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加碼,普通人囤什麼能省錢?

短短幾天時間裡,美國的關稅政策不斷地撥動著市場的神經。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的生活也隨之被影響。
最直接的,就是擔心消費品漲價。在中國、美國,以及被關稅政策波及到的其他國家,人們開始盤算起需要囤點什麼。也正是此時,我們才意識到,世界各地之間如何緊密相連,生活中不少習以為常的商品,其實都來自大洋彼岸。
養寵人開始囤貓糧,一搜才發現,原來愛肯拿、渴望等品牌很多都在美國生產;美妝人則買雅詩蘭黛等美國品牌的護膚品,有人“直接囤了一年的量”;一個9人的好友群,其中5個人都緊急下單了蘋果手機或者電腦;藥品雖然暫時不在加徵關稅名單,但依舊讓人人心惶惶,不少慢性病人開始囤原研藥,就連掉髮的朋友,也開始抓緊購入治療脫髮的非那雄胺片,才發現已經漲價了。
在美國,有人提前下單進口汽車,而更多普通人囤的是紙巾、雞蛋、沐浴露。
焦慮的來源,來自於政策的起伏波動,充滿不確定性。我們聯絡了一位傢俱廠商,最開始,面對34%的加徵關稅,他在計算之後認為“影響不大”,並不擔憂。但短短一天之後,關稅就變成了104%,他突然發現“問題大了”,說著不囤太多貨的自己,又以接近40%的溢價火速買入22萬元的木料——不知道後續如何,只能能省一點是一點。
4月9日晚上,美國總統特朗普又突然變卦,宣佈對部分國家暫緩增收關稅,而對中國的加徵關稅數字,增加到了125%。
普通人的生活,就這樣不斷地被一個個新決定打亂,我們對此無能為力,更無可奈何。以下是7位不同領域、生活在不同國家、城市的朋友,在面對關稅上漲時的準備,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文 | 饒桐語 宋春光
編輯 | Yang
運營 | 小二郎
“口袋裡就這麼點錢,你讓我囤更多,我也沒辦法。”
紅果果,媒體人,囤蘋果手機,座標中國
我唯一囤的東西,是一臺iPhone 16。給我送貨的快遞員說,這幾天蘋果的訂單漲得非常猛,就連說話間,他的手機還不斷冒出新的接單提醒,一看,全是買蘋果的。
不止我,就這兩天,我身邊所有有換蘋果手機、電腦意願的朋友們,都連夜趕在關稅落地前下單了。一個9人的好友群,加起來一共買了3臺電腦,2臺手機。其中一個朋友,特意去線下買電腦,她告訴我,“跑了兩家店,都斷貨了”,好不容易才買到。我們都開玩笑說,“這是牛馬抓緊給自己配最好的鞍韉”。
▲ 關稅落地前,很多人集中購買蘋果公司產品。圖 / 視覺中國
畢竟,對於一個普通的年輕人來說,最容易接觸到、相對最需要的美國品牌,或許只有蘋果了。著急下單,確實是因為關稅的刺激。我是典型的“等等黨”。去年11月,我就已經很想換手機了,老手機用了四五年,變得很卡頓。但是我一直沒買,剛開始想等等今年的新款,後來又盤算著等一個更好的價格。社交平臺上,有很多博主總結往年蘋果的價格趨勢,說每年4月是最不划算的,還是要等618,降價力度最大,還能疊加國家補貼。
其實最開始傳出加關稅訊息的時候,我也不著急,因為在我的認知裡,就算是加關稅,也會有一段時間緩衝期,不會立刻漲價。而且根據我對果鏈的瞭解,前幾年,廠商們一直在往東南亞轉移,我心想,就算是對中國加關稅,核心零部件和組裝都在東南亞的話,價格變化也不會太大。
沒想到,美國這次是對各國家都加關稅。就連蘋果自己也開始囤貨了。我看到新聞說,為了穩定價格,蘋果在3天內透過5架包機,把印度產的iPhone和其他產品緊急運到了美國。這幾個訊息綜合起來,刺激我抓緊下單了。
除了蘋果手機之外,我什麼都沒有囤,在我眼裡,很多東西可替代性都很強。比如,我會用雅詩蘭黛的眼霜,貴了,那就不買了,換成其他品牌的就行了。還有貓糧,以前我會囤進口貓糧,現在不囤了,吃完再買。包括有朋友問,要不要囤點山姆的牛肉、牛奶,但仔細想想,其實那些東西也存不住,囤了也沒有用。沒有哪個東西是非它不可。
▲ 一些年輕人開始拒絕囤貨了。圖 / 視覺中國
這種消費情緒,不像當年618、雙11的時候了,大家都瘋狂囤貨。但現在,我感覺這種習慣有點消失了,我的口袋裡就這麼點兒錢,你讓我囤更多,我也沒辦法。
我買蘋果手機的心態,絕對不是要趁著漲價前佔個便宜,不過是精打細算過日子罷了。不然,我也不會一直拖延,等一個最便宜的價格。我甚至希望蘋果發個超級貴的新機,推動iPhone16 降價。都說數碼產品要買新不買舊,但我現在只想買一個最有價效比的機型,而不是最好、最新的機型。
“在經濟狀況允許的情況下,我還是會買這款原研藥”
西西,囤了一年份的原研藥,座標中國
如果不是看到關稅調整的訊息,我是不會囤藥的,畢竟增長34%還是84%都是相當大的多餘開支。
幾天前,我從網路藥房下單了3盒塞來昔布,這是一款輝瑞旗下的止痛藥,我用這種藥抵抗痛經。仔細想來,我囤藥的行為還是被恐慌情緒主導了,因為我只考慮到了輝瑞是美國的藥廠,忘記查看藥盒上的原產地是波多黎各。
可我當時下單的時候沒想這麼仔細,痛經對我的學習和工作影響挺大的。腹部的疼痛猛烈,身體也不受控制地蜷縮,什麼事都無法做,直到大腦被迫“關機”。之前,我甚至有四五次直接痛暈過去的經歷。
這種疼痛每個月會定時找上我,為了不影響正常生活,我開始依賴止痛藥。一開始,我也吃過布洛芬,這款藥在國內知名度更大,但長期服用對腸胃有副作用。我認識的醫生朋友就給我推薦了塞來昔布,說在沒有心血管疾病的情況下副作用相對小些,所以在經濟狀況允許的情況下,我還是會買這款原研藥。
▲ 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一些年輕人會選擇原研藥。圖 / 視覺中國
我下單的這三盒藥是原價購買的,一盒18粒,54粒一共240元左右。疼痛嚴重時,我會按照最大劑量600mg/d服用,這54粒藥大約夠我用一年時間,算是有備無患。
藥物的原產地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現在也能看到許多需要從美國藥廠買藥的病友在社交平臺相互詢問“某某藥會不會受關稅影響、某某藥在哪裡還能買到。”比如瑞百安依洛由單抗降脂針,一針原價在280元左右,如果藥品沒有關稅豁免的話,價格可能翻一倍。一位來自上海的網友幾天前跑了兩家醫院,開出了4針,打算下週再去開4針。
除了我們國家的病友買藥成本可能增加,美國居民也可能面臨更高的醫療成本。在全球醫藥行業供應鏈中,最重要的環節在中國、印度和歐洲。而美國醫藥對進口依賴度高,2023年,美國進口藥品的價值超過1760億美元,其中60億美元(包括抗生素)來自中國。
但關稅上漲對不同產地的藥品到底有什麼具體影響,尚且未知。據我觀察,現在也有很多人選擇先不囤藥,靜觀其變。畢竟一旦發現有買不到的東西,還可以尋找替換。
“北美材料漲價,備了幾十萬的料”
李哥,傢俱廠商,囤美國櫻桃木,座標中國
我是在4月6號刷抖音時,才知道要加關稅的。看到新聞之後,我立刻聯絡了我的木材經銷商,他當時告訴我,目前有存貨,價格不受影響。但是等我們第二天再問的時候,經銷商就說,剩的貨不多了,價格也漲了,目前普遍漲了10%到15%,很多工廠都在瘋搶。聽他這麼說,我也直接開車去拉貨。
一到那兒,我就傻眼了,原來如山的貨就剩一點兒了。經銷商還跟我販賣焦慮,說現在的北美材料,倉庫價、離岸價、到岸價,一天一個價。有的大傢俱廠,一次性就拉了幾百包木材走,一包要3萬塊錢。我的傢俱廠比較小,不想囤太多,沒地兒放,也怕短期沒出貨帶來資金積壓風險,最開始只搶了6包,按照每包裡有兩方木材計算,一包大概能夠我打4個衣櫃。
客戶也恐慌。我的客戶大多都是30歲到40歲,裝修想做美式復古風,就需要用到美國產的櫻桃木,它製作方便,材質較軟,容易去改造、做造型。同時,它價格適中,比國產的紅木便宜,在我們工廠裡,北美木材的用料能佔到50%以上。
他們看到關稅的訊息,就來找我,說先交錢,讓我們抓緊把料先買回來。我拒絕了,還讓他們不要著急,雖然成本增加了,但是我們決定先不漲價。
如果只加34%的關稅,我不會特別焦慮。因為一個衣櫃的價格,肯定不光有原材料成本,還包括人力、場地、水電、塗裝、油漆成本等等,當然還有利潤,原材料可能只佔其中的30%。就算漲價10%,攤算到每個傢俱,可能就多個幾十塊錢,對於傢俱這個品類來說,影響沒有想象中那麼大。
▲ 李哥囤的木料。圖 / 講述者提供
相比業內,我們工廠的利潤不高,但工藝很好。不漲價,說不定會讓生意會更火,用犧牲掉的利潤換來更多客戶是值得的。就算之後關稅再提高,不得不漲一點價,我們總體售價也不貴,還是有價格競爭力。還有些傢俱廠,本身就賣得貴,那他們無非壓縮一點利潤,其實也沒關係。
相比起焦慮,我更多的是氣憤。因為這幾天漲價,並不是因為關稅——貨都還在海上呢,關稅之後具體會是多少價格,他們還要等貨品到岸之後再去進一步核算,現在漲價純粹是因為供貨商想多掙錢。我在天津,做了十幾年木材生意了,在我們這裡,木材經銷商之間互相都認識,甚至是親戚,他們抱團取暖,把價格控制著。
這幾年,人們裝修的環保意識增強了,人造板含有甲醛和苯,容易引起健康問題,所以原木的需求變得越來越多,也帶火了北美的櫻桃木。以前,我們的傢俱都是榆木傢俱,美國木頭是最近兩年才開始火。它的邏輯是這樣的,正是因為這些木材產量大,市場上多,廠商們才開始營銷、做一些案例,然後我們的使用者才會知道,得以把它消耗掉。
雖然目前櫻桃木沒有很好的替代,但就像美國進口食品一樣,買得起的人,有一定消費能力,也不差這點兒錢。地球離了誰都能轉。
“能大量囤貨的,終究是手裡有錢的人”
Ray,囤咖啡豆和日用品,座標美國
上週六,關稅上調訊息出來後的第四天,我去了家附近的Costco。那天,我繞了兩三圈還沒找到停車位時才反應過來,超市買東西的人比以往更多了。
在超市裡,能看到許多人推著的購物車裡,塞滿了廁紙、廚房用紙這類紙品,還有大包裝的家用襪子、洗衣液等日化用品。我推著車穿梭在他們中間,確定真的有人開始囤貨了。
受到啟發,我首先想到要買的是咖啡豆,畢竟每天都要消耗,不擔心用不完。不過,我沒想囤食材。儘管雞蛋、肉類最近一直在漲價,人口多的家庭,他們會趁著價格還能接受多買些,但我自己一個人住,沒法一下子買太多,怕過期,只能隨吃隨買。
雖然,新的關稅政策是從4月9日開始實施,可我這裡生活用品的價格已經漲了好幾個月。我買的咖啡豆是普通的2磅工業豆,價格從12、13美金,漲到了16美金。一款我比較喜歡吃的歐式酸麵包,從6塊9美金漲到將近9美金了。大超市之外,我平時常逛的亞洲超市,最近再去,我看到不斷有新的價籤貼紙貼上去。總之,一切都越來越貴了。
▲ Ray上週囤的咖啡豆。圖 / 講述者提供
雞蛋的價格也在穩定上漲。比如Costco一盒24個的雞蛋原來賣7塊多美金,現在漲到了8塊多,相當於一枚雞蛋2塊5人民幣。前天我去了一趟山姆買水果,路過賣雞蛋的櫃檯看到價格又貴了,一箱90枚的雞蛋賣46美金,相當於一枚雞蛋3塊7人民幣。正當我驚訝時,一位old lady路過雞蛋區,她看了眼價格連連搖頭,感慨了一句:“I should have a chicken in my backyard.(我得在後院養只雞了)”這很幽默。
除了咖啡豆,我還買了一大瓶身體乳。品牌是美國本地的,但裡面的乳液,瓶身材料,甚至外面的塑膠模,大部分原料都來自進口,關稅政策一旦開始實施,許多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東西都會漲價。
我現在生活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這裡人口密集,許多都是工薪階層家庭,所以大家對價格會更敏感。關於囤貨,美國不同州的情況也不同,有的地方囤得熱火朝天,也有人說身邊的超市沒有搶購的情況。
但能大量囤貨的,終究是現在手裡有錢的人。我從去年夏天開始成為自由職業者,靠操盤股票掙錢,每天睜眼就是看盤,大虧大賺,所以我也在節省自己的日常開銷。
關稅政策的改變極大影響著股票市場。上週三政策公佈後,股票市場週四、週五連跌了兩天,這對我這種散戶而言,卻有機會存在。今年年初,我把去年的利潤虧了,本金虧了一半,最近的操作是逃頂,然後逢高做空,確實回了一點血。
只是,現在市場上充斥著各種假訊息,一點風吹草動就會讓股市大漲大跌。現在每天看盤,驚心動魄的工作日程我也不知道還能持續多久。也有國內的朋友問我,現在是不是到了抄底的時候,我的回答是可以先買點指數基金觀察,現在抄底可能並不明智,畢竟只要有變化,就有升落空間。
如果持續漲價,只能控制生活成本”
Yori,資料分析師,提前買車,座標中國
按照原計劃,我和丈夫是打算明年換車的。那時,我現在的車貸剛好還完,丈夫的車已經開了10年,可以給他換一輛空間更大的minivan(箱式旅行車)。這樣一來,我們每個月還是隻為一個大件還貸,不會給日常生活開支帶來壓力。
進口汽車關稅提高的政策加速了我們換車的步伐,一旦生效,我們作為備選的日產車、韓產車的價格肯定會漲。而且漲價可能會帶來恐慌,大家都去搶購,庫存就更緊張了。這種情況下,你就更難和dealer(經銷商)講價。
綜合各種情況,我們決定提前換車。我在社交平臺上發了帖子,問生活在北美的網友們有多少人在關稅政策落地前換了車,以及他們的成交價格是多少。
在評論區,果然看到了有和我相同考量的人。一位生活在灣區的姐妹回覆說,她就是趕在加稅前的最後一天衝到車行買了福特Explorer。我原以為25%的關稅只是針對外國車,對福特這種本土車沒有影響,結果她告訴我零件30%進口,價格該漲還是會漲的。
我還在那篇帖子裡做了個小投票,一共三個選項:原計劃明年再換、立刻換Toyota、立刻換Honda。從結果來看,有200多人投了立刻換,100人投了明年再換,也就是說關稅對大家的購車計劃是有一定影響的。所以第二天,我們就立刻去試車了。
Toyota和Honda是兩個我們之前看好的品牌,本來想都試駕一下,結果Toyota的銷售說Sienna這款車長期沒有現貨,不能試駕,也幾乎不會提供任何折扣,賣到5萬4到5萬5美金之間。還好,我們成功約到了Honda的試駕,還幸運地遇到一輛四月底即將入庫的Odyssey,砍完價是4萬4美金,當場下單。
其實,我們買車的反應並不算快,對進口車關稅增加25%的政策在3月底就公佈了,4月3號正式實施,可我們平時工作都比較忙,當時沒有及時關注。直到一週前,我的股票瘋狂跳水,我才意識到這件事的影響力。
▲ Yori和丈夫購車時拍下的Toyota參考資訊。圖 / 講述者提供
美國不是一個生產國,它是一個進口國,在全球範圍內的漲關稅,未來一段時間裡東西肯定全面漲價。有人說等在美國國內建廠了,成本就下來了。可工廠並不是一年半載就能建成並運作的,我家周邊建一個小店都要好幾個月。
我們生活在亞利桑那州,是美國著名的“養老州”,工作節奏沒有隔壁加州卷。我和丈夫沒有很恐慌地去囤東西,感覺就算囤也囤不了多少。現在只能說等待著價格漲上去,再做相應的舉措。
我和丈夫喜歡外食,十年間我們見證了一碗牛肉粉從10美金漲到17美金,一旦生活成本繼續上漲,我們可以去一些價效比更高的餐館;以前偶爾能點杯奶茶喝,那到時候我也可以喝水,還更健康了。
作為一個普通人,你也只能去工作,努力賺錢,在自己的可控範圍內儘量來控制生活成本,其實能做的事情非常的有限,很被動的。提前換車,也可以說是為了節省我接下來幾年生活成本的決定。至於別的事情,那不是我們普通人能控制的範圍,我算是已經躺平了,大不了就再降級。
“我們買國外的,國外也買我們的,兩邊都在受影響。”
菲比,醫學生,囤生物試劑,座標中國
我最先看到關稅新聞時,什麼都沒想,感覺這件事不會影響到我的生活。沒想到,後來我的朋友圈跟炸鍋了一樣——所有賣生物試劑的銷售們都在狂發訊息,做實驗這幾年,從來沒有那麼大規模的場面。
那之後,我突然意識到,這其實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為做生物實驗,確實很依賴進口試劑,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們的確是最容易受到衝擊的一群人。
朋友圈裡的銷售們,大概分為三類。第一類,主要賣美國試劑,他們會強調自家品牌要漲價,建議大家儘快下單,有個銷售還調侃,“大家備貨的積極性比我背任務的都高”;一類賣英國、日本等國家的產品,他們就比較淡定,說不漲價,讓大家不要恐慌;還有一類是出口到美國的——需要強調的是,不止是我們在買國外的產品,國外也會買我們的試劑,只是大家需求、長處不同而已,像有一家銷售還發朋友圈說,他們最近對美國訂單的要求是,所有加的關稅都疊加在訂單裡,讓對方支付,“只要產品好,還是照樣訂”。
對於當下的我來說,進口試劑就是剛需。我馬上要博士畢業了,為了論文能夠有個好結果,我還在新增實驗,畢竟做科研,都是越做越多、越做越深的過程,實驗是永遠都做不完的。
看到朋友圈後,我去問了我的銷售,得到的答覆是10號左右開始有調整,跟導師商量之後我就下單了。那個瞬間,我真的有被割韭菜的感覺,明明只花2000元就能買到,過幾天我就要多花很多錢,真的很沒必要。
不過我沒有囤很多,只買了幾千塊錢的試劑,像一些大實驗室,囤五萬、十萬的貨都是有的。因為生物試劑比較特殊,要考慮活性問題,一般我都是提前幾天買就行了,這次漲價風波,也不過是加速了我購買的速度。
▲ 對一些醫學生來說,進口試劑是剛需。圖 / 視覺中國
實驗室裡,試劑、耗材都是必需品,你砸了多少錢,往往對標實驗能做到什麼樣的深度,最終對標到什麼樣級別的期刊。在時間、精力有限的情況下,我更希望能快點拿到穩定可靠且可信的實驗結果。進口和國產區別就在這裡——在我做的這個實驗裡,的確是一款產自美國的試劑使用範圍更廣,且有更多實驗室在使用。
這涉及到實驗結果可信度、認可度的問題。像我們寫論文時,都會標註上實驗使用的試劑品牌、貨號、批次,別人看文獻的時候,也會同步考慮,你的試劑是不是小公司、小作坊生產的?是真正實驗出來的,還是編造出來的?包括產品的購買介面,也會寫上,這個產品被哪些文章使用過。
小白們最開始做科研的時候,常會問師兄師姐或者周邊同學買什麼品牌試劑,大家就會首先推薦國外進口的幾個品牌。因為做生物實驗有很多微小的變數,失敗有很多因素,你是沒有辦法直接指向試劑有問題的,要去跟廠商battle,就必須去掉其他可能的因素,這是一個很費力、花錢,還會影響實驗進度的事情。
有一回,我就遇到了很明顯的試劑問題,沒辦法,只好去找隔壁組借進口試劑用。後來我去找廠商,他們直接給我退款了,但是一輪下來,就又耽擱了一週多時間。這個是很難受的,因為本來做實驗的正反饋就不多,主要都是在失敗和摸索,所以,我們能做的,只能是儘可能減少不確定性,少走彎路。
不過,我覺得這都是一種權衡。如果以後進口試劑貴到買不起了,肯定不止我,還會有千千萬萬個“科研民工”,會轉去使用國產、或者其他國家的品牌。說不定,需求量大了,就能推動工藝精進、品控變好,或者有更多人按照這種試劑做出來的文章被髮表出來,那後來人就會少很多顧慮。
“再漲下去,膠片真的會變成時代的眼淚。”
安安,兼職攝影師,囤柯達膠捲座標中國
最開始聽到膠捲漲價的時候,我的態度是不以為然——膠片又不是沒有漲過。我是2015年開始入坑的,這十年,眼睜睜地看它從十幾元一卷,漲到60多元一卷,這次風波,直接漲到80多元了。
我本來不想囤,結果發現我最常買的一家店鋪,所有膠捲都斷貨了。這讓我有點緊張,搜完才發現,膠捲基本都漲價了,具體漲幅全看老闆良心。
市面上,生產膠捲的廠商本來就不多,最有名的就是美國的柯達和日本的富士,以前膠片漲價,都是基於工廠停產,比如富士膠捲停產,價格就瘋漲了一次。但那種情況下,我最喜歡的柯達電影卷是不會跟著漲的,因為使用它的人相對少,沖洗更貴,沒有很多人哄抬價格,這回居然也漲了。最開始,它一卷才30多元,中間漲到40多元,現在最高能賣到60多元,都快漲了一倍。
很多膠片愛好者都說不要囤貨,不要給商家賺這種錢,結果都在默默買。沒辦法,我也抓緊買了15卷,花了將近1000多元,加上之前的存貨,大概夠我用兩個月。我看到還有些膠片攝影師,直接囤了幾十卷。
▲ 安安花了將近1000多元,買到了15卷膠片。圖 / 講述者提供
囤更多貨就沒有必要了,因為一直放著不拍的話,存放不當、或者過期,都會影響拍攝效果,但禁不住還是有很多膠片販子趁機抬價。這讓我覺得有點無語,有一句話叫做“攝影窮三代,膠片毀一生”,因為玩膠片的窮不了三代,一代已經把家產玩光了。我就覺得,價格都這麼高了,拍膠捲的人已經夠苦了,為什麼還要漲呢?
我喜歡柯達,是因為我喜歡它的電影卷,拍出來畫質更細膩,可玩性也高。也正因如此,我不敢換別的品牌。漲價的時候,我也想過使用平替,去淘寶上搜到過一些不知名品牌的膠捲,但是我去網上查樣片,發現沒有什麼相關資訊,這讓我不想花錢試錯——我不能接受自己的拍攝有失誤,怕最後沖洗出來效果不好。
我也接攝影單,膠片貴了之後,我大機率不會漲價,但會調整膠捲的數量、控制成本。比如以前拍一次要用兩卷、三卷,以後可能會精簡到一卷。
這讓我想起最開始入坑的時候,膠片機和膠捲的價格沒有被炒起來,一買買幾十卷,拍一次就是好幾卷,隨意按快門,拍得很自由、很肆無忌憚。
▲ 隨意按快門的時光或將一去不復返。圖 / 視覺中國
感覺在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能再這樣了,我會覺得在浪費。現在給朋友拍照,同一個動作我最多按兩次快門。拍攝場景也要剋制,有很多人喜歡膠片掃街,拍街景,我也捨不得了,除非是遇到很好的景色,或者記錄我的生活。
我現在還在觀望,看價格會不會回來,或者不再斷貨。但如果柯達膠捲漲到一個離譜的價格,我可能真的不會買了,或者是買很少,那時,也許膠片真的會變成時代的眼淚。
微信又雙叒叕改版了,如果不標星,容易錯過我們的推送,也無法看到封面圖片。還請點選星標🌟“每日人物”,及時接收每篇新鮮出爐的推文,我們期待與你的每一次見面。
每人互動
你最近囤貨了嗎?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
侵權必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