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困在低價裡

源丨遠川研究所(YuanChuanInstitution)
作者丨黎錚
編輯丨張澤一
題圖丨Midjourney
今年六月,劉強東從遙遠的迪拜傳達最新指示,將京東大促的定位從“又好又便宜”改為“又便宜又好”[1]

中文博大精深的一個體現便是公文和口號中詞語的排列組合方式,代表管理現代化水平最高的網際網路公司也難以免俗。
但隨後的618裡,京東更適合用一個亂字形容——書商起義與公司裁員的訊息齊飛,狼性訓話流傳全網,順道重新整理了“兄弟”的定義。
“便宜”與“好”的位置互換,對應著京東進行已久的低價改革。
2022年底,京東內部曾掀起一場有關“要不要做低價”的路線問題之爭。彼時剛剛復出的劉強東是堅定的主戰派,不僅一錘定音做低價,還留下一句經典名言:
只要使用者和銷量足夠大,上帝也一樣能低頭[2]
京東以高客單價著稱,常年佔據著數碼、家電等利潤豐厚的山頭,覆蓋了中國消費能力最強的一批使用者,這並不影響劉強東本人對低價持有近乎本能的敏銳和執著。
早年京東久攻下沉市場不下,劉強東曾對內放話稱“我還是要下沉市場”[18]。後來某次內部會議,他還曾怒斥看不上助農產品的高管:
“你是公司高管,你吃的東西都是進口的,當然覺得它難吃。你知不知道,這種水果,中國有幾億人沒吃過?如果讓他們一兩塊錢能吃到,他們會覺得難吃嗎[3]?”
但直到一場寒風將消費市場刮進下行週期,看著拼多多的駭人業績,京東和老對手阿里才如夢方醒。
自己的失敗固然可怕,同行的成功更令人揪心。劉強東火線迴歸,接著率領京東開啟一場長達18個月的低價改革。
改革的過程異常艱難。至今為止,京東已經送走了兩位CEO。

鍾無豔與夏迎春

2022年底,放權已久的劉強東突然復出,又是開大會,又是宣佈高層集體降薪,還在郵件裡以退為進地明確態度:不重回高增長不恢復薪酬[4]

當時,京東的使用者規模與營收增速已雙雙跌至個位數,隔壁拼多多的營收增長率卻高達60%。帶著“為什麼沒有增長”的叩問,劉強東如風暴席捲京東,最後得出的結論:京東丟失了價格優勢[2]
京東早年靠低價打過蘇寧,戰過當當,但當拼多多重新整理低價的定義,活成下行年代的版本答案,昔日的價格屠夫還是敗給了黃錚的砍一刀。
京東由此掀起了一場低價改革。會上,劉強東將低價稱為京東的“唯一基礎性武器[2]”,有人提出成本上漲等異議,都被他一句“不要跟我扯那些亂七八糟的”堵了回去[4]
不過賣便宜貨這件事,遠比劉強東想得要複雜許多。
京東上的商品可以分為兩類:
一種叫自營(1P),京東先進貨,後賣貨,從中賺取差價,對應財報中的商品收入;
另一種是入駐平臺的第三方商品(3P),京東賺的是交易佣金和廣告,算在財報的服務收入裡。
劉強東最初的計劃是,低價交給3P去做,自營不要貴太多即可[2]
這其實是主流電商平臺的通用做法。別看平臺補貼喊得兇,消費者省下的錢,都是從商家嘴裡摳出來的。
問題在於,3P業務一直都是京東的短板。僅從營收來看,2022財年,京東商品收入是服務收入的4.8倍之多。
因此,京東的低價改革從給3P業務補課開始。去年1月,京東釋出“春曉計劃”,對個人商家降門檻、發補貼,大力引進更具價格優勢的白牌商品。
提分心切的京東,還對內掀起了五年以來的最大規模的組織變革,首次打通自營和3P業務, 統一按照品類劃分管理[6],確保第三方和自營商品能夠公平競爭。
過去京東做自營頗有些裁判當球員的意思。舉個簡單的例子,搜尋結果裡靠前的總是自營; 有媒體報道過另一個細節,第三方商家花100元才能買到的流量,自營只用掏30元[2]
劉強東迴歸後,對內反覆強調兩件事:其一,流量分發的底線要求是,價格權重佔比不低於 50%[7];其二,誰能做到低價,就給誰流量傾斜[6]
來了都是好兄弟,但能奮鬥的才是真兄弟,可見劉強東的兄弟論在當時就已初具雛形。
補課的效果立竿見影。去年上半年,3P業務單季同比增速均在三位數以上;二季度營收喜提 7.6%的高增速後,京東在業績會上點名表揚第三方商家的突出貢獻;三季報釋出後,京東已自信宣言:
長期來看,3P的訂單和GMV佔比都會超過自營[8]
可轉眼四季度,京東卻突然調轉了方向。

高速路上換引擎

去年雙11,京東採銷直播異軍突起,身穿紅馬甲的主播一邊在直播裡叫板李佳琦,把自營商品打出骨折價,一邊瘋搶公司一切能用的場地,連副總裁辦公室都不放過[9]

趕上行業一片慘淡,採銷直播成了雙11為數不多的亮點。
劉強東大喜過望,反手就給全體採銷漲工資,漲幅高達100%;今年年中,採銷部⻔又喜提漲薪,業績激勵上不封頂。

“回家即加薪”

採銷直播也一路聲勢浩大地開播至今。今年618節前釋出會上,七大品類採銷集體亮相,現場互動時間比高管講話還長;618開場4小時,採銷直播間的訂單量較去年雙11增長了3倍。
也是在這個過程中,自營悄然從3P手裡接過了低價的大旗。
京東調整了改革的方式,卻意外地達到了改革的目的:去年四季度起,一度走低的營收增速就開始好轉回升,京東似乎一手低價,一手業績,站著就把改革做成了。
但對京東而言,改道自營做低價,更多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去年12月,有員工忍無可忍,在京東內網發文痛陳京東亂象。劉強東如遇知音,直呼句句點到公司痛點,帶頭反思之餘,卻也無奈表示:現在組織龐大臃腫,改變起來確實需要時間[10]
最需要時間的其實是京東的3P業務。
補課一整年,3P業務的卷面成績分卻不能讓京東滿意,不僅收入貢獻始終在20%上下浮動,去年三季度,京東提前達成百萬商家目標,3P業務的收入增速卻開始放緩。
高管前腳自信展望未來,後腳就勸分析師冷靜:第三方商家和成交使用者都很活躍,但轉化為3P訂單和GMV的高增速需要時間;3P業務還在生態建立期,短期也不會追求貨幣化率[8]
不怪兄弟不努力,實在是因為3P基數小,基礎差,還得和自營這條粗壯的大腿做競爭。
京東擁有所有電商平臺裡最為強勢的自營業務,後者長期貢獻八成以上收入。本著誰養家誰說了算的樸素原則,對內對外,自營都有極高的話語權。
據京東內部員工對媒體透露,此前就有過不給流量、不做促銷以打壓3P,引流自營的情況[11]
採銷主播喊出的的那句“沒人管得了我了[12]”,玩笑中也有幾分真心。
這就導致京東的低價改革實際上有兩條主線:明線是扶持3P生態,暗線是約束自營業務。其難度係數堪比高速路上換引擎,且新引擎還是個半成品。
巨大的阻力鋪天而來,甚至被擺在明面上。去年3月,時任京東集團CEO的徐雷用一句話把京東零售的表彰大會開成反思大會:
“過去的三四年,我們一直在討論‘採銷分離’這個事情,但有2/3的人不同意,因為會動到他們的乳酪,但現在必須要變了,不變這家公司就完了[13]。”
徐雷所說的“採銷分離”,就是京東平衡3P與自營的嘗試之一。
採銷是自營業務的核心崗位,既管進貨,又管賣貨,考核以收入為核心KPI[14],這就導致京東內部在銷售環節更有動力賣自營商品。
京東推動採銷分離的本意,是將採購和銷售職能分開,從制度上避免既做裁判、又做球員的情況再次發生。
但自採銷直播以來的種種跡象表明,京東的天平還是倒向了自營。
去年一季度,京東大刀闊斧地引進3P商家,自營對應的商品收入曾出現罕見的下滑;但到了四季度,隨著採銷直播大放異彩,3P所在的服務收入增速跌到了最低點。
特別是與電商廣告直接相關的平臺及廣告服務收入,反倒同比下跌了近4%。
號稱“不變不行”的徐雷,慷慨陳詞後沒多久就因個人原因退休;去年雙11剛過,京東零售CEO辛利軍也火線退位。
一年送走兩位CEO,京東的改革不可謂不艱鉅。
增長重壓之下,暫時押寶更加強勁的自營業務,看似是一個更優的選擇。
但只要略一翻財報就會發現,這場由自營主導的低價大戰,讓京東付出了並不輕鬆的代價。

難以承受的代價

2023年四季報業績會一開場,高盛分析師便提問京東管理層:如何平衡利潤和增長[8]

熟悉這種句式的朋友會知道,答案一般都是“很難平衡,兼顧不了”。
這一年四季度,採銷直播被京東寫進業績亮點,集團營收同比增長3.6%,也算維持體面;與利潤沾邊的資料卻不大好看,拋開達達減值導致集團經營利潤砍半的特殊情況,引發分析師靈魂拷問的原因在於:
作為核心業務的京東零售,經營利潤率罕見下滑,從上年同期的3%減至2.6%。
低價的代價顯而易見。自改革開始後,京東零售的經營利潤就鮮有正增長。
去年雙11,貓狗兩家殺得眼紅,號稱不搞湊單、不做算數,恨不得把鈔票甩在使用者臉上。當季財報上,京東零售的經營利潤就同比蒸發了超過十分之一。
不只京東,同期阿里淘天的利潤水平也出現了下滑。但苦日子也分三六九等,京東的日子顯然要比友商苦得多。
原因很簡單,阿里和拼多多用平臺模式做低價,是慷他人之慨,特別是拼多多,一手全站推廣就讓商家卷無止盡;京東用自營做低價,卻是割自己的肉,放自己的血,降的每一分錢都得自掏腰包。
這也是為什麼劉強東最初將低價的任務交給弱勢的3P,而非強勢的自營。
今年618,曾傳出過貓狗打架、京東反向要求手機廠商補貼平臺家用的訊息,儘管平臺並未作出回應,但京東用自營做低價的壓力不難想象。
京東也想過折中方案,比如在高客單價的電子產品之外,多賣點更便宜的日用百貨。
今年一季度,日百商品的收入增速自京東低價改革以來第一次反超了帶電商品。
618期間,潔柔抽紙的庫存甚至填滿了京東整整兩層樓[15]
京東的做法看似正確無比,畢竟補貼一臺手機的預算,都可以補貼幾十上百份抽紙、垃圾袋和圖書了。
然而,日百商品的增加又給京東帶來了兩個新的問題:
(1)日百商品的利潤空間遠低於帶電產品,日百營收佔比的擴大,勢必會影響京東大盤的利潤率。
(2)日百商品的低客單價,難以消化自營模式下高昂的物流履約成本。通俗地說,就是9塊9的垃圾袋用不起京東次日達。
結果便是今年一季度,京東集團營收同比增長7%,但零售業務不僅經營利潤同比下降超過5%,經營利潤率也再次同比下跌。
好在新上任的CEO許冉是位降本增效大師,手起刀落間,管理費用就同比節省了五分之一,京東最終還是交出了一份增收又增利的季報。
今年618期間,劉強東一句“不努力不是我兄弟”全網刷屏。有人翻出他在六年前說過的另一句話:京東還在不斷高速發展,永遠不會開除任何一位兄弟。
只是,降本能擠出的水分終究有限,也不是人人都能卷出拼多多的人效比。何況京東骨子裡還是老實人,頂著網際網路行業最大的組織規模給快遞小哥交社保。
要走出低價泥潭,京東就得回到最初、也是最核心的那個問題上:如何在保障增長的前提下,既不影響自營業務,又能做大3P業務,還能低價戰群雄?

招商證券調研顯示,京東商品搜尋前排仍以自營商品為主,價格高於部分3P商品。(截至2024.2.28)

時至今日,京東仍在尋找其中的平衡點。圍繞3P的嘗試仍在繼續,去年四季度,京東3P商家入駐數量同比三位數增長;押注自營做低價時,“採銷分離”也還在內部試點,各個部門進度不一。
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比起競聘價格屠夫,建議京東還是優先學習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端水大師。

尾聲

1970年代,英國的一位棋盤遊戲設計師發明了一種名叫疊疊樂(Jenga)的桌上游戲。
其玩法是用木條摞成一座方形高塔,玩家隨機抽取一根木條後放在塔頂,每一次的移動都會讓結構變得更不穩定。當高塔失去平衡坍塌時,遊戲宣告結束。
過去一年多時間裡,京東就像在進行一局漫長的疊疊樂遊戲。媒體對此有過一個頗為貼切的形容:一邊摧毀,一邊重建[11]
圖源:電影《21 Grams》
重建的過程勢必是艱難的。劉強東身在阿聯酋,心繫大亦莊,甚至會越過多個層級,直接在微信群中對細分業務線耳提面命,有媒體根據回覆頻率推斷,他的睡眠時間少於4個小時[16]
中關村出身的京東曾經創造過太多驚人的戰績,兇悍與血性在中國零售史冊留下濃墨重彩的筆跡。徐雷退休後曾對媒體回憶起早年京東的悍勇——其他企業要一個月時間落地的決策,京東只需要一週[17]
但當年意氣風發的劉強東也想不到,最難打的一場仗,竟在多年後的今天才剛剛開始。只是如今,他也已經不再年輕。
重回一線的創始人,比任何人都更迫切地想要一個答案:
今天的京東,是否還是當年的那個京東?
參考資料:

[1] 京東死磕低價|618觀察,36氪

[2] 劉強東詳解京東低價戰略:一個共識、兩條公式和三大痛點,晚點LatePost
[3] 劉強東的狠話,誰聽進去了,陸玖商業評論
[4] 京東高管稱理解和支援降薪:“我感覺還行”,中國企業家
[5] 劉強東痛批京東中高層拿PPT欺騙自己,虎嗅
[6] 劉強東重大調整,京東自營和第三方賣家實現同等權重,電商報
[7] 京東:低價“後發”,“靠譜”突圍,財經故事薈
[8] 京東財報及業績會
[9] 京東採銷二十年:低價之戰撒手鐧,華商韜略
[10] 京東員工內網諫言原文曝光:促銷簡化為何推進一半沒聲音了?三言科技
[11] 劉強東掀起低價風暴,一邊摧毀一邊重建,雪豹財經社
[12] 直播間爆了,京東採銷殺瘋了,市界
[13] 京東解放自營,新莓daybreak
[14] 京東集團:困境解析,靜待破曉,招商證券
[15] 電商618“卷”價格長達一月 各公司增長目標達成了麼?財新
[16] 劉強東微信群跨國操盤京東,最焦慮的6.18,華爾街科技眼
[17] 徐雷,從京東退休之後,GQ報道
[18] 京東捨棄京喜拼拼:下沉市場一夢黃粱,36氪未來消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