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藍色字
免費訂閱,每天收到這樣的好資訊

一、墨菲定律

1949年,一位名叫墨菲的空軍上尉工程師,認為他的某位同事是個倒黴蛋,不經意間開了句玩笑:“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讓他去做就一定會弄糟。”
這句話迅速流傳,並擴散到世界各地。在流傳擴散的過程中,這句笑話逐漸失去它原有的侷限性,演變成各種各樣的形式,其中一個最通行的形式是:“如果壞事情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多麼小,它總會發生,並引起最大可能的損失。”
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下面是墨菲定律的一些變種或推論。
人生哲學
1.別試圖教貓唱歌,這樣不但不會有結果,還會惹貓不高興?
2.別跟傻瓜吵架,不然旁人會搞不清楚,到底誰是傻瓜?
3.不要以為自己很重要,因為沒有你,太陽明天還是一樣從東方升上來?
4.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
5.好的開始,未必就有好結果;壞的開始,結果往往會更糟。
處世原理
6.你若幫助了一個急需用錢的朋友,他一定會記得你——在他下次急需用錢的時候。
7.有能力的——讓他做;沒能力的──教他做;做不來的──管理他。
8.你早到了,會議卻取消;你準時到,卻還要等;遲到,就是遲了。
9.你攜伴出遊,越不想讓人看見,越會遇見熟人。
愛情意義
10.你愛上的人,總以為你愛上他是因為:他使你想起你的老情人。
11.你最後硬著頭皮寄出的情書;寄達對方的時間有多長,你反悔的時間就有多長。
生活常識
12.東西越好,越不中用。
13.一種產品保證60天不會出故障,等於保證第61天一定就會壞掉。
14.東西久久都派不上用場,就可以丟掉;東西一丟掉,往往就必須要用它。
15.你丟掉了東西時,最先去找的地方,往往也是可能找到的最後一個地方。
16.你往往會找到不是你正想找的東西。
17.你出去買爆米花的時候,銀幕上偏偏就出現了精彩鏡頭。
18.另一排總是動的比較快;你換到另一排,你原來站的那一排,就開始動的比較快了;你站的越久,越有可能是站錯了排。
19.一分鐘有多長? 這要看你是蹲在廁所裡面,還是等在廁所外面。
二、二八法則

1897年,義大利經濟學家帕列託在對19世紀英國社會各階層的財富和收益統計分析時發現:80%的社會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裡,而80%的人只擁有社會財富的20%,這就是“二八法則”。“二八法則”反應了一種不平衡性,但它卻在社會、經濟及生活中無處不在。 附:破窗理論等
在商品營銷中,商家往往會認為所有顧客一樣重要;所有生意、每一種產品都必須付出相同的努力,所有機會都必須抓住。而“二八法則”恰恰指出了在原因和結果、投入和產出、努力和報酬之間存在這樣一種典型的不平衡現象:80%的成績,歸功於20%的努力;市場上80%的產品可能是20%的企業生產的;20% 的顧客可能給商家帶來80%的利潤。遵循“二八法則”的企業在經營和管理中往往能抓住關鍵的少數顧客,精確定位,加強服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國的普爾斯馬特會員店始終堅持會員制,就是基於這一經營理念。
“二八法則”同樣適用於我們的生活,如一個人應該選擇在幾件事上追求卓越,而不必強求在每件事上都有好的表現;鎖定少數能完成的人生目標,而不必追求所有的機會。
三、馬太效應
《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了他10座城邑。第二個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 於是國王便獎勵了他5座城邑。第三個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巾裡存著,我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那錠銀子賞給第一個僕人,並且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這就是馬太效應,它反映了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即贏家通吃。
對企業經營發展而言,馬太效應告訴我們,要想在某個領域保持優勢,就必須在此領域迅速做大。當你成為某個領域的領頭羊的時候,即便投資回報率相同,你也能更輕易地獲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沒有實力迅速在某個領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尋找新的發展領域,才能保證獲得較好的回報。
四、手錶定理

手錶定理是指一個人有一隻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而當他同時擁有兩隻表時卻無法確定。兩隻表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錶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你要做的就是選擇其中較信賴的一隻,盡力校準它,並以此作為你的標準,聽從它的指引行事。記住尼采的話:“兄弟,如果你是幸運的,你只需有一種道德而不要貪多,這樣,你過橋更容易些。”
如果每個人都“選擇你所愛,愛你所選擇”,無論成敗都可以心安理得。然而,困擾很多人的是:他們被“兩隻表”弄得無所,心身交瘁,不知自己該信仰哪一個,還有人在環境、他人的壓力下,違心選擇了自己並不喜歡的道路,為此而鬱郁終生,即使取得了受人矚目的成就,也體會不到成功的快樂。
手錶定理在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給我們一種非常直觀的啟發,就是對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組織的管理不能同時採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時設定兩個不同的目標。甚至每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人來同時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企業或這個人無所適從。手錶定理所指的另一層含義在於每個人都不能同時挑選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否則,你的行為將陷於混亂。
五、“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觀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這個定律似乎再簡單不過了,但它的重要性卻時時被人們疏忘。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們的一種心理,一個人如果從事的是一份自認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會保持冷嘲熱諷,敷衍了事的態度。不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會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哪些事值得做呢?一般而言,這取決於三個因素。
1、價值觀。關於價值觀我們已經談了很多,只有符合我們價值觀的事,我們才會滿懷熱情去做。
2、個性和氣質。一個人如果做一份與他的個性氣質完全背離的工作,他是很難做好的,如一個好交往的人成了檔案員,或一個害羞者不得不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3、現實的處境。同樣一份工作,在不同的處境下去做,給我們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一家大公司,如果你最初做的是打雜跑腿的工作,你很可能認為是不值得的,可是,一旦你被提升為領班或部門經理,你就不會這樣認為了。
總結一下,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適合我們的個性與氣質,並能讓我們看到期望。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備這三個因素,你就要考慮換一個更合適的工作,並努力做好它。
因此,對個人來說,應在多種可供選擇的奮鬥目標及價值觀中挑選一種,然後為之而奮鬥。“選擇你所愛的,愛你所選擇的”,才可能激發我們的奮鬥毅力,也才可以心安理得。而對一個企業或組織來說,則要很好地分析員工的性格特性,合理分配工作,如讓成就欲較強的職工單獨或牽頭來完成具有一定風險和難度的工作,並在其完成時給予定時的肯定和讚揚;讓依附欲較強的職工更多地參加到某個團體中共同工作;讓權力慾較強的職工擔任一個與之能力相適應的主管。同時要加強員工對企業目標的認同感,讓員工感覺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這樣才能激發職工的熱情。
六、彼得原理
管理學家勞倫斯·丁·彼得(Laurence.J.Peter),1917年牛於加拿大的範庫弗,1957年獲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學士學位,6年後又獲得該校教育哲學博士學位,他閱歷豐富,博學多才,著述頗豐,他的名字還被收人了《美國名人榜》、《美國科學界名人錄》和《國際名人傳記辭典》等辭書中。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正是彼得根據千百個有關組織中不能勝任的失敗例項的分析而歸納出來的。其具體內容是:“在一個等級制度中,每個職工趨向於上升到他所不能勝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個職工由於在原有職位上工作成績表現好(勝任),就將被提升到更高一級職位;其後,如果繼續勝任則將進一步被提升,直至到達他所不能勝任的職位。由此匯出的彼得推論是,“每一個職位最終都將被一個不能勝任其工作的職工所佔據。層級組織的工作任務多半是由尚未達到不勝任階層的員工完成的。”每一個職工最終都將達到彼得高地,在該處他的提升商數(PQ)為零。至於如何加速提升到這個高地,有兩種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動”,即依靠裙帶關係和熟人等從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動”,即自我訓練和進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採用的。
彼得認為,由於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無意間”創設了一門新的科學——層級組織學(hierarchiolgy)。該科學是解開所有階層制度之謎的鑰匙,因此也是瞭解整個文明結構的關鍵所在。凡是置身於商業、工業、政治、行政、軍亨、宗教、教育各界的每個人都和層級組織息息相關,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當然,原理的假設條件是:時間足夠長,五層級組織里有足夠的階層。彼得原理被認為是同帕金森定律有聯絡的。
帕金森(C.N.Parkinson)是著名的社會理論家,他曾仔細觀察並有趣地描述層級組織中冗員累積的現象。他假設,組織中的高階主管採用分化和征服的策略,故意使組織效率降低,藉以提升自己的權勢,這種現象即帕金森所說的“爬升金字塔”。彼得認為這種理論設計是有缺陷的,他給出的解釋員工累增現象的原因是層級組織的高階主管真誠追求效率(雖然徒勞無功)。正如彼得原理顯示的,許多或大多數主管必已到達他們的不勝任階層。這些人無法改進現有的狀況,因為所有的員工已經竭盡全力了,於是為了再增進效率,他們只好僱用更多的員工。員工的增加或許可以使效率暫時提升,但是這些新進的人員最後將因晉升過程而到達不勝任階層,於是唯一改善的方法就是再次增僱員工,再次獲得暫時的高效率,然後是另一。次逐漸歸於無效率。這樣就使組織中的人數超過了工作的實際需要。
彼得原理首次公開發表於1960年9月美國聯邦出資的一次研習會上,聽眾是一群負責教育研究計劃、並剛獲晉升的專案主管,彼得認為他們多數人“只是拼命地想複製一些老掉牙了的統計習題”,於是引介彼得原理說明他們的困境。演說召來了敵意與嘲笑,但是彼得仍然決定以獨特的諷刺手法呈現彼得原理,儘管所有案例研究都經過精確編纂,且引用的資料也都符合事實,最後定稿於1965年春完成,然後總計有16家之多的出版社無情地拒絕了該書的手稿。1966年,作者零星地在報紙上發表了幾篇述論同一主題的文章,讀者的反應異常熱烈,引得各個出版社趨之若婺鴛。正如彼得在自傳中提到的,人偶爾會在鏡中瞥見自己的身影而不能立即自我辯認,於是在不自知前就加以嘲笑一番,這樣的片刻里正好可以使人進一步認識自己,“彼得原理”扮演的正是那樣一面鏡子。
為防失聯,請關注下面這個新公眾號

點選下面的連結,可以看到我最近的文章。
我的文章
下面是美國打擊華為事件後我寫的系列文章
惡魔在神助攻華為登頂世界頂級公司!
我們該怎樣學習一戰封神的任正非、華為?
以下是前段時間的文章。
點選下面的連結可以看到我在公眾號發表的文章。
下面是我在“共產主義之家”公眾號上推薦的網路好文章,開啟可閱讀相關主題的文章。
歡迎關注“共產主義之家”公眾號,探索實踐“以民為本”的網路空間共同體,與現實社會緊密相連,實現全體網友,包括企事業、政府機構的資訊與服務共享,利益與價值共贏。

——以上圖文供交流學習,版權歸原作者/機構所有——
點贊廣告,分享好文;世界因分享而美麗,因共享而共贏
共商 · 共建 · 共享 · 共贏
全世界網友聯合起來 我們是天下的主人
蘋果手機和隱身打賞請識別下面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