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家裡賺美金,又一萬億新商機崛起

每年2-3萬億人民幣。
作 者耿康祁
華商韜略出品ID:hstl8888
“China Travel”,彰顯著一個開放雄心。 
2025年1月的一天,一群韓國年輕人落地上海浦東機場。
海關前的隊伍蜿蜒如長龍,其中很多都是講韓語的。一名叫樸大一(Park daeil)的韓國人,興奮地用中文發了一條微信朋友圈:
“還以為回到了仁川!”
那期間,韓國人扎堆,成為上海週末常態。
根據上海邊檢總站資料,2024年浦東機場口岸入境外籍人員數量達389萬人次,位居全國空港首位,其中韓國遊客佔比最高。
上海每週往返於首爾航班超200班,這還不包括釜山、濟州島等地航班。而首爾到上海飛行時間僅2.5小時,濟州島更是1.5小時即達,春秋航空單程票價可低至幾百元。
飛行時間短、航班密、價格不高等有利條件,讓“週五下班直衝上海”成為韓國社交媒體上流行的新生活方式。
上海南京路一家烤羊肉串店的店員表示,晚上十點後幾乎95%都是韓國客人,不惜排隊數小時,只為吃上喜歡的羊肉串和拍黃瓜,“給人一種很瘋狂的感覺。”
甚至,韓國遊客對上海的“挖掘”,超過了不少國人,還反向捧紅了萊萊小籠等“必吃門店”。
中國社交媒體小紅書、抖音上,韓國人在海底撈裡大呼“西瓜自由”、韓國富二代一頓飯就花了46萬多等趣事熱梗,更是不斷引爆社交話題。
事實上,韓國人對中國的探索,遠不止上海。
湖南張家界,就被韓國民眾視為帶父母出遊的“孝道聖地”。2023年張家界接待韓國遊客28.21萬人次,佔其入境遊客的41%,韓國旅遊網站將其評為“喜愛度第一”的中國景點。
青島、哈爾濱等傳統熱門城市也悄然復興。
韓國演員玄彬主演的電影《哈爾濱》熱映後,中央大街、冰雪大世界成為韓國遊客新寵;一位韓國博主則表示,“青島原漿和普通啤酒的味道不一樣,味道又濃又香,是人生啤酒。”
韓國遊客湧入,只是一個縮影。
2023年年初,黑龍江黑河這座邊陲小城,突然成為“跨國早市經濟”的典型。每天清晨,數千名俄羅斯遊客跨越國境,湧入黑河早市,搶購韭菜盒子、肉餡包子等中式早餐。
2024年,外國旅遊博主一句中英文混搭的魔性發音“City不City啊”,席捲全球社交媒體,甚至“驚動”了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回應道,“中國就在這裡,歡迎大家來!”
1月14日,中國國家移民管理局新聞發言人、綜合司副司長呂寧表示,2024年全國移民管理機構累計查驗出入境人員6.1億人次,其中外國人6488.2萬人次,同比激增82.9%。
“China Travel”的颶風背後,則是免籤政策的水到渠成。
早在2013年,上海、杭州等陸續獲批實施72小時免籤政策,並於2016年延長至144小時。
彼時的中國,手握“世界工廠”的經濟底牌,卻始終難解一個尷尬命題:為何國際遊客的腳步總在門前徘徊?
2018年,據《從出入境旅遊看中國全球化發展系列報告》資料,我國入境遊客數量從2005年到2015年增長只有11.2%。入境旅遊人次相比出境遊,更是高達三千萬人次逆差。
“簽證難”問題,首當其衝。多位旅遊從業人士曾表示,入境中國手續相對複雜,辦理簽證存在辦理點少、等候期長、資料填寫複雜、費用較高等問題。
更隱蔽的痛點,在於支付壁壘。
2023年5月,上海市政府參事課題組一項調查發現,外籍遊客最希望使用刷卡和現金支付,但401家調研商戶中安裝外卡POS機的僅有183家,佔比不足一半。
此外,入境遊同樣涉及的住宿餐飲、旅遊景點服務、交通等“最後一公里”場景,很容易堆疊成一座隱形長城,將開放的國門虛掩。
另一個挑戰是產業鏈斷層——疫情期間流失了不少入境遊專業人才,小語種導遊佔比不足4%,國際航線恢復率長期低於50%。
種種因素下,疫情結束的2023年,文旅部第一季度全國旅行社統計調查報告顯示,旅行社入境旅遊接待人次僅為5.2萬,2019年同期則為370萬人。
甚至有從業者悲觀疾呼:整個入境遊行業,已經到了消失邊緣!
轉折始於2023年12月1日,中國對法、德、意等六國實施單方面15天免籤,訊息釋出當日,歐洲赴華機票搜尋量暴漲300%。
這不僅是一次政策重啟,更是一場精心設計、雷厲風行的“破窗行動”。
2024年7月15日,中國144小時過境免籤政策適用口岸增至37個,美國、加拿大、英國等54國公民可獲得過境免籤。
2024年12月17日,國家移民管理局宣佈將過境免籤外國人在境內停留時間由原72小時和144小時均延長為240小時(10天),新增21個口岸至60個為過境免籤人員入出境口岸,過境免籤的外國人可以在24個省(區、市)允許停留活動區域內跨省域旅行。
時間延長、範圍擴大、行動更自由……免籤政策的力度之空前,可見一斑。
一位常駐曼谷的旅遊博主在影片中驚呼:“現在訂週五晚的航班,週日就能穿著漢服在成都吃火鍋看變臉!”
幫助跨過支付難關,則是中國送給外國遊客的“又一份大禮”。
2023年12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張青松表示,“解決支付難題方案,概括來講就是‘大額刷卡、小額掃碼、現金兜底’。”
2024年2月2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審議透過《關於進一步最佳化支付服務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見》,再次強調聚焦老年人、外籍來華人員等群體支付不便問題。
2024年4月,人民銀行、文旅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通知,要求重點文旅場所實現境內外銀行卡受理全覆蓋,同時保障能夠用現金支付兜底。
一系列政策指導下,支付寶、財付通與商業銀行、清算機構、卡組織共同努力,一方面推動“外卡內綁”,境外銀行卡可繫結支付寶或微信支付在國內商戶消費;另一方面支援“外包內用”,外籍來華人員使用境外錢包App即可在境內支付。
此外,自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表示“便利外籍人員來華經商、學習、旅遊”後,僅國家移民管理局就“先後出臺110餘項便利外籍人員來華政策措施”。
當國家層面的“大門”敞開,地方城市也在加速比拼“開窗”的藝術。
在浙江,浙江省文化廣電和旅遊廳與公安部門合作選取18家旅行社,納入外國人旅遊團隊簽證便利化首批旅行社名單,讓入境遊再加速。
廣東則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後,開展離境退稅“即買即退”的又一個試點城市。截至2024年5月,廣州境外旅客離境退稅商店備案數量326家。
福建更是直接“撒錢”,對組織接待境外入閩過夜遊客團隊且符合相關條件的頭部旅行社,每家獎勵可高達60萬元。
最激烈的競爭,還藏在“城市服務”的細節裡。
比如大興機場邊檢站劃定了專用候檢區,增設叫號機和等待座椅,拍攝了一則英語指南影片,解釋辦理流程。甚至,選派精通外語的移民管理警察靠前服務,確保通關高效順暢。
相關企業也積極行動,推動入境遊市場。
攜程啟動“入境遊復興計劃”:上線英文版“中國旅遊指南”,在新馬泰、越南、日韓等主要入境遊客源地推廣“Super China”品牌,上架交通、住宿、遊玩等產品與服務。
2024年11月,支付寶聯合飛豬、滴滴等推出“暢遊中國大禮包”;上航旅遊集團成立入境專案組,推出“China Travel”主題產品矩陣;甚至連街邊煎餅攤,都掛出中英日韓四語選單……
從“老外為何不來”到“全球排隊來華”,這場逆襲絕非偶然。
當240小時過境免籤遇上支付寶、微信的“絲滑”支付,當電子簽證秒批銜接高鐵的“極速中國”,政策、科技、商業的三重浪潮,正在重塑中國入境遊這艘“巨輪”。
2025年春節,上海外灘一家旅行社的導遊張偉,帶著一群法國遊客穿梭於豫園燈會與博物館之間,忙得腳不沾地。
短短8天假期,他接了4個入境遊團,收入是三年前月薪的十倍。
而這,並非孤例。
回成都專職幹入境遊的徐盛,因月入15萬被各大媒體爭相報道;
在麗江古城,納西族姑娘將傳統扎染技藝設計成體驗課,單日可接待20名外國遊客;西安大唐不夜城,專攻“漢服旅拍”的攝影師,春節檔期訂單排滿……
過去,大家都覺得做老外生意要高大上。現在發現,一碗小籠包、一盞花燈都能賺錢。
普通人的致富機會,恰是中國入境遊市場爆發式增長的縮影——從“冷門賽道”到“黃金風口”,一場萬億級的商機正在崛起。
十年前,中國遊客在巴黎老佛爺百貨搶購奢侈品的身影,曾被外媒戲稱為“行走的錢包”。
如今,劇情反轉。
2025年春節假期,攜程平臺入境遊訂單同比增長203%,酒店和門票預訂量分別激增60%和180%。
與之對應的是,上海自然博物館的亞克力春聯冰箱貼被老外搶購一空,重慶武侯祠大廟會燈組前擠滿了歐美面孔,三亞亞龍灣的度假村裡,俄羅斯家庭包下整層海景房……
另據錦江酒店(中國區)經營資料,2025年春節期間旗下酒店接待外國遊客的數量同比增長超9倍,主要來源於韓國、俄羅斯、日本、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 
諸如攜程這樣的行業巨頭,行情也一路走高。資料顯示,攜程集團港股市值最高突破3500億港元,2024年漲幅近乎翻倍。
入境遊的爆發,也正為地方經濟造就福音。
2024年杭州市接待入境過夜遊客116.69萬人次,同比增長107.8%,恢復到2019年同期水平的102.98%;旅遊外匯收入8.28億美元,同比增長138.2%。
張家界2024年入境客源地達183個國家和地區,較歷史峰值增加50個;接待入境遊客超183萬人次,同比增長166.3%,入境旅遊創匯10.08億美元,同比增長504.3%。
中國旅遊研究院國際研究所所長楊勁松表示,未來入境遊將對二三線城市和中西部地區的常態化客源,產生巨大影響。
入境遊也是展示國家軟實力的好途徑。
“刷臉支付,太酷了!”“高鐵出行,太快了!”“中國人,很友好!”……越來越多的外國朋友,被與他們傳統認知不太一樣的真實的中國吸引。
2024之前的入境遊高點2019年,中國的外國人入境旅遊收入771億美元,只佔GDP的0.5%。
據摩根士丹利估算,入境遊有望在未來10年給中國帶來1.7至4.5萬億美元的收入,10年後入境遊對中國GDP的貢獻率有望上升至2%到4%。
按此計算,這將是一個每年2-3萬億人民幣的巨大商機,與目前相比是倍數級的增長。
[1]《新韓流:週五下班來中國》新民週刊
[2]搶灘入境遊市場新機遇》中國報道
[3]入境遊,死於2020?》勁旅網

THE  END
尊敬的讀者朋友們,衷心感謝您訂閱《華商韜略》,為了便於您及時收到我們的最新推送,敬請星標華商韜略公眾號,感謝支援,期待長久伴您同行。
華商韜略出品
主編:畢亞軍  責編周怡
美編宋曉昱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圖蟲創意、東方IC,未能核實版權歸屬的,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絡

‍‍

華商韜略旗下公眾號,歡迎關注

投稿、約稿、商務合作及建議
敬請聯絡:010-65580525
[email protected]  周總監
◆◆◆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成長計劃】
簽約賬號【華商韜略】原創內容
◆◆◆
點贊”是喜歡,“在看分享”是真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