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作在前邊,12月27號晚上19:30,徐家彙圖書館三樓報告廳,我有一場文明夜課的講座,標題是“遠古的地球什麼樣?”。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來聽。
對了,我們的文明火種科學思維營又要開始招募了,這不又要放寒假了嘛。開營的時間是2025年的2月5~9號,地點是在北京,這個營特別適合9~13歲的孩子,您要想給孩子報名,可以到科學聲音的微信公號回覆”火種營“或者是”科學營“都可以看到報名入口。當然啦,您在科學有故事公號回覆也可以。
好啦,廣告做完啦,咱們還是書接上文。上文書講到水手10號透過特殊的軌道3次掠過水星,拍攝了大量的照片,而且還發送回了大量的資料記錄。我們人類第一次和距離太陽最近的水星有了一個親密的接觸。要知道,水星太靠近太陽了。探測器從地球飛進內太陽系是一個勢能減少,動能增加的過程,因為要減速就太難了,所以這一次水手10號還專門利用路過金星的機會實現了拐彎和減速。這個軌道設計的十分巧妙。

水手10號拍攝的水星
不過呢,水手10號僅僅掃描了水星表面的45%,還有大片地區沒有掃到。而且解析度也不行。一個畫素對應著地表的20公里見方。精細掃描的影像,一個畫素代表140米見方。測量的其他資料,精確度也不算高,但是在當時來講,也已經很可貴了。最起碼確定了幾點,首先就是水星的密度大得嚇人。這說明水星有一個非常大的鐵質核心。
我們內太陽系有4顆岩石行星。地球是最大的一個,密度達到5.51克/立方厘米,排第二的就是水星,密度達到5.43,接下來是金星,密度是5.24,火星就小的可憐,只有3.93。地球上密度最大的岩石是榴輝巖密度大概是在3.6~3.9之間。大理石的密度只有2.5左右,和玻璃差不多。所以石頭看上去很重,其實密度並不算大。
所以啊,這些星球的密度普遍比石頭大,這就說明,岩石星球的核心具有密度更大的鐵鎳成分,這樣就辦平均密度給拉大了。金星只比地球小一點,直徑是地球的95%,如果等比例縮放,總質量應該是地球的85%,但是金星的總質量只有地球的81.5%,所以金星比地球的密度略略小了一點。這是為啥呢?道理很簡單,地球的引力大,因此就有能力把自己的這個球捏得更“瓷實”一點,密度也就大了一點。

水星的核心顯得非常大
水星比火星還小,密度卻比火星大得多,這就顯得有些奇怪了,這說明水星擁有一顆大得出奇的鐵鎳核心,這個巨大的核心佔了總質量的60%,跟月亮差不多大,外邊再包上一層700公里厚的岩石層。這就是水星的基本結構。
上一次我們也講過,水星的磁場非常弱,大約是地球的1%,但是水星的磁場卻是一個比較標準的偶極場,也就像條形磁鐵一樣,擁有比較對稱的南北極。這麼規範的磁場,必然是由於核心還能像發電機一樣旋轉,這說明水星的核心必然含有液態分層。
我們知道行星的核心都是一個高溫高壓的世界,高壓傾向於把核心變成固體,高溫傾向於把物質熔融成液體。在地下高溫高壓的環境,究竟是那種因素佔了上風,那就不一定了。所以行星的核心往往是分層的,水星核心也不例外。核心的外部是熔融狀態,但是內部就是固態了。
夏天你有沒有用模具凍過冰塊?我就有一個橡膠的模具,可以凍出一個大冰球。凍好了拿出來以後,為了把模具掰開,我先得讓這個冰球表面融化一點,這時候,就明顯能感覺到,冰球和模具之間有一層化掉的水,搖一搖還能感覺內部冰球在旋轉晃動。水星的核心大概就是這個樣子。核心轉動就導致了水星產生了磁場。
正因為水星的核心大得不成比例,因此才有人懷疑,水星是一顆更大行星的核心,後來在撞擊之下,岩石外殼被炸飛了,最後是一層薄薄的碎渣子包裹在鐵鎳核心之上,才形成了如此薄皮兒大餡兒的水星。不過呢,這個猜想也有問題。如果當年岩石外殼被炸飛了,和現在水星表面的岩石成分對不上。

原行星盤
當然啦,最新的研究提出了一個新的設想,太陽系形成的時候,來自於一大團的塵埃和雲氣,在引力作用下開始收縮。中間凝聚出一個巨大的氣球,這就是太陽。周圍繞著旋轉的塵埃和氣體形成了各種行星。這個過程,物質也是分層的,越是靠近太陽,密度大的塵埃顆粒就越多,揮發性的物質就越少。所以在靠近太陽系的地方形成了岩石行星。但是這個過程之中,我們不能忽視太陽磁場的作用。磁場也會吸引含磁性的鐵鎳礦物,把這些物質聚集到太陽附近。越是靠近太陽,這些物質就越多。因此水星形成那麼重的一個核心也是理所應當的。
當然啦,要驗證這個理論,就必須找到另外一個太陽系,看看靠近它們那個太陽的是不是也有密度很大的岩石行星存在。這些事兒,只能留給科學家去處理了。現在也還沒有定論。
既然水星的核心如此之大,而且時至今日依然還有活力,還沒有冷凝,想來在水星曆史上,火山爆發是很多的。但是水手10號發現水星表面坑坑窪窪的,既然經常火山爆發,為啥看不到岩漿溢流造成的大面積平原呢?這讓科學家門困惑不解。後來才發現,這是一場誤會,純粹是因為解析度比較差,照片比較糙,很多平原看不出來。日後信使號探測器發回來高畫質晰度照片,就會發現水星上岩漿平原其實比比皆是。

穿過環形山的懸崖必定是撞擊以後產生的
當然,水星按理說沒有多少板塊運動,但是水星表面有長長的條紋,這些條紋甚至可以長達幾百公里,有的是懸崖,有的是深溝,有的是一條鼓起來的山脊。圓形的火山口很好理解,就是火山噴發造成的額,隕石坑也很好理解,就是隕石砸的。這些溝溝坎坎是怎麼來的呢?
所以,科學家們推測,這些溝溝坎坎都是因為水星在收縮,導致表皮上出現了皺紋。按照水手10號傳送回來的資料,水星一邊冷卻一邊收縮,直徑起碼少了2公里多。根據後來觀測的資料,哪裡是2公里多啊,水星的直徑起碼縮小了11公里,難怪表面有那麼多皺紋呢。
水星表面的溫差很大,曬太陽那一面溫度甚至可以飆升到450度,背面可以冷到零下212度。按理說,水星表面是不可能存在水的,但是,水星南北極有些隕石坑的坑底永遠也曬不到太陽,所以有可能存在水冰。反正科學家用雷達波探測水星的南北極,發現了很強的回波訊號,到在這些隕石坑的底部有些啥,我們現在也不知道,但是這個現象很不尋常。
對了,說到雷達波,科學家們還用雷達波探測到了水星的自轉速度,因為雷達波訊號被水星旋轉的表面所反射,造成多普勒頻移,從這個訊號就可以計算出水星的轉速。過去大家認為,水星應該被太陽潮汐鎖定了,也就是一個面永遠朝著太陽。自轉週期和公轉週期應該保持一致,是88天。但是科學家們透過對雷達波的研究,發信啊水星的自轉週期是59天,而不是88天。也就是說,水星的自轉週期和公轉週期呈現3:2鎖定。自轉3圈,公轉2圈。

雷達回波和轉速的關係
我們地球自轉一圈只要一天,水星卻需要59天,而且自轉週期和公轉週期相差不大,因此水星上的日出日落可不是自轉一圈的時間,而是足足88個地球日。而且水星的軌道偏心率也很大,這種特性也就造成了非常極端的現象。比如你就站在卡路里盆地之中,太陽剛從盆地邊上爬上來的時候,看上去不算大。儘管如此,也比地球上看大兩倍多了。
然後呢,太陽就會逐漸的變大,執行逐漸變慢,中午時分,太陽就停留在了卡路里盆地的正上方,幾乎停住不動了。執行速度極慢,這時候的太陽幾乎有臉盆那麼大,卡路里盆地的溫度越來越高,甚至可以達到420度以上。岩石縫隙裡甚至會冒出極少量含有鉀和鈉的氣體。然後呢,太陽逐漸越來越斜,也越來越小,最後逐漸落山了,卡路里盆地突然陷入一片黑暗。
水星上沒有大氣層,也就不存在什麼晚霞餘暉,要黑就是突然變黑的。從日出到日落,足足88個地球日。水星的自轉軸差不多垂直於自己的軌道面,因此水星幾乎沒有什麼四季交替,陽光直射點幾乎不會南北移動,總是停在赤道附近。卡路里盆地因為恰好總是在陽光直射點上,也因此變成了一個極端暴熱的地方,大家知道為啥叫卡路里盆地了吧,卡路里不就是熱量的意思嘛。

卡路里盆地的直徑達到1500公里
總之水星是一顆非常奇特的行星。人類拜訪水星的機會非常少,所以這麼多年來,進展也不是太大。
好啦,我們還是扯回來,蘇聯人在火星探測器遭遇到一連串麻煩的情況之下,還是把工作重點轉移到了金星探測上。你別說,蘇聯人在金星探測上成功率還是蠻高的。1975年6月份,蘇聯接連發射了金星9號和10號探測器。到了10月22號,金星9號發動機制動點火成功。進入了環繞金星執行的軌道,繞一圈需要48.3個小時。由此,金星9號成了第一個進入環繞金星執行的探測器。
金星9號軌道器上邊裝了照相機,拍了7張金星雲層的紫外影像。前前後後一共拍了17張照片,解析度達到了6.5公里。探測器上的其他儀器還研究了雲層的性質,發現金星的雲層起碼分3層。距表面50公里以下為下層,除了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氣外,還有氫氟酸。距星面50~100公里高度就是最濃密的雲層了,也最亮,主要由硫酸液滴組成,還有少量鹽酸、氫氟酸和氟硫酸等等,反正都不是好惹的玩意兒,把你的衣服燒幾個大洞是沒問題的。距星面100~500公里就是上層稀薄大氣了,在太陽風、宇宙射線這些高能帶電粒子的作用下被氣體被電離而形成電離層。
所以,金星大氣也是有電離層的,金星幾乎沒有磁場,但是太陽風帶電粒子和金星的電離層相互作用,居然也搞出了一個離子尾。這一點倒是比較奇特。

金星9號的著陸器落地過程
金星9號還釋放了一個著陸器,這一次著陸器也沒有掉鏈子,這個著陸器以20~30度的角度一頭扎進了金星大氣,著陸器大開了3個直徑2.8米的小降落傘,進過20分鐘的氣動減速,著陸器就把降落傘給扔了。著陸器本來是個球形,現在把外殼拋棄了。內部的探測器下面伸出幾個支架,這是用來緩衝用的。頂上有一個圓形的寬邊草帽一樣的結構,用這個東西來減速就足夠了。
因為金星大氣足夠稠密,探測器的落地速度也不算快,當然啦,這個著陸器為了拍照光線好,必須在金星的亮面著陸,但是地球上恰好看不見,無線電訊號就必須靠軌道器來轉播。從進入大氣層到著陸以後的所有資料都要發給金星9號軌道器。軌道器把這些都錄到磁帶上,等飛到能看見地球的位置,再用無線電訊號傳送回地球。

金星9號傳回了第一張金星表面照片
在著陸器落地以後,在高溫高壓環境下,探測器足足撐了53分鐘,探測器內部的溫度飆升到了60度,儀器停止工作,這傢伙已經算是夠堅挺的了。探測器從金星表面傳送回了第一張表面照片,本來應該是360度全景,但是因為有一個攝像管蓋子沒開啟,所以只拍下來180度,儘管如此,也已經是人類的一次突破了。
從照片上看,著陸器落在了一個斜坡上,整個有探測器傾斜了15~20度。周圍有很多大石頭,測一測這些石頭的密度,大概是2.8克/立方厘米。應該說玄武岩。而且著陸器上的放射性探測器也檢測到了石頭的放射性,沒錯,應該就是玄武岩啦。玄武岩在太陽系已經司空見慣,到處都有這東西。這些岩石看上去沒有什麼歲月的滄桑,應該都很新的。這說明,降落地點是一個地質活躍的山地。

金星9號著陸器的藝術繪畫
3天以後,金星10號也到了。這個探測器也很順利。軌道器進入了環繞金星的運轉軌道,同時釋放了著陸器,著陸器降落在了距離金星9號著陸器2200公里的地方,周圍也都是大石頭,這個著陸器足足堅持了65分鐘,360度的全景相機也是有一個鏡頭蓋沒開啟,只能拍180度的照片。看來這個一批相機品控有問題,都有缺陷,而且還是同一個缺陷。
蘇聯人根據上次金星8號的經驗,陽光大部分都被雲層反射了,能夠照射到地面的,只有5~10%,所以蘇聯人在著陸器上安裝了照明燈,蘇聯人想的還是挺周到的。不過呢,這一次太陽角度比較高,光照還算充足,也就是說不開燈也能拍清楚。

金星10號著陸發回的照片
不管怎麼說把,蘇聯人終於搶在美國人之前,把探測器扔到了另一顆行星的表面。蘇聯人探測金星總是比探測火星做得更好。有可能是因為金星有稠密的大氣,減速比較省事。如果是像月亮這樣,完全沒大氣,索性從頭到尾都用火箭反推,那倒也簡單。
火星就太麻煩了,儘管火星大氣稀薄,你也依然不能當它不存在。但是你要說它頂用吧,它是真的不頂用。反正是降落傘和反推火箭全都要用。這兩者之間的銜接問題就很麻煩,容易出么蛾子。
金星9號和10號的軌道器還聯合對金星表面進行了雷達掃描。只有靠雷達才能穿透層層迷霧,看透金星表面的各種地形。但是這只是實驗性質,掃描範圍並不大,但是解析度還不錯,跟地球雷達衛星的掃描精確度差不多。這兩個探測器對金星上一個寬200公里,長1200公里的區域進行了一維掃描。金星10號還對5個小區域進行了2維掃描,可以形成長條狀的雷達影像,金星的地形起伏可以看得清清楚楚。這就為日後解開金星溫室效應為什麼失控這個迷提供了線索。
3個月後,因為無線電故障,這兩個探測器就和地球失去了聯絡。金星9號和10號的任務就此結束。

水手10號拍攝的金星
金星和地球的早期階段,應該是很類似的。在40億年前的太古宙,地球大氣層之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現在的10~2500倍,甲烷的含量是現在的100~1000倍。氮氣比現在略少一點,氧氣幾乎是沒有的。那個時代的地球大氣成分和今天的金星很相似。
即便是到現在,真要把地球和金星上的二氧化碳總量做個對比,也依然是差不多的。只是金星很多二氧化碳在大氣之中,地球上的碳元素更多的是以碳酸鹽的形式變成了固體,不在大氣之中。
我們再推測一步,為啥地球很金星的二氧化碳數量差不多呢?因為地球本來就跟金星差不多大。這些二氧化碳是當初行星形成的時候,從太陽系原始材料庫裡面分配來的,周圍大環境幾乎是一致的。
那麼,為啥地球上就有藍天白雲,金星上到處都是硫酸雲呢?這個差異是怎麼造成的呢?我們下回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