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潛意識因素,妨礙了一個人去充分地生活|一週薦書

撰文 | 潘文捷
編輯 | 黃月
《心的表達》
李沁雲 著
藝文志eons·上海文藝出版社 2025-1
人有三個普遍性的創傷時刻:當一個人意識到父母並非自己理想中的父母時;當一個人意識到這輩子都無法與自己的“真愛”在一起時(“真愛”通常是一種主觀感受,物件也可能隨時間而變);一個人覺察到自己似乎永遠不能變成一直想成為的那個自己時。在《心的表達》中,美國馬薩諸塞州獨立執業心理諮詢師、波士頓精神分析學會成人精神分析專案候選人李沁雲做出了以上總結。她看到,人們所強迫性重複著的與他人的關係模式,是烙印在行為中的有關內心衝突的記憶。
在短平快成為主流的今天,具有古典色彩的高頻次精神分析已然邊緣,但它在作者筆下依然充滿魅力。李沁雲看到,精神分析的本質在於弄清楚,是什麼樣的潛意識因素妨礙了一個人去充分地生活。它透過愛,對客體投以正面的注意力,投去深情的注視,在這個人人內心鎖閉悲涼的時代尤其難能可貴。
《與希羅多德一起旅行》
[波] 雷沙德·卡普希欽斯基 著 馬睿 譯
理想國·雲南人民出版社 2025-1
“我們在歷史記載中遇到的事情,和自以為在這個時代可以躲開的事情完全相同。”雷沙德·卡普希欽斯基曾是波蘭通訊社的唯一名駐外記者,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區任駐外記者達四十多年,記者生涯中,卡普希欽斯基曾被拘禁關押四十多次。他始終隨身攜帶希羅多德的《歷史》。這本書是他在1955年後斯大林主義緩和時期、《歷史》的波蘭文譯本出版時第一時間購買的。
卡普欽斯基認為,希羅多德是世界上第一位記者和第一位全球主義者——他遊走當時的已知世界,並且記錄下它們的戰爭與和平。希羅多德不僅是人們通常認為的“歷史學之父”,而且是“謊言之父”,他是第一位虛構史學家,在書中記錄各種精彩的故事,不論其真實與否。在試圖記錄的二十世紀的強權、戰亂、災禍、流散和日常生活時,卡普希欽斯基總是與希羅多德的世界相遇,於是他寫下了這部作品,部分是自傳,部分是文學批評,部分是沉思錄。他意識到,一旦人們開始有選擇的記憶,“過去就不存在了”,這就使旅行家、記者和歷史學家的工作變得更加重要。希羅多德集這些身份於一身,卡普辛斯基也一樣。本書也是卡普希欽斯基人生最後一部作品。
《一百個星期六:
與斯特拉·萊維追尋失去的世界》
[美] 邁克爾·弗蘭克 著 [美] 馬伊拉·卡爾曼 繪 
尹楠 譯
漢唐陽光·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4-12
本書源於2015年的一次偶然相遇。當時邁克爾·弗蘭克要去紐約大學義大利研究系參加一場關於博物館、記憶和納粹法西斯的講座,快要遲到了。一位坐在旁邊的優雅老婦人用帶有義大利口音的英語問他:“你從哪裡這麼著急趕來?”弗蘭克回答說是一堂法語課。老婦人告訴他,她第一次接觸法語是在奧斯維辛,當時一些法國和比利時女人幫助她活了下來。
這個老婦人就是斯特拉·萊維。講座結束後,92歲的萊維問弗蘭克能否幫她潤色一篇演講稿,講稿裡講述了她在猶太區的童年和青年時代。就這樣,邁克爾·弗蘭克被迷住了,這位女性成為了“山魯佐德、歷史見證人、魔術師,以及邀請我一起旅行的時間旅行者”,他們在接下來的6年中共同度過了“一百個星期六”,萊維向弗蘭克講述了自己在二戰前的生活、在奧斯維辛的倖存以及戰爭結束後的艱苦經歷。
《臆造南洋:
馬來半島的神鬼人獸》
莫家浩 著
時刻人文·東方出版中心 2025-01
“下南洋”指的是19世紀中葉以後中國東南、華南沿海民眾為了討生活或因戰亂年代不堪困苦等等原因,大規模遷徙到東南亞的海洋移民現象。本書作者、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研究員莫家浩是馬來西亞華裔,他曾經在暨南大學、北京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求學。也正是在中國,他才首次穿上馬來服裝,見識到來自各地的馬來西亞同學,從此產生了“對自己的國家認識不夠”的想法。
本書源於莫家浩在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刊發的45篇短文,涉及華人從移居南洋到開拓家園的過程,還以社群和人群串聯起了華人生活中難以割捨的“神、鬼和獸”。書中以擺漢族中心的論述方式,談論人群關係、傳說記憶、符號儀式等。閱讀此書可以瞭解到,“東南亞”這一名稱雖然擺脫了殖民色彩,但仍然無法避免地被二戰後形成的政治國界所侷限,但同時,作者也希望閱讀者能夠擺脫悲情來看南洋史。
《心智、現代性和瘋癲:
文化對人類經驗的影響》
[美] 里亞·格林菲爾德 著 祖國霞 等譯 
上海三聯書店  2025-1
波士頓大學社會學系、政治學系、人類學系教授里亞·格林菲爾德在這本書中使用了“madness”(瘋癲)一詞,它是16世紀人們想出的一個新詞,標誌著英語語義空間增添了一種新的重要現象。與許多人們熟知的精神疾病不同,這種被稱為“瘋癲”的新疾病雖然在表現上與一些疾病相似,但與年齡、傳染病和發熱無關,而且是慢性的,會使那些患有它的人終身“瘋癲”。在突然之間,它的發病率和患病率急劇增加,使其成為英語世界經驗現實的一部分,因此需要一個新術語來指代。
格林菲爾德看到,現代民族主義引發了現代西方社會普遍存在的三大精神疾病——精神分裂、躁鬱症和重度單向抑鬱症。她將生物學和文化方法結合起來指出,現代社會中,公民享有前所未有的自由,人人都變成了自己的造物主,成為個人命運的締造者。然而,社會對自我實現的過度要求也引起了自我功能障礙,導致人們難以獲取明確的身份認同。在開放多變、競爭激烈、選擇變多的社會,人們難以找到自己的位置,於是越來越多輕度的瘋癲也廣泛存在。
《看見女性藝術家》
[英] 蘇茜·霍奇 著 趙姝瑋 譯
新東方大愚文化·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24-5
在古希臘神話中,繪畫起源自一位年輕女子,她在愛人出征前將他影子的輪廓畫在牆上。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的確有女藝術家受到了尊重,但很少有人能得到與男性同等的評判。一些女藝術家根本沒有得到承認,只被當作是助手,還有一些女藝術家去世後即被歷史抹去,被人們遺忘,她們的作品往往還被掛名在男性藝術家之下。普拉蒂拉·內利、朱迪思·萊斯特、瑞秋·魯伊希、納塔莉亞·岡察洛娃和喬治婭·奧基夫是少數幾位與男藝術家齊名的女性。然而,喬治婭·奧基夫這樣說:“男人們喜歡說我是最好的女畫家,但我自視為最好的畫家之一。”
女性在爭取與男性藝術家平等方面取得怎樣的突破?女性如何在原本由男性主導的藝術運動做出貢獻?現在被重新發現和評估的藝術家又有哪些?關心這些話題的讀者不妨閱讀本書。
《無形風險社會》
[日] 畑村洋太郎 著 宋婷 李立豐 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24-11
進旋轉門被卡脖子窒息而死,走在路上被腳踏車撞飛,頭被上行的電梯卡住吊死,在機械式立體停車場被夾死,老電扇用到一半開始噴火……《無形風險社會》一書作者畑村洋太郎是東京大學大學院工學系研究科教授,長期從事“風險學專案”研究。在這本書中,他本書以近年來日本接連爆發的各類事故為背景,分析了各種各樣的災難事故的起因,包括機械導致的故障、遊樂場事故、踩踏事故、核能風險等等,深化公眾對現代社會潛藏的“無形風險”的認識。他提醒公眾、政策制定者以及工業界人士,要想抑制危險,就要先從技術細節開始。
《擁抱新的你:
你需要了解的更年期的一切》
[英] 達維娜·麥考爾 [英] 娜奧米·波特 著 山山 譯
未讀·生活家 |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25-2
陰道乾燥?性慾減退?脫髮?更年期影響著每一位女性,但很多經歷著或經歷過這段時間的人卻對此緘默不語。人們為何不能在在醫院、在家裡和工作場所自由地討論更年期?以及關於更年期,正確的資訊在哪兒——比如說,更年期從幾歲開始?更年期和絕經是同一件事兒嗎?在更年期,人們的身體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又會如何影響到性生活和人際關係?
本書作者是英國電視節目主持人達維娜·麥考爾和英國全科醫生和英國更年期協會認證的專科醫生娜奧米·波特。她們藉由67名女性的真實經歷分享,與讀者產生連線,並以婦科專家的答疑幫助女性對自己的生活和身體做出明智的決定。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採寫:潘文捷,編輯:黃月。未經介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