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出來給大家樂一樂:女大學生用碘伏加護手霜美白,用完手“變得肉眼可見地白皙”!
誇張的效果瞬間讓無數人跟風,而不少網友也在評論區曬出了自己嘗試後的結果:不僅沒有美白,手部反而還變黃了。
仔細看就會發現,這些筆記無一例外都掛著帶貨的連結,被下架後換個賬號繼續發。
這些偽科學的美白方法大多是不良商家宣傳產品的手段,透過影片剪輯虛構效果。
如果真有人上當,上臉輕則染成黃色,重則有爛臉的風險!
其實,碘伏對皮膚主要作用就是抗菌和消毒,短暫變白只是因為碘伏的氧化還原反應或與特殊物質的化學反應,導致皮膚表面暫時發白。
這種“變白”是暫時的,並不會對皮膚的長期膚色產生任何影響。碘伏美白簡直天方夜譚,如果真這麼有效,就沒有功效護膚市場的事,人人塗碘伏得了。
目前市場上大家熟知確切有美白功效的成分無非分兩大類,化學成分和植萃成分。
前些年,煙醯胺的勢頭炒得最為猛烈,各大品牌為了搶佔市場,不斷卷濃度、卷堆料。視功效為第一要義,還有一套“刺激=耐受,想變白就需要習慣耐受”的護膚理念。
現在隨著健康美白的觀念轉變,近兩年植萃美白成分中,高效低敏的光甘草定逐漸進入大家的視野。
我們今天就挑著光甘草定這個成分,來講講中國成分的發展趨勢和難點在哪裡?
為此我查閱了多份論文和資料,才有了這篇文章。大家可以酌情瀏覽。
甘草是我國的傳統中藥,早在唐代《藥性本草》中就被稱為“國老”,意思是中藥國王之重臣。而光甘草定是提取自光果甘草根部的一種特有的黃酮類化合物。
相比VC、煙醯胺、377等大勢美白成分,光甘草定有著美白功力強、不容易反黑、無需避光,又不需要耐受的特點。
一般的美白成分只能作用於黑色素生產的其中一個環節,比如煙醯胺,只能透過抑制黑色素小體轉運,減少黑色素向表層細胞轉移的數量。
從而達到抑黑的目的,治標不治本,停用之後已經產生的黑色素還是會跑出來,容易出現反黑。
所以市面上很多含煙醯胺的美白產品都復配多種美白成分打輔助,去彌補它不足的美白鏈路,將美白收益放大。
光甘草定是多通路由表及裡抑制黑色素,一邊從源頭減少黑色素的生成,一邊還原和清理已經生成的黑色素,治標又治本。
對抗
症,從源頭攔截
和市面上大熱的vc乙基醚、煙醯胺這種美白成分相比,光甘草定抑制酪氨酸酶的效果最為突出!
從實驗資料圖中可以看出,對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光甘草定 >煙醯胺 >VC乙基醚
從下面各美白成分抑制酪氨酸酶的抑制率中也可看到,相比其他美白成分,光甘草定只需要少量新增,就可以達到很好對酪氨酸酶的抑制率。
除了美白能力出眾以外,還有很強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抗氧作用
從實驗資料中可以看出光甘草定對DPPH自由基和羥自由基有比較強的清除能力,有助於抑制自由基的合成,清除體內的自由基,減少細胞受到的氧化損傷,也能在源頭減少黑色素生成。
抗炎作用
不少人有過爛臉之後變得更黑的經歷,這是因為皮膚會在有炎症的部位聚集黑色素,以減少外界對皮膚的刺激。
光甘草定能從源頭舒緩抗炎,抑制炎症因子,以減少慢性炎症後出現的色沉現象,將紅黑臉也一併拿下!
透過250mJ/cm2/天的紫外線照射豚鼠的皮膚4天后,使用0.5%光甘草定能夠非常有效的減少紫外線曬後導致的損傷和黑色素。
《中國敏感性皮膚診治專家共識》提到,中國女性敏感肌人群佔了36.1%,可想而知,中國女生屏障更脆弱,皮膚更敏感,所以在選擇成分時不能一味追求高濃度猛藥,而是要更注重成分的溫和性和有效性。
舉個例子,美白起效濃度在2%~5%煙醯胺,高濃度高了,會導致皮膚刺激加速黑色素的生成導致色沉加重,低了又沒有效果。並且需要建立耐受,使用成本比較高,更適合角質更厚的歐美人。
並且因為煙醯胺的生產工藝,還可能會存在煙酸殘留,給皮膚帶來刺激性,出現幹癢、過敏等現象。
甚至是VC、果酸等市面上比較熱門的美白成分,都會隨著濃度的增高而刺激性越大,敏感肌用直接喜提爛臉爆皮。
光甘草定可以做到低濃度起效,且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效果突出。有研究實驗證明,對酪氨酸酶抑制率達到50%的情況下,光甘草定美白效果是相同濃度曲酸的25倍、VC的80倍。
可以說,國人比較敏感薄皮的膚質特點,就跟光甘草定這個美白成分非常的適配,高效又溫和不刺激。
那為什麼成分這麼好,卻連大牌用的都那麼少?
歸根到底還是貴,提取貴,提純也貴。
只有長滿5年的光果甘草才有提取價值,原材料稀少珍貴;另外一個,光甘草定在光果甘草中的含量很低,差不多1000kg的光果甘草植株中才只能提取出不到100g的光甘草定。
而且,每克光甘草定的價格差不多是煙醯胺的1000倍,1kg定價高達20萬元。
加上光甘草定還是特有個性的成分,它難溶於水不易溶於一般油脂,這也大大提升了配方的難度。
但是勢頭起來了,說明還有是有企業和品牌願意去嘗試。
當護膚界的“華為”走出自己一條路,倒流到海外的資本市場,何嘗不是一件值得期待和驕傲的事情呢?
[1]駱從豔,慕春海,王園姬,等.光甘草定抑制酪氨酸酶及體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中藥材, 2010(11):5.DOI:CNKI:SUN:ZYCA.0.2010-11-033.
[2]王瑞雪,趙珍,鍾雁,等.幾種常用美白劑協同作用研究[J].日用化學工業, 2014, 44(10):5.DOI:10.13218/j.cnki.csdc.2014.10.128.
[3]戴應和,龍小琴,張娟,等.甘草黃酮的抗炎作用及其機制的研究進展[J].江西中醫藥, 2017, 48(2):4.DOI:CNKI:SUN:JXZY.0.2017-02-028.
[4]何黎,鄭捷,馬慧群,et al.中國敏感性皮膚診治專家共識(轉載)[J].皮膚科學通報, 2020年37卷6期, 後插1-後插4頁, 2021:教育部2013年度"創新團隊發展計劃".DOI:10.13735/j.cjdv.1001-7089.20161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