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殲10打法國“陣風”只是開始,真正的勝利是保持清醒

5月7日凌晨,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實控線一帶爆發激烈軍事衝突。兩個核國家開始大打出手,都出動了最先進的戰機和導彈。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巴基斯坦高階安全訊息人士稱,巴基斯坦軍方擊落了五架印度飛機,他稱這是近代史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空中混戰之一。訊息人士稱,本週早些時候,雙方共計125架戰鬥機交火超過一小時。他還表示,雙方均未離開各自領空,導彈交火距離有時甚至超過160公里。
巴方稱擊落了印度戰機使用的是由中國提供的殲-10CE戰機和PL-15導彈。這一說法很快被環球時報報道,但印度駐華使館隨即公開“打假”,指責報道為虛假資訊。
雙方大打出手的原因是一場嚴重的恐怖襲擊。
4月22日,印控克什米爾地區風景如畫的帕哈爾加姆鎮發生針對遊客的致命襲擊。槍手將26名男子,包括25名遊客和一名當地騎手,與女性隔離後殺害。
印度指責武裝團體製造了此次襲擊,並聲稱這些團體得到了巴基斯坦的支援。巴基斯坦否認與此次襲擊有任何關聯。隨後雙方越吵越兇,最終上升到動用導彈和戰機。
這裡面真真假假很難辨別,不過印度官方也沒否認自己戰機被擊落。紐約時報、CNN都報道了印度戰機被擊落的訊息。所以,印度這次肯定是吃了虧,而且看上去還不小。
這場衝突的根源是恐怖主義襲擊,這更值得國際社會正視。任何國家都有責任保護其公民免受暴力襲擊,任由跨境極端組織活動,無疑是在為更大規模的衝突埋下伏筆。
對恐怖主義的打擊不該因地緣偏見而模糊。在這一點上,應該毫不含糊地支援印度。
不過印巴之間的矛盾已是歷史常態,巴基斯坦境內的恐怖分子為何突然襲擊印度,這裡暫且不作剖析。
這一次,我們更應關注衝突背後的中印戰略關係。
中國長期稱巴基斯坦為“巴鐵”,不僅因為歷史情誼,更因為巴基斯坦與印度的對抗在戰略上緩解了中國的南亞壓力。中國與印度之間的關係敏感,甚至在1962年爆發過熱戰,至今邊界爭議仍未解決。
中印之間的博弈,不是簡單的鄰里不和,而是存在著長期的結構性矛盾。兩國都是人口大國、文明古國,也都肩負大國崛起的目標。在邊界、市場、話語權、資源通道等方面,兩國幾乎在每個關鍵節點上都存在交集乃至對立。
至今未定的2000多公里邊界,就是這種矛盾最直觀的體現。反觀中俄、中越,甚至朝韓,敏感地區的邊界都已有階段性談判成果。
唯有中印,問題長期拖而不決,根本原因並不是技術層面的談判難度,而是兩國都不願在戰略空間上退讓。
印度掌握印度洋制海權,是南亞海權的核心支點。而中國從瓜達爾港到緬甸管道,再到斯里蘭卡港口,一系列海上戰略通道都必須穿越這一敏感區域。這讓印度對中國“南下戰略”高度警惕,也直接促使它在馬爾地夫、安達曼群島等節點佈局反制。兩國間的海上競合,早已超出地緣範圍,逐漸上升為區域秩序之爭。

從歷史行為上看,印度也並非什麼小白兔。自獨立以來,印度陸續吞併錫金、控制不丹外交、干預尼泊爾政局、介入斯里蘭卡衝突,對周邊小國一貫採取強勢姿態。2020年,中國和印度也在邊境爆發過沖突。
印度國內也並不穩定。多民族、多宗教、巨大貧富差距、地方分離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交織,使得它內部張力極強。這種結構下,外交就會成為釋放內部壓力的出口,讓邊界緊張也就成了政權穩固的某種工具。
印度這個國家確實挺有意思。它的做事方式很抽象,風格飄忽不定,時常讓人摸不著頭腦。民族主義情緒容易被迅速點燃,政治表態與實際行動之間反差巨大。在區域秩序中,這種不穩定製造者角色的存在,對任何鄰國而言都是長期壓力。
正因為如此,中國從來不敢輕視印度。雖然網路輿論中輕視印度成了一種流行,但在國家戰略層面,中國一直非常清醒。對印度的認知是“不可低估、不可放鬆”,這與對越南曾經的判斷高度相似。
上世紀70年代末,越南仗著蘇聯撐腰,自詡世界第三軍事強國,野心勃勃,試圖統一中南半島,直接威脅我國西南邊境。當時外界普遍認為,中國不會貿然出兵,甚至猜測中國不敢承受與蘇聯同時開戰的壓力。但中國還是果斷出手,中越戰爭爆發,隨後十年邊境輪戰,逐步消耗了越南的擴張能力。
中國歷史上對此類威脅的處理方式一貫明確,在局勢尚不危急時先發制人,防患於未然。隋唐滅高句麗,清朝三世平準噶爾,李世民講“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之憂”,這種戰略邏輯穿越千年依然成立。
對印度,也必須保持類似思維,不能神化,但更不能當笑話看。畢竟,印度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科技和製造能力正在穩步提升,歐美資金和技術不斷流入,其年輕人口結構更是決定了它的增長視窗仍然持續開放。假以時日,印度勢必會成為世界格局中的關鍵一極。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輪衝突爆發後,中國社交平臺上迅速掀起一陣“武器民族主義”的熱浪。因為巴基斯坦使用了中國產的殲-10CE戰鬥機和PL-15導彈,不少賬號開始刷屏:“中國武器無敵天下”“中巴聯手吊打印度”“殲-10打爆陣風”……
尤其在多條網傳影片和未經證實的新聞中,出現了“印度陣風戰機和蘇-30MKI在空戰中被擊落”的說法。一些媒體和自媒體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敘事,甚至以“中歐、中俄武器在實戰中分高下”作為標題炒作。這些內容在短時間內迅速傳播,不少網友情緒高漲,把這場衝突看作中國裝備在海外實戰封神的機會。
但必須指出,這類傳播多數未經過官方確認,很多素材源於匿名社交賬號、模糊畫質的影片或片段剪輯。有的甚至是舊素材二次包裝。
國產裝備效能提升值得肯定,中國這麼多年在武器裝備上的成績是毋庸置疑的。但這種輿論情緒,其實更像是一種虛幻的心理代償。它無法真正替代理性的軍工信心,更掩蓋不了內部現實中我們仍需面對的深層問題。
這種心理,其實是一種不健康的虛榮。武器是國家力量的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是否能在不打仗的和平時期,構建出一個真正讓人安心、可持續、願意留在這裡生活的社會體系。
這恰恰是中國當下面臨的真實困境。一邊是新能源汽車獨領風騷、殲20成軍、製造業天下第一、經濟體量全球第二;另一邊卻是企業家跑路、資本外流、社會集體焦慮。
國家的硬實力在增強,但社會的信心卻沒跟上。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嘴上愛國,腳下移民?為什麼明明GDP破百萬億,依然有那麼多人在焦慮未來?這背後,是對制度、法治、教育、醫療等軟實力不足的深層擔憂。
印巴交火是否會升級成大戰,我們不得而知。但對中國而言,更值得關注的不是邊境線上傳來的槍聲,而是我們內部有多少人真正相信自己的未來就在腳下這片土地上。
歡迎加入我的知識星球。加這個圈子,不是為了知道一切,而是能少被騙一點,少盲從一點,知道自己站在哪。世界亂七八糟吵吵鬧鬧,所以清醒這件事,尤其珍貴,也特別稀缺。如果你也這樣想,歡迎進來看看。
往期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