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他人關係的根源,就是我們和自己的關係

我們的生命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關係:親子的關係,夫妻關係,朋友的關係,與事業的關係,與自然地關係,與物的關係,與因緣的關係,與自己的關係……
過去我一直認為,我們的生命就是這些關係,而現在我終於明白,一切關係的根源就是我們與自己的關係。
生氣/痛苦源於自己的內在創傷
別人身上那些讓你討厭的特質,其實你身上也有。他人惹得你生氣或痛苦,其實源於你自己的內在創傷,與他人無關。
不管別人怎麼做,對你的造成的影響都是非常有限的,你看到的世界個什麼樣子,在更大程度上,還是取決於你自己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一個很微妙的地方就是,無論你認為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他就真的會成為那樣的人;
甚至無論你如何看待一件事情的好壞成敗,這件事也就會按照你所預期的方向發展。
這在心理學中叫做“羅森塔爾”效應,或者叫“自證預言”。
“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來自於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的一個心理學實驗。
這個實驗發生在1968年,羅森塔爾來到一所小學,對學生們進行智商測試,測試結束後,他把學生按智商的高、中、低分成了三個組,並將每個組的學生名單交給了校方,要求學校對學生和家長保密,只讓他們的老師知道每個學生的智商狀況。
可實際上羅森塔爾並沒有做這個測試,三個組的學生都是隨機分配的。
根據智商測試的結果,老師們也理所當然地對“高智商”組的學生們寄予了厚望,經常讓他們完成一些更有挑戰性的任務,即使當時做的不好,也依然認為他們是很有潛力的,只不過暫時還沒發揮出來。
8個月之後,心理學家們重返學校,調查了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結果發現那些被認為是“高智商”的學生們,平均成績比其他學生高出很多,而且自信心、求知慾也變得更強。
羅森塔爾將這一結果稱為“權威性謊言”:你認為這些學生是什麼水平,他們最終就會表現出什麼水平。
另一個實驗發生在1970年代,有人在男女大學生中做過一個相親實驗,男女雙方之前從未見過面,而且在相親過程中也不能見面,只能透過電話交談。
在相親正式開始之前,實驗人員找了一些美女照片寄給男生,謊稱這就是他們的相親物件。
不出意料的是,這些男生在電話中的態度果然就像對待“女神”一樣,但這並不是重點。實驗人員最想知道的,是電話另一頭的女生的表現。
這些女生也沒讓人失望,表現得還真就像個女神似的,語氣溫和,彬彬有禮,一副善於交際、討人喜歡的樣子。
這就是人際關係中的“正反饋”你覺得ta很好,ta就會像你認為的那樣表現的很好,ta表現的越好,你就會更加覺得ta好。
比如,在工作中,你的領導非常器重你,經常給你安排艱鉅的任務,並邀請你參加各種重要的決策會議,你就會因為受到信任而更願意加倍努力工作, 以實際行動來報答他的知遇之恩。最終,你就成為了一個值得被重用的人。
當然,凡事都有兩面性,搞不好也會形成“負反饋”,進入惡性迴圈,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外在環境是內心世界投射的影像
一對男女在談戀愛的時候,如果一方心裡總是覺得自己配不上另一半,就容易變得敏感,過度緊張和看重這段關係,戀人一個不經意的舉動就懷疑是對自己不忠,開始嚴防死守,不給對方適度的空間和自由。可愛情這東西就像沙子一樣,你抓得越緊就越容易失去,結果還真就分手了。
過於負面的情緒、強烈的自卑感以及對未來的恐懼,往往會讓人誤判當前形式、引發動作變形,或者為了防範別人而產生一種過度的反應,從而讓矛盾激化、局面越來越糟糕。
尼采說:“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著你。”
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外在世界並不只是冷冰冰的客觀存在,而是有生命、有靈魂的。你怎樣對待它,它就怎樣對待你,什麼樣的人就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
當你認為周圍開滿了鮮花,你就生活在花園;當你感到身邊全是無情和冷漠,你的世界就被沙漠所吞噬;當你總是堤防別人會欺騙你、陷害你的時候,你就會吸引更多充滿惡意的人;當你用善意的眼光、樂觀的態度來看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的時候,地獄也能變成天堂。
用朱莉亞·格拉絲在《三個六月》中話說就是:“我們最後到達的地方,實際上就是我們心中原本想要去的地方。”
而我們的外在環境,也不過就是內心世界所投射的影像。
越接納自己,身上的光芒點就越多
我們對待自己就像敵人一樣,百般苛刻刁難,以至於在生活中造成那麼多的分裂、壓抑、痛苦和糾結。如果我們想要愛與信任,一定要看到自己本來就擁有這些特質,然後去給予別人。
無條件的接納自己,欣賞自己,愛自己,支援自己。不再批判苛責自己,接受每一個面向的我自己。不要求自己“完美”,每做一件事都對自己無盡呵護,百般讚美。根據吸引力法則,你越是這麼做,你身上的光芒點就越多。
和他人關係的根源,就是我們和自己的關係
為什麼說“和他人的關係其根源就是我們和自己的關係”呢?我們開始一段關係就是當我們第一次見這個人,他們是誰,我們是誰,然後開始關係的互動。
如果我們從開始就不信任,很快就會有批判和不信任進入這段關係。我們會感到不安全和不確定,擔心這段關係對我們有利與否。
在這種情況下的事實是:我們很可能就是在尋找我們內在缺失的東西,我們在外面尋找答案,每個毛孔都希望這個人或這些人能滿足我們內心缺失的那部分。這就是我們在關係中開始變得有要求,控制和佔有慾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當我們自己從高層次的愛,信任,能量和充實出發,我們的關係開始合一。我們不再在外面尋找認同,信任,理解,支援,同意,愛和欣賞,因為我們內在已經有了。所以,在這個關係中我們能夠享受並分享它,而沒有恐懼。
我們會透過覺察別人帶給我的感受進而覺察自己內心的匱乏,而當我認出自己本來就有這些品質,並且去給出這些品質。外在就會看到合作伙伴的這些品質。能量總是擴張,我們內在給出的能量也將擴張。
所以,和他人的關係其根源就是我們和自己的關係。
我們本來就是信任和愛,活出這些品質,就能深深地感受到對方給予的愛和信任。
有了這個體悟多麼快樂。多麼有力量!我們對外界不再束手無策,想要擁有什麼,只要自己先認出自己本來就具備這些,並且給予對方。你就會同時深深地感覺到對方給予你的那些信任與愛。
每當陷入受害者模式,被那巨大的慣性帶著走,然而覺察了,就拉回來,沒有埋怨,無論對自己還是他人。只是溫柔的認出自己內心其實一直擁有的這些品質,並且去活出這些品質,散發出你的這種品質,先去給予對方足夠的無盡的愛與信任吧。
因為我們本來就是愛與信任,一直就是。
相關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