量,雖然這只是內部結算的邏輯,但它確實在抖音這個龐大的流量平臺上進行了大量的推廣。不過,買量策略繼續的前提是,產品至少要能夠抓住使用者的痛點。
2025 年,將迎來新的戰點
2023 年百模大戰後,大家清晰地認識到 2024 年會是各家的生死之年,而 AI 廠商們的“廝殺”離不開與資本的博弈。
一個清晰的變化是,投資人已不再毫無顧忌地給廠商投錢。“儘管前景不錯,但這項技術還遠未達到實用所需水平。過度建造世界上沒有用處或尚未準備好的東西,通常會導致糟糕的結果。”一位華爾街分析師的話很具有代表性。
之前的投資人很“FOMO”:阿里全部參股“AI 六小虎”,騰訊投資了其中三家,此前收購光年之外的美團則投資了智譜 AI。目前,智譜 AI、月之暗面、百川智慧、階躍星辰的估值均已躋身 200 億元估值陣營。
現在的投資人也很“FOMO”:據四木相對論報道,有投資人稱“現在除了國資,基本沒有什麼潛在買家。”有企業希望長期尋找國際化資本的支援,但沒有拿到結果。全球在 AI 領域的投融資都變得謹慎。
如今,投資人的重心似乎已基本轉移到了大模型的應用上。基座模型領域初步競爭格局已現,當前的大模型應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比如設計、程式設計、醫療、招聘等更容易讓人感到其價值的地方,僅提供聊天能力是不夠的。
因此,大模型廠商們一邊發展自己的模型能力,一邊結合自己的資源和優勢尋找落地場景。比如,百川智慧的基座模型研發放緩,重心轉向了醫療、金融等行業大模型上;面壁智慧轉向端側模型,扎進主流消費電子和新興硬體領域;月之暗面重點推廣自己的獨立 App;MiniMax 推出的 AI 陪伴應用 Talkie 火爆海外;智譜 AI 的重心仍然在模型研發上,包括多模態模型、智慧體平臺等;年末黑馬 DeekSeek 目前也專注在大模型訓練方面上。
網際網路大廠們則力求全面發展,同時也都在打磨自家的突出模型或產品,比如阿里的 Qwen 系列模型和快手的影片生成大模型 Kling(可靈)在全球社群中贏得不錯評價,而位元組的豆包收穫了不錯的月活使用者量。
另外,投資人對 AI 廠商能真正將這項技術轉化為盈利業務的能力保持懷疑,而商業化也是今年各家企業繞不過去的話題。
現在,透過 API 按量計費,同時推出訂閱制服務幾乎是國內外大模型廠商的標配。為搶奪使用者,各家紛紛打起了價格戰,這讓每百萬 token 的價格從百元直降至幾釐。
為壓縮成本,廠商們在技術上採用了多種最佳化推理方法包括 Prefix caching、PD 分離、Continuous Batching、量化壓縮、投機解碼等方式最佳化推理效率,雖然不同企業會有不同的側重,但思路較為相似。
大模型訓練降本的典型是 DeepSeek-V3,其採用 FP8 混合精度訓練框架,首次在超大規模模型上驗證了 FP8 訓練的可行性和效果,在保證模型計算精度的前提下大幅減少了記憶體使用和計算成本。DeepSeek 實施了數十項最佳化技術來降低其 DeepSeek-V3 的計算需求,並透過演算法、框架和硬體的綜合最佳化,實現計算與通訊的高度重疊,此外還對 GPU 叢集進行了最佳化。但是具體實踐上,大家還不能清晰地瞭解細節。還有像極佳科技,透露其在過去一年訓練一個視覺大模型的成本,從 500 萬美金下降到了 100 萬美金以下。
應用實踐中,在對模型能力要求不是那麼高的場景,企業會選擇使用大小模型協同的方式。在效能和成本之間做取捨是不可避免的。小模型成本低但效果會打些折扣,但大小模型混合使用就能得到可接受的效能,同時成本下降比較明顯,像 Apple Intelligence 就是採用了大小模型相結合的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業內整體模型的部署運維的效率並不高,像應用側企業在前期在要效果和要效率之間,優先選擇效果,雖然也未真正找到最佳的大模型應用正規化。但在明年,部分企業將開始重點投入到運維效率上。
此外,多模態模型正在成為各家競爭的一個領域。像“Recraft.ai”公司開發的、引起廣泛關注的小熊貓“red_panda”表現非常出色。Stability 公司的研究員們離開後成立了黑森林公司併發布了有名的 Flux 模型,在開源和閉源領域中都處於領先水平。另外,快手、位元組等公司也在文生圖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而像‌Midjourney 沒有像大家想的那樣推出影片生成模型,仍然專注於影像領域。
在 Sora 火了後,國內對文生影片的態度最先比較謹慎,對文生影片模型的跟進並沒有預期的快速,最大的考量還是投入和收益問題。典型的如百度李彥宏在 10 月底仍然表態不做 Sora,理由是影片生成模型投入週期太長,10 年、20 年都可能拿不到業務收益,“無論多火爆,百度都不去做。”但國內其他廠商已經逐漸跟進,包括快手的可靈、生數科技 Vidu、MiniMax 海螺影片、愛詩科技 PixVerse、位元組即夢、阿里通義萬相等。但整體上,國內玩家不如國外玩家多。
結束語
經過一年的廝殺,有人暗淡了下去、有人還在摸索可行之路。在 2025 年,對於 AI 廠商的考驗只多不少。基座模型還要如何“卷”?商業模式怎麼搞?落地應用是真需求嗎?這些問題留給大家解答的時間不會很多。
與此同時,在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誰家還能保持自己當初“AGI”的夢想呢?
今日好文推薦
突發!TikTok恢復在美服務,被困12小時後重獲新生
B站員工向程式碼投毒“封殺”使用者賬號,並放話:“拿著一天幾千的工資整你”!現已被開除
剛剛!谷歌宣佈重大調整:沒 JavaScript 將無法啟動搜尋!網友怒斥“技術霸權”!
中國軟體重塑的關鍵一年:這 11 大領域迎來了自己的“ChatGPT時刻”
會議推薦
在 AI 大模型技術如洶湧浪潮席捲軟體開發領域的當下,變革與機遇交織,挑戰與突破共生。2025 年 4 月 10 – 12 日,QCon 全球軟體開發大會將在北京召開,以 “智慧融合,引領未來” 為年度主題,匯聚各領域的技術先行者以及創新實踐者,為行業發展撥雲見日。現在報名可以享受 8 折優惠,單張門票立省 1360 元,詳情可聯絡票務經理 18514549229 諮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