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二環內最牛小戶型:30㎡改出四室一廳

▲ 點選藍字,設為星標,以防失聯
每天一條獨家原創影片
入行建築的第10年,

建築師楊聖晨在北京的二環以內,

改造了一座獨特的建築“一間宅”。
只有30㎡的面積,
卻足足設計了4間臥室,
解決了一家6口人的居住問題。
還“穿破”了原先的屋頂,
沿著透明的樓梯向上,
就能走上露臺,
俯瞰老城區的瓦海。

藏於衚衕之中的一間宅,攝影:肖瑩
這幢房子,
從傳統的衚衕民居改造而來。
屋子的設計脫胎於原有的四合院,
伸手就能摸到老宅的房梁與檁條,
抬頭仰望,看到的是春雨秋實。
“就好像一座建築博物館。”

幾年之前,楊聖晨從歐洲回國,
作為土生土長的北京人,
他深挖這座城市,
想要重新找回那份煙火氣與生活感。
“衚衕和四合院正在消失,
而我們在做的,
像是一件挺有使命感的事。”
2月,一條在北京探訪了一間宅。
自述:楊聖晨
編輯:夏   爾
責編:陳子文
其實一間宅是我們所做過的最小的一個改造專案,沒有之一了。
在30平的空間裡,做出了4室1廳、1個廚房和2個衛生間。說實話,在開始的時候,我也覺得這幾乎就不可能。

30平裝下4室1廳,“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屋子坐落在北京的二環以內,前身是一間老胡同的民房,整個側邊的山牆面,沒有任何的窗戶和採光,特別的昏暗,通風也不是很好。所以第一次進來,我感覺這裡都不太適合人居住。
但屋主的需求很明確,他們一對夫妻,加上兩個孩子,老人有時候也會過來一起照顧,這裡要能住下橫跨三代的6口人。

檁條、橫樑,都保持了老屋原有的狀態
可它也有非常吸引我的地方,比如裡面暴露出來的舉架、檁條,都是原有的木質結構,是很有年代感的。
這些地方,其實也是“一間宅”這個名字的來源——傳統建築裡,兩個木結構“一跨”之間的空間,叫做一間。我們經常說的三間房,就是指一棟房屋,被“四梁八柱”分成了三個開間。

空間的立體感,是一間宅最大的特點之一
但這座房子,只佔了其中的“三分之一間”。房屋的整個面寬只有三米,而進深有十米長。刨去走廊,就沒有什麼其他的空間了。
所以我們的設計想法就是:既然橫向的擺不開,就透過縱向的不同標高去設計它。把所有開放性的、大的空間,比如客廳、廚房,留在中間懸空的一個位置。

1952年落成的馬賽公寓,柯布西耶在此打造了一座“垂直花園街區”,也啟發了一間宅的設計
從門口一進來,我們首先把客廳往上抬了一米多、不到兩米,形成一個室內外的高差,處理手法有點像馬賽公寓。
這樣的話,在客廳的下方會形成一個空腔,能解決兩間臥室的住宿需求,同時還能做出一個衛生間。
因為很多的生活場景,都會在這片的空間來完成,比如說小朋友的學習、畫畫,這兒還有鋼琴,他們會有一些日常的練琴時間。我們希望這裡對全家人來說,是那個最舒服的空間。

側邊山牆的開窗,打造了一處“光之角”

透明穿孔板打造的樓梯,串聯起了房子的上下
相比改造之前,“光”反而成了一間宅最大的亮點之一。因為我們拆除了一部分不需要的牆體,把它變成了透明、半透明的材料,比如玻璃和穿孔板,也能最大限度地讓空間變得通透、輕薄。
包括廚房的上面,也是用了玻璃材質進行一個圍合,窗外就能看到瓦當和檁條,整個四合院風格的古建制式。所以我們也開玩笑說,這就是在做一個傳統建築的博物館。

廚房頂上的透明天窗,抬頭便是樹木與飛鳥
中國人講究二十四節氣,尋求人本身和自然的一個聯通。
透過一間宅的天光,能看到春雨、夏花、秋實、冬雪,整個四季的變化,在家裡都能體會到。這一點,是我們現在住在高樓大廈裡邊很難體驗的。
經常也會有一些小動物,光顧到房子的天井、採光筒上面。上次我過來,一抬頭,發現天窗上就趴了一隻貓。也正是這種不經意的、出人意料的驚喜瞬間,是我為什麼覺得一間宅會很有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走上透明的樓梯,就來到了兩個小朋友的地盤。
在這裡,已經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這座建築原有的結構——檁條、房梁觸手可及。

通向閣樓的臺階,已經穿過了原先屋頂的瓦片之外
比如頂層閣樓,給兒子住的這個房間,它的舉架已經超過原先的簷口了,是一整個屋頂之上的空間,在裡面都能看到瓦片。
大家在生活中,可能也見過不少傳統建築,但像這種生活在其中,這麼近距離、能親手摸到的體驗,還是非常難得的。

傳統建築的痕跡,觸手可及

女兒的臥室一角,還藏著一處小小的天窗空間
整個房子裡,有很多“屬於自己”的小空間,比如女兒的臥室,有一個非常矮的天窗空間,前後大約只有1米2左右。
但她趴在地上,可以去畫些畫、玩玩玩具、拼拼積木,抬頭就能看到藍天白雲,和對面屋頂的瓦當。

楊聖晨說自己,小時候便是在北京平房的閣樓里長大
這樣的設計靈感,也來源於我自己的生活:我就是生在北京,小時候就睡在我們家的閣樓上面,一個小小的破屋頂。它特別小,但特別私密,也了給我很大的安全感。
我自己管它叫秘密基地,有時候回想小時候比較快樂的時光,都是一個人悶在閣樓空間裡,看書、做手工和小物理實驗。

一間宅裡,孩子們的生活痕跡隨處可見
現在的小朋友,有很多複雜的課程,繁重的學業作業,還要上課外興趣班,留給自己的時間已經越來越少了。
所以,家裡更應該有一個能發呆、能看到天空、和貓貓狗狗的完全屬於自己的空間。這樣的話,他們才能有時間慢慢成長。

“小朋友的尺度”
其實做一間宅的時候,很多尺度和設計理念,就是按照小朋友來的。(有些地方)成人去可能需要低下頭,但是小朋友就不需要,彎腰直接瘋跑,都不會被撞到。
北京有句老話,叫“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這種狀態反而就是小朋友的天性,不願意在一個小小的封閉的空間裡生活,而是有一種原始的衝動,希望去衝破這個空間。
站在一間宅的屋頂露臺,可以俯瞰北京老城的瓦海
所以我們就索性把屋頂捅破了,在最頂層的房屋之外還做了一個露臺,站在屋脊的高度,能看到整個二環周圍的瓦海,就跟姜文拍的電影一樣,上房揭瓦、在屋簷飛奔。
因為我們80後這代人,可能是最後一批住平房的小孩了:推門來到院子,在泥巴地裡摸爬滾打,跑去衚衕裡來回躥,都是很自然的場景。
但現在出生的小朋友,都是在鋼筋混凝土的盒子裡長大,瓷磚、板材、乳膠漆……不管是多豪華的公寓,陪在他們左右的都是現代工業的產物。在我看來,它們都少了點溫度。

生活與自然的共鳴
我希望一間宅這個作品,能讓小朋友感受到:在工業社會的發展之後,依然還能回到返璞歸真的狀態。
讓他們在“上房”的過程中,去獲得和尋找自己對天空、對室外、對自然的嚮往。我覺得這才是生活在四合院裡最重要的東西。
平常我只要有時間,每年都會出國幾次。然後每到一個城市,第一就要看一看那些教科書上的建築,第二就是走一走當地人日常的街巷。
比如說在巴塞羅那,看它的城市規劃和道路是怎麼設計的,我馬上就會想到北京的路網:環形的、放射式的,衚衕的裡邊外邊……會是一個什麼場景?

在街巷裡,重新觸控北京
我在北京土生土長,所以我看這座城市,有些地方、有些事情是見怪不怪的。但是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反而會重新察覺到很多東西,也會對北京產生新的(情感)連結。
一間宅就在二環裡。北京人,可能對衚衕都有某種情懷和嚮往,像是大爺提籠架鳥,然後拎半根黃瓜,坐在門檻上吃炸醬麵。這種場景,現在看到的其實是越來越少了。

因為北京的衚衕、四合院,和平常的那些建築不太一樣,從封建朝代到改革開放,再到現在,它們沒有一個上位的規劃,也沒有一個設計師畫出過一張完整的藍圖,它是自然生長的。
時間久了,這裡的住宿條件可能不那麼好、交通也沒那麼方便,甚至連基本的生活保障,像衛生間、熱水淋浴這些都沒有。慢慢地,很多人都開始搬離,衚衕也失去了它最開始的生機。

作為建築師,我覺得自己能做到的,是基於原有建築的狀態,無論植入新的結構也好,植入新的設計也好,能把人拉回到衚衕裡,讓他們在這裡生活得更舒適,這就已經足夠了。
只有更多不同行業的人、不同職業的人、年輕人、老人回到衚衕,這裡才能有更多真實的生活發生,並且再次欣欣向榮。
部分圖片來源:北京集美勘察設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