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行舟
From TD北美留學進化論
微訊號:testdaily
吃白人飯的不是我
“白人飯”這個概念火了一陣子了,簡單概括就是白人常吃的飯,以食材簡單、做法隨意著稱,主打一個“吃了死不了,還可維持生命體徵”。
看到老外在辦公室生啃一整顆西蘭花和一整個彩椒,我可以理解但還是大為震撼,直接反手評論了一個“白人已經進化到沒有味覺了嗎?”,收穫了無數不知名路人的點贊。後來,大資料給我推送了源源不斷的白人飯帖子,我看得津津有味,直到我9月來到了美國……

出國前的暑假,我苦練了廚藝,番茄炒蛋做到滾瓜爛熟,紅燒肉和雞公煲更是不在話下,自信滿滿地以為自己能成為那種一日三餐都精緻的人。然而,學校宿舍一層樓公用一個廚房,中國超市距離學校十萬八千里,乘車都要一個小時,而普通超市的能買到的食材那就一個要啥啥沒有,香料沒有,五花肉沒有,除了雞胸肉,就是牛排,蔬菜還長得特別野蠻(?)。
這時候,我走到了冷凍區,看到了一袋號稱三分鐘煮好的冷凍蔬菜混合,其中包含西蘭花、花菜和胡蘿蔔,當之無愧的白人飯三傑。我發誓,愛吃白人飯的不是我,但我還是將手伸向了它,剛開學事情太多,用這個湊活一下而已。
就這樣,我吃完了第一袋、第二袋、第三袋……第N袋。你別說,還真別說,這東西做起來那叫一個簡單,直接燒開一鍋水,放入冷凍的蔬菜,等個三分鐘,撒點鹽就能直接吃了,做個五花肉的時間夠我吃上十頓白人飯了。能接受水煮後軟趴趴的蔬菜,生的蔬菜更是不在話下,那天超市裡新鮮西蘭花打折,我買了一顆,洗了洗之後一邊寫 Essay 一邊啃,竟然品出了一絲甜蜜的味道。

我怕是,被白人飯馴服了。
它不能說是好吃,但真的節省時間,而且有種奇妙的飽腹感,讓人直接喪失對食物的渴望,有種不被餓死就行的美。現在,我看到吐槽白人飯的帖子,都直接划走。我是無所謂的,是我同樣吃白人飯的中國室友,他有點汗流浹背了,信我。
一身毛病的人不是我
在國內的時候,我還是很相信醫院的,身體有不舒服就去醫院看看,掛個鹽水,藥到病除。我從來不會讓百度醫生給我判死刑,網上的話怎麼能信呢?
但是,出了國,Google 成了我的救命醫生,不是說 Google 上的資訊一定準確,只是除了它我別無選擇。

剛來不久的時候,我突然有了個頭疼腦熱,被折磨一天後,我深感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下定決心去 Walk-in Clinic 看一下。那時,我的英語支離破碎,為此做了不少的心理準備,怕醫生問得太詳細,我答不上來。沒想到,醫生一聽我頭痛,二話不說直接上了布洛芬。我磕磕絆絆地解釋說,我以前發燒從來沒有頭這麼疼過,要不再看看有沒有其他的問題。於是,醫生禮貌地笑了笑,耐心地告訴我,不用過於擔心,如果症狀惡化的話,可以再去找她,我們一起研究一下,看看會是什麼問題。
我信了,吃了布洛芬,倒頭睡了一覺。藥效過了,頭還是疼。於是,我再次去了那個診所,正巧碰到了那個醫生,她的態度一如既往地好,當著我的面,微笑著打開了Google……
與其這樣,還不如我自己搜呢!最後,她讓我布洛芬適當加大點劑量。我都已經用了說明書上的最大劑量了,再加下去怕不是會出問題,我自作主張地換了泰諾,好像還挺有用的,僥倖地治好了自己。

至於急診,急的只有病人,沒有醫生是吧?朋友肚子痛去急診,等了三小時才見到醫生,然後被護士推進病房,又過了四小時,才得到實際的治療。一看賬單,好傢伙,一萬多美元,幸好有保險能報銷掉大半部分。
開啟朋友圈,看見有學長說自己來美國四年從沒去過醫院,是沒生過病嗎?不是的,是生小病去了沒用,生大病去了破產,自己當自己的醫生才是最好的選擇。
破防的不是我,又勉強活過了一天,我很感激,真的。
談不到戀愛的人不是我
國際高中一般不太會管談戀愛的事,我上高中之前,有過美好的憧憬,立志高中畢業前一定要談上一次戀愛。真正上高中之後,我高一和託福鬥智鬥勇,高二被SAT 翻來覆去折磨,高三被接二連三的拒信砸暈。畢業時才發現,戀愛呢?談了個寂寞。

沒關係,高中不行,大學總行了吧。我這會剛開學時就儘可能地多認識人,中國同學居多,但也有外國人,簡訊、微信、Instagram、Snapchat……一連串的社交媒體,我一個個寵幸過來,努力做到訊息十分鐘內回覆,別人約我出去吃飯、出去玩,我但凡有空,也一定會答應。
我這麼努力,這戀愛總能談到了吧?事實上並沒有(黃豆汗)。
大家都挺忙的,學期開始時還活躍度挺高,到了期中考試之後,一個個不見人影,偶爾詐屍,也是問作業和考試的問題,而我也是,剛開始有精力做到有求必應,後來漸漸也厭倦了。雖然嚮往和心愛的人手牽手走在下學期落葉繽紛的校園中,但是面對做不完的作業,我還是先一個人在圖書館裡淺淺地崩潰一下吧。

身邊的情侶,不是高中就開始談,就是高中就認識。到了大學,這戀愛是談不了一點……
情人節時,孤身一人坐在圖書館的角落,給朋友圈裡的人祝福99時,破防的人是誰呢?肯定不是我,我只是多少有點汗流浹背了,這也是因為圖書館的暖氣開得太足了,沒錯。
想和大學同歸於盡的人不是我
美國大學裡,教授好不好完全是開盲盒,好的教授認真負責,不僅講得好,還風趣幽默,一整個把上課變成現場播客,但這樣的好教授大學四年裡能遇到兩三個就是謝天謝地了,更有可能只存在於同學的評價中,而我永遠碰不到。
我碰到的教授呢,能把課程內容平平無奇地講完就算不錯的了,還有些三番四次找藉口不上課,比我逃課還要積極。下課後是聯絡不上的,不管是郵件還是 Piazza,他都像斷網了一樣,導致我現在對檢視郵箱都有 PTSD 了,怕看到未讀郵件一堆的郵箱,更怕看到什麼新郵件也沒有的郵箱,特別是我一週前發的郵件是關於線上 Quiz 時遇到的系統故障的時候,要是教授不處理,我直接丟掉 5% 的課程總分……

回頭想想,過去的三年裡,上課學的知識要不是聽的人一頭霧水,要不是淺顯到了小兒科的程度,而作業和考試的內容則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困難。每個中國留學生心中都多多少少抱有對GPA 4.0 的執念,於是只能自己找學長學姐拿以前的作業和考試資料,想盡各種辦法應對難上加難的每個學期。
每當看到有人發出均分不到五十分的考試成績統計分佈圖,我都有種照鏡子的尷尬,想和大學同歸於盡的人不是我,但這種被人一下子拆穿的感覺太奇妙了,讓我驚訝、興奮、惱怒,維持幾年的痛苦竟然被一張無聲的圖片輕易概括……
快刪了吧,我是無所謂的,是我一個考試成績總是比高我的朋友,她有點睡不著覺了。

本文系授權釋出, From TD北美留學進化論,微訊號:testdaily,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北美學霸君誠意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