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週報62(2025年3月3日-9日)
1.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解讀
2.中國新房價格出現回穩跡象
3.為何需要大幅度提高農村養老金?
4.美股持續下跌,該怎麼辦?
5.日本10年期國債收益率突破1.5%
6.德國修憲,提升國防支出
7.中國過國防預算支出同比增長7.2%
8.2月央行再度增持16萬盎司黃金
9.如何理解川普上任以來對加墨的關稅政策?
正文
本週,北京召開兩會,週三釋出了《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今年預期經濟目標(見上圖)。我也第一時間透過《社長說熱點》釋出一期17分鐘的專題進行解讀。本期週報節選一部分內容。
今年CPI目標定為2%,比去年3%的目標縮減1個百分點(去年實際僅為0.2%,差距較大),更顯理性。在今天公佈的通脹資料也印證了這一現實,2月份CPI同比下降0.7%。
那麼,為什麼去年CPI難以實現目標?今年目標為什麼降低1個百分點?又為什麼不設為1%?
原因在於,CPI是一個價格指數,反映了多數商品價格的變化結果。而這些不同的商品價格是由市場上大規模交易者透過密集交易自發形成的,具有大量的自主性,而不是由某些人或機構直接確定,這一點非常重要。
跟去年相比,今年目標下調了一個百分點。這是因為近幾年來,產能過剩、有效需求不足,以及家庭購買力較弱。因此今年,將CPI目標設為2%。一般來說,政府表示希望通脹水平能夠達到2%,這被視為一條及格線。
如果定為1%,就意味著經濟預期悲觀。美聯儲等許多國家的央行通常更傾向於將通脹目標定在2%,這是一個經驗資料。總體來說,政府希望透過提振物價,讓通脹水平整體逐步上升,如果通脹有希望突破2%甚至達到2%以上,就說明經濟整體復甦狀況不錯。
國家統計局本週釋出了1月份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從環比資料來看,連續兩個月跌幅在0.1%。
這再次驗證了去年在智本社課程《房地產報告》中的預測,在“924”新政的扶持下,最近幾個月,不僅是一線城市,二三線的樓市跌幅也開始逐漸放緩,顯示出房地產市場正呈現築底趨勢。
2025年,到底是該買房,還是該賣房?抑或,什麼都不做?後房地產時代該如何穩健投資?
可以掃碼新增智本社微信,免費領取一份《2025 房產投資路在何方?市場走勢、邏輯與策略全解析》,或預約專屬的家庭資產配置服務。
本週釋出的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在民生領域,與2024年相同,繼續提高了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貼標準和城鄉居民基礎基準最低標準,但具體細節尚未明確。
作為參考,2024年的相關資料:“從2024年1月1日起,為2023年底前已退休人員按照人均3%的水平提高基本增幅”。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個3%是全國總體調整水平。
根據智本資料中心的統計,2023年全國3.15億退休人員共領取金額6.82萬億元,平均每人每月1806元。預計到2025年,全國退休人員平均每月領取金額約為1916元。
從資料來看,當前養老金的問題依舊在結構性上:城鎮職工的人均養老金是城鄉居民的15倍左右,機關事業單位的人均養老金是城鄉居民的30倍左右。
近一月以來,標普500指數這下跌4.8%,代表美國科技股的納斯達克指數跌幅達7.7%,道瓊斯工業指數下跌3.7%,除道瓊斯外,標普500已抹平年初以來漲幅,納斯達克重挫至24年11月水平。
這種跌勢引發投資者關注:美股到底怎麼了?是不是美國經濟出現大問題了?還能不能繼續投資美股?
下面,我將從基本面、操作方式等多個方面來解釋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