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首個影視榜單,每一部都好看

挑戰出現之時,也恰恰是新生的絕佳契機。於是,我們看到,仍有人不畏艱難,以更高濃度的熱情,去創造,去記錄,去呈現。在生動的人間,他們始終探索著影像更豐富的可能。
文 | L
編輯 | 蘇煒
來源 | 新週刊(ID:new-weekly )
生意盎然、動人心絃的人間,該怎樣用影像記錄?
1月10日,由《新週刊》主辦的中國影片榜,如期在北京釋出。今年是中國影片榜延續的第25個年份,作為一本與時代同頻共振的新銳雜誌,《新週刊》以見證者與記錄者的身份,持續關注著影片行業發展的動向。
本屆影片榜的主題為“人間生動”:人間,是播放生動瞬間的影院;生動,則是我們置身人間的意義——這是在光影世界中形成的互文,同時也是對現實的一個註腳。
▲ 2024中國影片榜釋出現場。
尋常生活裡,我們要面對諸多不確定的物事,但影片能為我們造一個夢,引人進入多元的世界。當我們懷此期冀,或許能收穫更多篤定前行的動力。
新週刊雜誌社社長孫波表示:“既然已經進入了影片化生活,那麼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尋找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我們深信,影像是時代和生活的錨點,它能讓遙遠不再遙遠,讓陌生變得親近。每一幀畫面,都有定格時光的力量。”
中國影片榜推委會以其專業性和敏銳度,評選出了過往一年中具有代表性或是里程碑意義的作品。近些年,中國影片榜推委會主席郝蕾和很多新演員、新導演合作,她在發言時說:“無論處在什麼時代,我們都要跟時代在一起。時代在往前走,我們不能停在原來的地方。希望中國影片榜能夠持續關注這些更青年的、更敏銳的、更接地氣的作品。”
▲ 新週刊雜誌社社長孫波致詞。
榜單公佈了“推委會特別榮譽”“年度文化貢獻”“年度電影”“年度劇集”“年度男演員”“年度女演員”等榮譽。無一例外,獲得榮譽的這些人與作品,都在用各自的方式闡釋著“人間生動”的深層次意涵。
本屆影片榜上,《2024中國影片紅皮書》(簡稱“紅皮書”)同時釋出。《紅皮書》注意到,“影片日漸成為社會主導媒介,觀眾的觀看方式和娛樂習慣也由此改變。”《紅皮書》對微短劇、戀愛綜藝、原鄉式生活的短影片等深受觀眾青睞的內容進行了解讀,為我們呈現“影片化生存”的時代背景下,何為吸引人的“好東西”。
“影片化生存”的時代,
我們需要什麼?
對不少人而言,過去這一年最直觀的感受是“大環境變了”。
《紅皮書》中提到了一些趨勢:電視開機率走低、電影行業出現疲態,最令人驚訝的是,微短劇的產值已經超過電影總票房。一座座“大山”,橫亙在從業者面前,然而,挑戰出現之時,也恰恰是新生的絕佳契機。
於是,我們看到,仍有人不畏艱難,以更高濃度的熱情,去創造,去記錄,去呈現。在生動的人間,他們始終探索著影像更豐富的可能:微短劇持續爆發,昭示著精煉的內容也可以成為深度表達的載體;而在歷經大浪淘沙後,銀幕上留下的也盡是“好東西”······
《2024中國影片紅皮書》現場釋出。
一個既定的事實是,我們正被影片“包裹”,恰如麥克盧漢多年前所預言的那樣。這一媒介,已然成為我們身體的延伸。在觀看的過程中,我們投入其中,延展生活的空間,瞭解廣闊的世界,同時也被它們撫慰與療愈。而影片榜榜單中的這些作品形成了一股合力,向我們傳遞了,“只要純粹,專注,保有自己的內心世界,就會產出好的內容”的資訊。
《我的阿勒泰》是2024年的一抹亮色。李娟的原著被轉化為影像,觀眾們由此看到了一個更具體、更鮮活的新疆小城。《新週刊》在年內也推出了相關專題,為人們展現了格子間以外的遠方的模樣。在這之外,導演滕叢叢也把女性的彼此理解與相互成就,“種”在這片土地上,讓它得以生根發芽。
《我的阿勒泰》獲得“年度劇集”“年度劇集編劇”榮譽。
作為國劇出海的代表,《新生》展示了劇集的另一種路徑。“劇本殺”般的反轉敘事,不斷揭示著人性幽微深刻的那一面。導演申奧延續著觀照現實的風格,在不斷突破自我的路上賓士。該劇集與《我的阿勒泰》共享“年度劇集”榮譽,而申奧與叢叢共享“年度劇集導演”殊榮。
《新生》獲得“年度劇集”“年度劇集導演”榮譽。
“年度創新劇集”頒給了《春色寄情人》。“它展現了一個屬於當代年輕人的精神家園,美麗的小城、生動的人物、流暢的敘事,給煩囂的現實帶來平靜的安慰。”
《春色寄情人》獲得“年度創新劇集”榮譽。
《出走的決心》摘得“年度電影”榮譽。這部改編自真實事例的影片,給予了許多人追尋生命更多可能的勇氣。接受榮譽時,人物原型蘇敏說:“我看到那麼多善良的人,美麗的風景,不同地域的特色,人心會更開闊,也不用只沉浸在過去的困境。畢竟,改變我們自己,總是比改變這個世界更容易一些。這才是真正的出走的決心。”
《出走的決心》獲得“年度電影”榮譽。
以個體經歷作為人間的剖面,也在其他影片形式中佔據一席之地。年度動畫《雄獅少年2》重出江湖,少年阿娟對抗強敵,在深入挖掘市井煙火的同時,也守護著傳統文化;年度紀錄片《里斯本丸沉沒》則把樸素的人性之善呈予世人,令隱沒的故事真相得以在82年後再現;年度人文節目《十三邀(第八季)》依舊尋找對話的可能,曾經“帶著偏見看世界”,如今則成了人們提升智識的渠道。
“年度動畫”“年度紀錄片”和“年度人文節目”榮譽同時揭曉。方勵導演代表《里斯本丸沉沒》發表感言。
綜藝節目在不斷探索、拓展邊界的同時,更是收錄了生動而獨特的生命體驗。
《喜人奇妙夜》《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讓人們在年輕化的喜劇形式裡放聲大笑,二者分別獲得“年度喜劇節目”“年度脫口秀節目”榮譽;《再見愛人》(第四季)對親密關係深入剖析,引發廣泛討論,奪得“年度真人秀節目”榮譽;《歌手 2024》則使音樂迴歸本質,讓人們與這門藝術在現場重遇,因而獲得“年度音樂節目”榮譽。今年的榮譽中還出現了“年度短劇”,《大話·大話西遊》獲此殊榮。這次溫柔的回望,既是懷舊,也蘊藏著承襲與創新。
這幾檔年度綜藝節目讓觀眾印象深刻,也在中國輿論場留下長久的討論。
作為觀眾與影片的橋樑,平臺發揮著不可替代的聯結作用。2024年,騰訊影片以《繁花》驚豔開局。此後,《慶餘年2》《喜人奇妙夜》《劍來》《十三邀(第八季)》均在各自內容領域開滿“繁花”。堅持價值內涵與藝術特色並重的騰訊影片,成為“年度影片平臺”。
而開年就迎來收視高潮的《繁花》,獲得“年度文化貢獻”榮譽。偌大的上海,濃縮在一條黃河路之上,時代浪潮下的芸芸眾生,盡收眼底。股市的沉浮,排骨年糕的生活細節,宏大的背景與細微處交相輝映,將上海的城市與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
《繁花》獲得“年度文化貢獻”榮譽。
25歲的中國影片榜,
更深入探尋新銳的力量
自1999年以來,《新週刊》就將影片作為重要的社會觀察媒介。這25年,人們的觀看習慣不斷改變,從電視到手機,從大屏到小屏,從長內容到短影片。未曾更變的是,新週刊始終以新銳的角度,洞察行業風向,更不忘發掘優質內容背後那些閃光的個體。
“年度製片人”楊曉培透過影片分享了自己的感想和思考。
“年度製片人”楊曉培,在行業寒冬期創立西嘻影業,除了展現強大的選角和排程能力以外,也為作品注入自己的獨特表達。2024年,以《煙火人家》為名,她聚集不同世代的演員,詮釋了她心中的女性力量。
袁玉梅也是業內少見的全流程製片人。從劇本到創作班底,從現場排程到後期製作,她都親力親為,《萬萬沒想到》《白夜追兇》《度華年》都是如此,因此獲頒“年度熱劇製片人”。發言時,她講道:“ 希望能保持初心,保護好匠心,做生動的人類,守護生動的人間。”
業內少見的全流程製片人袁玉梅獲得“年度熱劇製片人”。
如果說電影是造夢的藝術,那演員就是夢境的引路人。一部影片成色好壞,一個角色能否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的演繹。今年的影片榜上,祖峰與詠梅分別獲評“年度男演員”和“年度女演員”:
在《老槍》中,祖峰剋制隱忍,塑造出了一位不同於以往身份標籤的東北的“失意者”;在《出走的決心》中,詠梅則是把蘇敏的真實故事做了新的表達,她“出走”,為了自由,也為了抗爭。
詠梅獲得“年度女演員”榮譽。
祖峰獲得“年度男演員”榮譽。
斬獲“年度電影導演”的邵藝輝,為人們獻上了鮮活的《好東西》。最日常的場景,在她的重構下,有了不一樣的色彩。影片中,“小孩”聽聲音的橋段,更是把母職的困境以藝術形式展現出來。這是屬於新一代導演的靈氣,更是屬於女性衝破桎梏的勇氣。接受榮譽時,她說道:“ 我能做的就是繼續努力,繼續創作,不負《新週刊》對我這麼多的肯定。”
邵藝輝獲得“年度電影導演”榮譽。
《好東西》中,飾演王茉莉的曾慕梅獲得“年度新人”。她讀完媽媽的全部報道,也會好奇這世界上的許多問題。她的演繹,為人們打開了一扇充滿童真童趣的門。她就像鄰家的女孩,以真實的本色,感染著每個觀眾。
曾慕梅獲得“年度新人”榮譽。
對新銳力量的關注,《新週刊》從未止步。周依然獲“年度青年演員”,她在《我的阿勒泰》中飾演的李文秀,向人們傳遞著要大膽地“去愛,去生活,去受傷”的觀點;閃電製片廠獲評“年度影片博主”,他們在碎片化的影片中,堅持深度的表達,讓觀眾明晰,短影片亦可蘊藏哲思。
“年度影片博主”閃電製片廠,在發言中重申影片的力量。
在這個重要的喜劇年份,“年度喜劇演員”閻鶴祥做著許多嶄新的嘗試。從相聲到脫口秀,從綜藝節目到影視劇集,他在傳統與當代間,尋得內心的平衡。
發表感言時,他提到去年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旅行的經歷,講自己喜歡那些不被定義的文化。他說:“ 我不斷跨越邊界,最初是出於焦慮,但這一年,我學了很多新詞,收穫了很多新的經歷。這個榮譽,要獻給所有喜劇人。”
“年度喜劇演員”閻鶴祥,分享自己的旅行經歷和對喜劇的理解。
好的影片,也離不開每一位創作者。他們之中,有人重新歸來,也有人剛剛出發,但一樣的是,他們“心中存有火焰”。“年度主持人”張越再度出發,《半邊天》之後,她以《第一人稱複數》和《她的房間》溫情歸來。
張越曾獲得“明基2001中國電視節目榜”(中國影片榜前身)最佳談話節目主持人。如今,她依然探討深度的議題,也盡力記錄這個時代人物身上的不同面向,這是“出於對世界和人的熱情和好奇”。發表感言時,她說:“我們所做的是,用表達自己的方式,與他人共情。現在任何人都可以做影片,任何人也都可以成為主持人,也許沒那麼專業,但能肯定的是,影片一定會越來越豐富。”
時隔20多年,張越又獲得中國影片榜“年度主持人”榮譽。
滕叢叢、彭奕寧因《我的阿勒泰》獲得“年度劇集編劇”。她們在講故事之餘,還提供了一種生活解法:向外看,是遠方;向內觀,有自洽與平和。“年度電影編劇”為高朋、王昂、王馼、方唱。他們的“老槍”在醞釀許久後終於打響。這群人的筆下,是不一樣的東北,還有那些沉默後爆發的人。導演高朋說:“不論是什麼時代,出於對這門手藝的愛,都要慢慢來,用天真和熱情去書寫更多人間生動的故事。”
本屆影片榜上,“推委會特別榮譽”頒給了《山花爛漫時》,該榮譽旨在表彰對影視行業有巨大貢獻的人或作品。在新聞報道中,張桂梅的角色已然立體。如何拿捏分寸,如何把握個體與群像,如何平衡沉重和輕快,《山花爛漫時》都交出了近乎滿分的答案。一個在真實世界存在的人,被燒錄進光影世界之中。
“推委會特別榮譽”頒給了《山花爛漫時》,這部電視劇讓觀眾重溫了張桂梅校長帶來的感動。
兩個平行世界的交織,讓人看到背後的細節,也給予了人們更多的感動。
這些都是人間最生動的故事。日後,縱有再大的浪潮,它們也依然會是經典的影像。誠然,影片已全面介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但只要這些機構與人存在,我們就有理由相信,這會是個充盈著活力的生態。
未來,中國影片榜還將聚焦於此,探尋更多有價值的內容,發掘那背後為之付出努力的人。在萬千種影片中,《新週刊》看到的,有創作者的熾熱之心,有國人日漸豐沛的精神世界,最重要的是,還有我們不再“懸浮”的生活。在這樣的土壤紮根,人人皆可自由生長。
2025年,會有怎樣精彩的影像,我們無比期待。
2025年,會有怎樣精彩的影像,繼續標記我們的時光,參與我們的生活,記錄所有深植於大地的平實和高於地平線的想象?《新週刊》和你一樣,充滿期待,相信未來。

每人互動

2024年,你最喜歡哪一部影視劇?
文章經授權轉載自新週刊(ID:new-weekly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