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26日,泰國與柬埔寨的邊境戰火正酣。據悉泰國海陸空三軍已全部上場。這場被稱為“不同以往”的軍事衝突,從一開始就牽動著地區神經——重武器上陣、平民傷亡、外交博弈,種種跡象都在提醒我們:這不是一場偶然的摩擦,而是多重矛盾積累後的集中爆發。
一、要弄清楚衝突的根源,得先看這場博弈的“操盤手”。
柬埔寨這邊,主角是首相洪森。儘管名義上是其子洪瑪奈任總理,但這場衝突的決策權顯然攥在洪森手中——他要為兒子“立威”,透過外部壓力強化內部凝聚力;泰國那邊,則是在王室支援下,他信家族與軍方罕見聯手。畢竟,他信之女佩通坦剛因“通話門”事件被停職,家族急需一場“勝利”挽回政治顏面。
雙方的“準備充分”從開戰首日就露出端倪:柬埔寨直接祭出BM21火箭炮,泰國則出動6架戰機轟炸柬方軍部。但關於“誰先動手”,爭議不小。從傷亡資料看,首日泰國12名平民死亡、20餘人受傷,而柬方初期零傷亡;次日泰方緊急撤離邊境平民並擴大轟炸,柬方才傳出“百餘人死亡”的訊息(官方尚未確認)。
結合外交動作更能看出端倪:泰國此前已宣佈驅逐柬駐泰大使、降級外交關係,這是典型的“先手施壓”;柬方則在“被打臉”後迅速反擊。所以,與其糾結“第一槍”,不如說這是雙方預謀已久的“對等反擊”——洪森想借衝突為兒子立威,泰國則想借軍事行動幫佩通坦“止損”。

二、這場衝突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會爆發全面戰爭嗎?
第一重矛盾:百年領土爭端。 核心是柏威夏寺及周邊區域。1962年國際法院把廟判給了柬埔寨,可週邊土地歸屬?一筆糊塗賬!殖民者埋的雷,炸了一代又一代,兩國因此摩擦不斷。這種“歷史遺留問題+殖民主義遺留禍根”的矛盾,本就難調和。其歷史遺留的膿包,不擠疼,擠破了更麻煩。
第二重矛盾:電詐與經濟利益的暗戰。柬埔寨電詐那點事,地球人都知道,洪森兒子給電詐頭子“授銜將軍”的騷操作更是臭名遠揚,搞得柬“將軍”比韭菜長得還快;泰國呢?眼紅心熱,想靠“賭場合法化”洗白黑錢,目標直指中國遊客的錢包。兩家的“灰產帝國”本就搶食,現在利益分贓不均,直接火星撞地球了。
第三重矛盾:重稀土資源的戰略價值深度繫結。從資源稟賦看,泰柬兩國在柏威夏寺爭議區的重稀土(鏑、鋱)確實是“香餑餑”。美國將東南亞視為“關鍵礦產替代來源”,甚至標紅地圖重點標註,足見其戰略焦慮。泰國、柬埔寨若能掌控這片區域,便等於攥住了與美西方談判的“資源槓桿”——尤其在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的當下,這種籌碼對依賴出口的東南亞國家至關重要。
從實力看,泰國與柬埔寨都是東南亞中小國家,軍力雖有區域性優勢(如泰國的空中力量),但都無力支撐長期大規模戰爭。洪森的目標是“給兒子立威”,而非與泰國陷入泥潭;泰國他信家族則需要“速戰速決”,鞏固佩通坦地位,而非擴大戰爭消耗。
從目標看,雙方都清楚“打不垮對方”。柬埔寨想通過沖突讓泰國“服軟”,泰國則想透過軍事行動讓柬方“認慫”,本質是“政治秀”而非“滅國戰”。因此,這場衝突更可能像“兩個菜鳥互啄”——打得激烈,但難分生死。

四、中國該支援誰?答案其實很明確
面對泰柬衝突,國內不少聲音傾向於“站泰國”,但中國的立場需要更清醒的判斷。
先看雙方的外交選擇:柬埔寨捱了揍,立馬跑聯合國哭訴,還急吼吼拉中美來“勸架”;;泰國則從“談判時機已過”到“不需要外部介入”,態度反覆卻始終強調“雙邊解決”。
柬埔寨的“拉美國入局”值得警惕——美國一直試圖削弱中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若柬埔寨真把美國拉進來,只會讓地區局勢更復雜,甚至可能激化矛盾。而泰國堅持雙邊談判,雖顯強硬,但至少避免了引入外部勢力。
再看利益關聯:支援泰國,可能助長其“賭場合法化”野心,未來電詐分子洗白更難遏制;支援柬埔寨,等於預設其“拉域外勢力”的做法,反而可能刺激柬方進一步挑釁,給中國周邊穩定添亂。
因此,中國的最優選擇就倆字:中立!這不是當縮頭烏龜,是當冷靜的“觀察者”。這不是“袖手旁觀”,而是以“觀察者”身份推動雙方理性對話——讓他們打,讓他們痛!等兩邊都鼻青臉腫,發現誰都佔不了大便宜,都有求於人的時候——中國再登場!以建設性姿態推動對話,這時的話語權才最重,主動權才最大!現在下場拉偏架?那是當炮灰,不是當棋手!
目前這場邊境上的“菜雞互啄”,動靜大,傷亡真,但註定燒不成燎原大火。熱鬧幾天,總會收場。
泰柬衝突的本質,是東南亞國家內部政治博弈與外部利益交織的縮影。對中國來說,關鍵是守住底線:反對任何引入域外勢力的行為,支援透過對話解決爭端,同時維護自身在東南亞的經濟與安全利益。
這場“菜鳥互啄”的戲碼,或許還會持續幾天,但終會落幕。中國要做的,是在局勢明朗前保持戰略定力,沉住氣,穩住神,手裡捏好牌,看準時機再出手——真正的戰略家,贏的是整盤大棋,不是眼前這一兵一卒的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