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辛巴又被封了!

作者/魚 來源/派代
導語:最低價,該由誰說了算?

11月2日中午,辛巴抖音賬號又被封了。


被封禁的原因可能是,11月1日晚辛巴在其抖音賬號開播,斥責抖音雙標,引導社會價值觀,控制輿論,他在直播間怒罵:“(抖音)先是炒李佳琦‘控制價格’,現在又炒辛巴賣得便宜!”
他當晚開播30多分鐘時,抖音就發來違規提示:禁止挑釁辱罵他人、對特定人群進行嘲諷、直播用不良外號或隱喻手段等行為。
據悉,辛巴的直播持續了近50分鐘,有400多萬人觀看,最後被強制關閉。第二天有媒體發現,其賬號已被封禁,粉絲數停留在415萬。
此事一齣,很快就引發網友輿論,登上微博熱搜。截至發稿前,#辛巴抖音賬號被封禁# 話題閱讀量已達3.8億次,互動量超14萬。
斥責抖音“雙標”
辛巴抖音賬號被封
賬號被封的緣由,還得從今日的“慕思床墊”事件說起。
前幾天,辛巴在直播中把一款“慕思大黑牛真皮軟床”賣爆了,單場銷售額超過10億元,銷量高達32萬。之所以能賣爆,除了辛巴有大流量外,更核心的原因,是這款床墊線下售價2萬元,辛巴直播間打骨折,只要4980元。
這麼一來,線下不少消費者紛紛要求門店退貨,線下數千位分銷商扛不住了,跟慕思總部抗議,慕思官方不得不跟辛巴終止合作。因此,引發辛巴的不滿。
辛巴表示,“快手、主播、品牌方的壓力都很大,因為沒有人見過把慕思這麼大的品牌做到這個價格。今天賣完之後,可能這輩子不會再見慕思做這種活動。我沒有違背合同內的任何內容,所以慕思必須履約,今天之前所有拍的都作數。”
在一則網傳影片中,辛巴直白地抗議,“不要搞我了行嗎?我辛有志沒有本事去壟斷一個行業。我只想今天告訴你的是,不管我賣多少錢跟你沒關係。我的客戶不是你的使用者。聽明白了嗎?不影響你的銷售。你們不要給我扣帽子。”
這起事件很快在抖音發酵,並登上熱搜,相關的詞條包括“辛巴帶貨慕思床墊”、“辛巴慕思床墊”等。看到事件在抖音發酵宣傳,辛巴坐不住了,氣得開播懟起了抖音。
辛巴在直播間斥責:抖音雙11搞兩個主播,這邊說李佳琦控制價格,又說辛巴把產品賣便宜了,那邊說李佳琦產品賣貴了不行,辛巴賣便宜了也不行。
“這些話題,營銷號剪輯一下影片,平臺就大放流量地推。我自己發的影片播放量兩萬、三萬、五萬,我去買推廣,影片沒有任何違規內容,卻顯示影片不宜推廣,這叫操縱輿論嗎?”
辛巴不滿道,“只要是對手的主播,只要是你對立面的人,無一倖免,你往死了幹。”
辛巴還提到了“糖水燕窩”事件,他表示,這款產品辛選不是第一個賣的,當時抖音至少有10個明星與主播在賣,之後辛選才開始賣。產品出現問題後,抖音推了辛巴幾十個熱搜,卻把自己平臺的主播銷售記錄、錄屏全刪掉。
面對抖音使用者的“引流”質疑,辛巴表示自己不是來搶流量的,是因為心情不好,還表示“金山銀山也不來”。
直播中,辛巴還對抖音提出了兩個要求。
1、只要抖音不在搞他,他就不再出現在抖音。“如果抖音不再搞我辛有志,各做各的生意,我不再出現在抖音,我不稀罕你的流量,不在乎你。”
2、把當年抖音平臺主播銷售糖水燕窩的訂單和錄屏放出來,賠償給消費者。“因為你推了我幾十次熱搜,大家一視同仁,你當年推我不是為了消費者嗎,我賠了,可是你卻把所有的消費資訊全部刪掉了,把所有主播保護起來了,這個我不理解,也更不接受。”
一場直播賣出10億
辛巴與品牌攤上事了
眼下,辛巴把抖音臭罵了一頓,賬號被封了,但“慕思床墊”風波卻還未散去。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並不看好慕思床墊與辛巴如此低價的帶貨合作。
策劃專家蔣宇飛認為,慕思不應該和辛巴合作,在直播中低價賣貨,是對品牌的一種傷害。
對於辛巴所說的,自己帶來的是新客戶,而非慕思原來的消費者這一說法,蔣宇飛並不認可,他表示,茅臺如果降價很低,也會帶來很大銷售,並不是直播網紅的功勞,蘋果華為手機敢於大降價,產品也能一次性有巨大銷量,但這是透支品牌帶來的。
蔣宇飛認為,如果只能低價賣貨,將會影響品牌方投入,影響產品研發,也不會走出來知名品牌。像慕思這種品牌,應該將側重點放線上下渠道上。
微博大V@翟菜花 表示,慕思床這次的危機面對的不是一場直播和經銷商的聲討,而是徹底亂了品牌的價值認知。“品牌的附加值一旦被削掉一部分,整個經營鏈條的各方利益就要重新博弈甚至出清。”
另一位微博大V@趙瞾說事 也提到,慕思的失誤就是想要太多,想掙富人的錢,立高階人設,但沒堅持好價格底線;想掙窮人的錢擴大市場佔有率,2萬元降到5000元,但斷了實體店的活路,客戶價值毀於一旦。
但也有人為辛巴叫好。
媒體人劉雪松提到,“同樣是帶貨頂流,辛巴這次起到的作用跟某些賣眉筆的網紅恰恰相反。這一波,我支援辛巴。但有一個前提,辛巴賣的這批貨,就是2萬一張的同樣的貨。”
一個明顯的爭議是,直播電商衝擊了實體、線下商業的發展,低價的惡性競爭擾亂了市場的秩序。
與此同時,一個無法忽略的事實是,低價競爭,在電商賽道始終會是主旋律。只要平臺之間、主播之間有搶奪使用者的訴求,就勢必存在價格競爭。只是,價格競爭不應僅僅侷限於價格,而要對服務、品控等能力有更高的角逐。
隨著前段時間“底價協議”掀起輿論爭議後,杭州已經開始著手整頓。
10月30 日,杭州市司法局釋出公告稱,為打造良好的法治化營商環境,杭州市將編制系列重點產業合規指引,同時公開徵集關於《直播電商產業合規指引(徵求意見稿)》意見建議(簡稱《指引(徵求意見稿)》)。
針對“最低價競爭”現象,《指引(徵求意見稿)》明確除了要取得行政許可和備案,直播從業者不得要求商家簽訂“最低價協議”,或採取其他排除、限制競爭的協議、決議或協同行為,但依法不構成壟斷協議的除外。
關於價格合法的規定,要求直播電商從業者不得透過低價傾銷、價格串通、哄抬價格、價格欺詐等方式濫用自主定價權。
隨著直播帶貨的野蠻生長,關於產品定價的各種亂象叢生。品牌方、平臺方在產品價格的話語權被削弱,定價一事,逐漸演變成平臺、主播、品牌、消費者、甚至是經銷商的多方博弈。
一個問題越來越突出:最低價,該由誰說了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