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夏季特展」|《橫道世之介》×《盛夏》

列寧格勒的夏天與記憶中的橫道世之介
寫在前面
你是否還記得生命中那個平凡卻閃耀的夏天?那個純真溫暖的朋友,那段熱烈自由的旋律?若青春有形狀,或許是東京街頭青年橫道世之介微笑時揚起的嘴角,也是列寧格勒夏夜裡維克多·崔在用吉他迸發的熾烈音符。青春,從未未囿於某座城市,也不止於一種聲音,而是在每一次真摯相遇與無畏吶喊中,譜寫著永恆又獨一無二的詩篇。
這一次,我們將以銀幕為鏡,連線兩個充滿迴響的青春世界,回到那個溫暖熾熱的1980s: 
沖田修一鏡頭下溫情的平凡史詩——《橫道世之介》:本片用160分鐘的細膩敘事,將吉田修一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故事娓娓道來。影片講述了一個來自長崎的小鎮青年橫道世之介,在充滿生機與挑戰的東京大學生活中,從青澀懵懂到逐漸成熟的成長曆程。電影用平凡的日常編織出笑淚交融的生命畫卷,溫柔而剋制地展現出橫道世之介在生活中閃爍的美好和情感流露中的真誠——如同一杯回甘的清茶,讓人回味無窮。那平凡中的點滴情懷、回憶背後的隱秘哀愁,在歡笑與淚光中,喚起我們對生活中每個被遺忘的溫柔瞬間的珍視。
基里爾·謝列布連尼科夫執導的《盛夏》,這是一個關於搖滾、愛情和友誼的故事:《盛夏》以黑白影像搭配不羈的色彩變化,追溯了前蘇聯那段特殊年代的搖滾夢——在那時,搖滾是一種宣言,更是一種反叛與自我救贖。《盛夏》在虛實的變化中,讓八十年代蘇聯搖滾青年的躁動心跳穿透銀幕;並且透過光影與音符,描繪出了列寧格勒搖滾青年的詩意與狂熱。影片以黑白與彩色交織的手法,營造出一種時而夢幻、時而真實的視聽奇觀,展示了維克多·崔在追尋搖滾夢想道路上燃燒般的青春與叛逆。當黑白畫面突然迸發彩色樂章、當動畫突破現實桎梏、當超現實解構時代禁錮,每個音符都成為對抗虛無的宣言和對自由的吶喊。黑白影像與搖滾樂的碰撞,不僅宣洩了壓抑時代的情感,更成為自由靈魂的狂歡和禮讚。這不僅是一部關於搖滾明星的傳記,更是一段關乎愛、友情與時代迴響的集體記憶。
此次展映將為影迷獻上兩部不容錯過的佳作:前者以平凡日常中的溫情打動人心,後者則以激昂狂放的吉他旋律震撼靈魂;一個如櫻花般溫潤細膩,一個仿若烈酒般直擊心扉。無論是東京街頭那拂面的夏風,還是列寧格勒中激盪的搖滾節拍,都在描繪那段久遠而永恆的記憶。我們希望透過這場展映,讓所有熱愛電影與生活的人,在影像的流動中重新再次擁抱溫情與熱血,感受跨越時空的心靈共振。
注:本次活動為正版授權放映。(特別鳴謝:房NN)
活動詳情
時間:
·5月18日 週日·
《橫道世之介》
14:00—16:40
《盛夏》
17:00—19:06
地點:
後續通知
周邊:
主視覺海報、紀念票根、明信片

轉發本次活動推文至朋友圈,集齊20個贊,即可領取一款定製冰箱貼!

參加活動請掃碼進群(如群已滿員,請新增微信FJHFelix,備註“5.18”)
影片簡介
列寧格勒的夏天,維克多·崔用吉他迸發出的熾熱音符
盛夏
Лето
基里爾·謝列布連尼科夫 | 俄羅斯/法國 | 2018年 | 音樂/傳記 | 俄語/英語 | 126min
*第71屆戛納電影節  (2018) 主競賽單元 金棕櫚獎(提名)
*第31屆歐洲電影獎  (2018) 最佳美術設計
劇情簡介:
這是一個關於搖滾、愛情和友誼的故事。列寧格勒,80年代初的一個夏天:搖滾音樂在當地風靡一時。
維克多·崔是位年輕的音樂家,就像其他年輕人一樣,他也被齊柏林飛船和大衛·鮑伊的音樂所吸引,並嘗試在搖滾樂壇上闖出一片名堂。一天,他遇到了偶像邁克和他漂亮的妻子娜塔莎。這次邂逅使他的命運發生了巨大轉變。
他們三人將一同寫就維克多·崔的傳奇,使他名留青史。
導演闡述:
這不是一部懷舊電影,而是一場用音符對抗鐵幕的起義。當維克多·崔的吉他聲在列寧格勒的地下俱樂部響起時,我們記錄的不僅是搖滾樂的誕生,更是自由意志如何在高壓縫隙中野蠻生長。
在蘇聯的灰暗年代,搖滾樂是年輕人呼吸的氧氣。維克多·崔和他的樂隊‘Kino’不是叛逆符號,而是用旋律在體制的銅牆鐵壁上鑿出裂縫的匠人。
我選擇用黑白影像呈現日常生活的壓抑,卻在音樂響起時讓畫面爆炸成彩色動畫——這是對審查制度的隱喻:當音符撕裂現實的帷幕,想象力便能掙脫地心引力。
有人問我為何在電影中加入大量超現實場景,比如漂浮在空中的麥克風、化作飛鳥的吉他撥片?我想說,極權統治下,藝術本身就是超現實的。那些被克格勃監視的夜晚,年輕人用即興創作的歌詞傳遞密碼,這樣的荒誕難道不比任何虛構更魔幻嗎?
《盛夏》不是對八十年代的悼念,而是一封寄給當代青年的信:當你們覺得自由遙不可及時,請記得,曾經有人在更窒息的年代,用三和絃和詩行造出了翅膀。
此去經年,當我們再次想起橫道世之介
橫道世之介
A Story of Yonosuke
沖田修一 | 日本 | 2013年 | 劇情/愛情 | 日語 | 160min
*2014年 第37屆 (2014)  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新人獎 綾野剛
*第56屆 (2014)  日本電影藍絲帶獎最佳影片獎 
*第56屆 (2014)  日本電影藍絲帶獎最佳男主角 高良健吾
劇情簡介:
在20世紀80年代末,出生在海港小鎮的青年橫道世之介(高良健吾 飾)一臉懵懂地出現在東京街頭。正如他那個有些奇怪的名字一樣,世之介彷彿與現代化大都會有著天然的差距,不過這個天生樂觀且迂直的大男孩很快融入到新生活之中。
在喧鬧的校園裡,他最先與倉持(池松壯亮 飾)、阿久津唯(朝倉亞紀 飾)相識,又和藏有秘密的加藤雄介(綾野剛 飾)短暫交往,與純真無邪的富家千金與謝野祥子(吉高由裡子 飾)譜寫了一段浪漫戀情,也似乎曾對有著豐富人生閱歷的千春姐(伊藤步 飾)心懷好感。
此去經年,這些人偶爾停下腳步,摹地便想起那個曾給他們的生命留下美好回憶的世之介,心中會湧起怎樣的情感?本片根據吉田修一的同名原作改編。 
導演闡述:
我想拍一個“普通到連觀眾都替他著急”的少年——世之介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但他存在的每個瞬間,都在他人的記憶裡種下光。當他傻笑著遞出半個西瓜,或是扛著相機追拍櫻花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角色,更是自己曾錯過的那些微小奇蹟。
拍攝時,我刻意避開了戲劇化的衝突,比如他給獨居老人拍照、在泳池邊啃西瓜的片段,都是在捕捉“人生中不會被寫進履歷卻真正活過的證據”。高良健吾的表演讓我驚喜,他讓世之介的善良顯得毫無攻擊性,就像溫水一樣包裹住觀眾。
有人說這是部“反高潮”的電影,但我覺得,當結尾所有人想起他時都不自覺地微笑,才是對生命最洶湧的告白——原來一個人活著的意義,可以如此輕盈又如此深刻。
我非常不想把片子拍得結尾很陰沉很悲傷,而是想更多的讓他變成,不管世之介是否故去,他在別人的回憶裡都是那樣讓人開心的,可以笑出來的這樣一個人。就是一直不斷地以這樣的回憶來貫穿吧,著眼於他可笑可愛的部分來描寫。
導演簡介
沖田修一

沖田修一(Shuichi Okita),1977年1月1日出生於日本,畢業於日本大學藝術學院電影系,是日本當代知名導演、編劇及演員。

他以細膩的情感表達和獨特的敘事風格著稱,被稱為日本當代“日常奇蹟”的捕捉者,他擅長透過喜劇與溫情結合的方式探討人性、孤獨與自我實現等主題,以紀錄片式筆觸與荒誕幽默的微妙平衡,在《南極料理人》《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等代表作中踐行“無用美學”——擅於從晾衣繩上的襯衫褶皺、便利店飯糰的咀嚼聲中提煉神性。
其作品常被形容為“陽光下的慢發酵”,拒絕宏大敘事,專注描摹普通人生命裡“不足為外人道”的溫柔褶皺。2013年《橫道世之介》橫掃日本電影旬報獎三項大獎,被影迷奉為“日式青春片的終極解答”,導演本人則自嘲:“我只是個愛拍笨拙人類如何踉蹌著相愛的記錄員。
基里爾·謝列布連尼科夫
基里爾·謝列布連尼科夫(Kirill Serebrennikov),俄羅斯後蘇聯時代最鋒利的藝術匕首,1969年生於俄羅斯莫斯科,身兼導演、劇作家、先鋒戲劇改革者多重身份,其作品以尖銳的社會批判和實驗性風格聞名,常因涉及政治隱喻與性少數群體議題引發爭議,但國際影壇評價極高。
代表作品有《彼得羅夫的流感》《盛夏》《門徒》。從《門徒》對宗教狂熱的審判,到《盛夏》重構蘇聯搖滾秘史,其作品始終遊走於歷史檔案與超現實狂想之間,被《電影手冊》稱為“用膠片實施的政治行為”。
拍攝《盛夏》期間,他在電子腳鐐監控下遠端指導,讓影片中“音樂衝破鐵幕”的意象成為現實寓言。柏林電影節評委曾如此評價:“他的鏡頭裡既有古拉格的寒氣,也有永不熄滅的篝火。”

【FI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