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外語學院

1)
作為外語中人,寫下這個題目,內心一片悲涼。
式微一詞,是目前談論文科專業的高頻詞。文科式微,外語專業首當其衝。
2023年始,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財政危機為由裁撤全部外語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培養定位不符”為由撤銷英語專業。兩年後的今天,裁撤風越刮越勁,幾近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地步。
高校外語教師人心惶惶,生怕一覺醒來,飯碗碎成一地。
曾經顯赫一時的外語專業,正以每年10%的速度從高校名錄中蒸發——它們像被時代推倒的多米諾骨牌,連帶著一代人的青春記憶轟然倒塌。
如今開啟一些學校的網頁,院系設定中,已沒有了外語學院。湖南工業大學整合“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和“外國語學院”,組建新的“語言文化與傳媒學院”。景德鎮陶瓷大學的外國語學院,已經更名為“文化傳播學院”。
幾年前,教育部就釋出過資料,自2018年至2022年間,共有109所高校撤銷了28個外語相關專業,其中日語、英語、朝鮮語專業尤為突出,成為撤銷數量最多的專業。
今年各省相繼釋出調減外語類專業招生數量的通知,曾經一度膨脹的外語學院,將面臨僧多粥少的尷尬辦學現狀。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只有師範類院校和綜合性大學才辦的外語專業,九十年代中後期,隨著大學擴招和外語專業就業火爆的到來,外語學院遍地開花,幾近“無校不外語”的地步。隨著招生規模的一再擴大,外語專業迎來了“黃金時代”,外語學院幾乎成了各校規模數量最大的學院。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開始,到今天2025年,正好三十年!河東河西,風水輪流轉。
內,外語專業常年位列“就業黃牌榜”,畢業去向落實率、薪資雙低。國外也大抵如此,美國外語專業學士學位數量10年下降25%,西弗吉尼亞州更是暴跌30%
學外語=高薪”的童話已經破碎,外語人被戲稱為人形翻譯機。在AI迅猛發展的時代,特別是大語言模型等智慧翻譯工具的廣泛運用,眾多傳統外語翻譯工作已被機器所替代,外語專業畢業生已失去了就業競爭力。
現如今,年輕人喊出了這樣的口號寧可卷計算機,也不願當“人形翻譯機”。
這些現象背後,折射的是外語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實際需求之間日益凸顯的結構性矛盾。
                   (2)
當下的外語人普遍在經歷身份焦慮。我是誰?我能做什麼?我會不會失業?
是啊,ChatGPT能寫莎士比亞風格的情詩,DeepSeek的翻譯精準度超90%。某外語學院教授自嘲:“我們教了20年定語從句,還沒AI學3個月講得生動。”更扎心的是,企業HR直言:“招個會Python的英語生,不如招個會英語的程式設計師。”
學外語還有何用?
工科院校裁撤外語專業以最佳化資源配置,師範院校則忙著把“外語學院”升級為“國際教育學院”。在這場教育資源重組中,純語言專業淪為最先犧牲
文科式微的根源,當然是因為實用主義的盛行。相比於理工科,文科GDP的貢獻率甚微。
美國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桑德爾的著作《精英的傲慢:好的社會該如何定義成功?創造了一個新詞meritocracy,譯為中文——優績至上其主要內容:社會與經濟的獎賞應當依據才能、努力和成就這些“優績”來決定。在機會平等競爭,成績優異者獲勝。該詞一齣,立刻拓展到社會各領域。令桑德爾萬萬沒想到的是,這種看似公平的成功觀造成精英的傲慢和底層民眾的怨恨,使成功者深信其成功是自身努力的結果,忘記幫助他們的時機和運氣,輕視比自己不幸和缺乏資格的人。這一現狀阻礙了社會流動,助長階級對立,侵蝕民主政治,最終導致民粹主義的興起。原以為可以用來激勵無數人奮鬥的理想,恰恰造成現在美國社會的撕裂。
重理工,輕人文。應該就是優績至上主義在作祟。
                   (3)
外因固然重要,內因更可怕。
長期以來,外語專業的人才培養過於強調語言的工具性,忽視人文性與科學性,導致畢業生在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及跨學科知識方面存在明顯短板,難以滿足社會對高階外語人才的需求。庸才多,尖才少。專業自毀武功!
“現在翻譯《百年孤獨》的年輕人,分不清‘魔幻現實主義’和‘玄幻小說’。”某字幕組負責人痛心疾首地說。
當語言教育淪為工具訓練,文史哲等文化核心正在流失。外語專業存在的合法性也逐漸淪喪。
AI真能取代外語人才嗎?或者說AI能取代人嗎?
外交學院教授指出:“AI能翻譯文字,但翻譯不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政治智慧。”某次國際談判中,機器將“戰略定力”直譯為“strategic patience”,險些引發誤讀危機。
外語界一直在吶喊,在自我救贖!
其實,外語與眾多文科專業一樣,遭遇著集體困境5年被撤銷的本科專業中,文科佔63%。外語學院的消失不過是冰山一角,背後是整個文科教育體系的式微。當社會高喊“科技興國”時,少有人聽見人文精神崩塌的裂響。
4
在這種大語境中,外語專業該如何突圍?且看一些自救逃生的例子:    浙江工業大學把《英美文學》課改成“全媒體英語採編”,讓學生用Vlog解讀《哈姆雷特》;    江蘇理工學院開設《新能源產業報告寫作》,畢業生被光伏巨頭瘋搶;    某雙非院校開設“電競解說英語專業”,直播平臺提前兩年預訂生源    哈爾濱某高校開設“人機協作翻譯”課程,教學生用AI處理80%基礎文字,自己專注文化潤色;
上海外國語大學建立“元宇宙語言實驗室”,讓學生在虛擬聯合國會議中磨鍊口譯    浙江工業大學的“我在視窗講故事”實踐平臺,帶學生用多語種講述共同富裕案例,短影片播放量破億;
黑龍江大學重啟俄語專業,專注中俄能源合作翻譯,成為“一帶一路”人才庫。
                  (5  文科式微的洪水已經氾濫,拯救外語教育的“諾亞方舟”在哪裡?
三條路徑鍛造“諾亞方舟”:1. 從“專業”到“能力”的降維生存教育部力推“外語+微專業”模式,讓學生在主修專業中嵌入語言技能包。某985高校試點“醫學英語微專業”,首批畢業生被三甲醫院國際部搶空。2. 全球勝任力的終極較量國際組織實習、跨境電商運營、氣候談判翻譯……高階語言服務人才缺口達百萬級。某高校開設“碳中和英語”方向,學生還沒畢業就被碳交易所鎖定。3. 人文教育的文藝復興劍橋大學悄然重啟古英語專業,中國多所高校籌建“古典語言研究院”。當AI接管工具性翻譯,頂尖學府開始爭奪“文化解碼者”的制高點。    鳳凰涅槃的機會到了:      外語學院的消失,是優績主義對理想主義的一次清算,也是人文教育觸底反彈的契機。
撤併風還在繼續吹,其實不必瑟瑟發抖,從全國範圍來看,外語學院確實辦的太多了,瘦瘦身,減減肥,更健康,未必是壞事。減掉一些,撤併一些,讓不正常回歸正常,這本來是事物發展的規律所在。
但也不必悲觀,請相信,專業絕地反擊、轉危為機的時刻已經來到,作為人類存在的家園,語言,永遠不會死去,它只是換上了時代的戰袍。
2025/4/2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