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黑膠唱片店

我應該算是都市愛樂人了。
即使在新冠肆虐申城的2022年12月下旬,我還在上交音樂廳聽新年音樂會。許多年來,我保持著天天聽音樂的習慣,且不拘於哪種載體形式。
空間虛實相生,時間才能風生水起。及時給五蘊能量補給,吐故納新方能自由飛揚。
藥,即“藥”,樂無疑也是一味治癒身心的良藥,茶有甘、苦之分,樂有風、雅之別,到某種階段,都該是具有一定儀式感和敬畏心的享受吧。多年前,有友人攛掇我去寫歌詞,我也曾淺嘗輒止。
的確,音樂品位對於一個寫作者來說十分重要。茨威格是我心中最偉大的德語作家,雖然他並沒有在小說中顯示他的樂品,但我從他瞬間入心的文字、氣息和軟硬輕重合宜的節奏感中判斷出他定然是個愛樂人。
村上春樹是不折不扣的發燒友,他收藏有數千張黑膠唱片,他小說男主人公的身份常常是有著無數專業級唱片的酒吧老闆,作品中頻頻出現曲名和音樂家名,他的音樂鑑賞力連小澤征爾都感到震驚。
而創作了《了不起的蓋茨比》的菲茨傑拉德也是音樂迷,他的小說被譽為結構意義上的音樂作品。
上世紀90年代初,父母請電臺調音師來家裡調配了一套以先鋒、馬萊士、BOSE為組合的音響矩陣,十分經得起歲月,如此展開了我的愛樂之旅。
我談不上是十分發燒友,卻也有長長的淘碟歷史,亦曾有些牴觸數字音樂。在我看來,那只是多數細節被壓縮掉的框架而已。當習慣了免費下載的快捷後,平心而論,數字音樂的音質也比初始的“有損階段”改善許多。

QQ音樂和網易音樂是我使用最多的音樂類APP。我的聽歌喜好,我的調性,QQ音樂比我自己都瞭解我。聽歌報告裡,它以大資料分析了我的喜好。
月度藝人TOP.1——李閏珉(韓國作曲鋼琴家),月度歌曲TOP.1——Waik With Me(Piano & String Orchestra)本月播放16次,TOP.2是日本鋼琴家西村由紀江的一首小眾曲目。
而我2024年度聽歌報告更是暴露了我的音樂偏好:收聽頻率最高的前五位音樂人依次是:李閏珉、THE ONE、溝口肇、坂本龍一、張惠妹。最偏愛的音樂單曲是張惠妹的《排山倒海》。年度最愛專輯是日本大提琴家溝口肇的作品。
瞧,Ai真是個恐怖分子。
日本音樂家溝口肇遠不如久石讓有名,但他的沒有劇烈起伏卻暗潮澎湃的優美曲風,澄澈剋制而讓人沉溺,有一種渾然天成的整體優雅,更讓我欣賞,他的作品營造出的都會氣氛大大昇華了許多日劇。
那個夏夜,面對東京灣的花火,身後均衡器音波躍動,溝口肇深情綿邈卻又無能為力的音樂與我長久地進行能量交換,調性成為我們最終相認的底片。
最後QQ音樂說,在流媒體時代,致敬仍然品味專輯魅力的我們。


上海是中國最早引進唱片的城市,1908年,法國百代公司在上海成立“東方百代唱片公司”,標誌著中國唱片業的正式誕生。在當時的中國和東南亞地區,百代是裝置最新、產量最高、影響最大的唱片公司,上海也成為中國名副其實的唱片中心。
1927年,中國現代流行音樂教父黎錦暉創作了中國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由百代公司灌製成唱片,上海由此形成一股流行歌曲的熱潮。到20世紀30年代初,上海形成了以百代、勝利、大中華三大唱片企業為核心的局面,承擔了當時所有中國本土唱片的製作與出品。
周璇、李香蘭、白虹、姚莉、白光等歌壇巨星都在此灌製了大量流行金曲唱片,今日仍在全球各地的華人世界中被傳唱。
坐落在徐家彙公園裡的小紅樓有著耀眼迷人的過往。1921年,百代小紅樓落成,建起上海乃至全中國第一座錄音棚,後被法國的百代唱片公司(EMI)收購。
小紅樓當年是百代公司辦公樓,底樓設錄音棚,樓上為辦公室和歌手休息室。任光、聶耳、冼星海、黎錦光、陳歌辛等著名作曲家都在百代工作過。他們創作和灌錄的作品也留在了百代。
大量抗日救亡歌曲的唱片都是在百代小紅樓裡誕生的。而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後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1980年代初,中國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在此成立。小紅樓見證了中國百年唱片業的發展,堪稱音樂聖地。


我也認識一些錄音師。錄音師不屬於大路化行當,不少人號稱錄音師,其實只是音響師。真正的錄音師精於技術,卻都不是純技術控,更著力於聲音對作品的某種更深刻人文意義的再造,力求更多呈現有生命變化的表達和能經得起千百次聽的聲音作品。
在複雜的片場和錄音棚,將聲學、音樂、電聲、建築等方面的專業知識與錄音實踐糅合一體。
同一個人,同樣的器材,可以錄出完全不同的效果,這與錄音師的品位和情感有關。在我看來,錄音就像釀造葡萄酒:什麼樣的土壤,怎樣的時空,經了誰的手,遇到了何種調和,出來的效果千變萬化,卻同樣適合安慰人生。
有人說,實體媒介的日落時刻即將到來,消費者已轉向更便捷的數字串流平臺。隨著新技術的不斷迭代,電視機、平板電腦、投影儀、電子閱讀器、CD播放器等實體裝置也逐漸式微。
可以說,中國唱片業起步不早,趕上了唱片工業蓬勃發展的末代狂歡,卻也很快與世界唱片業一起迎來了衰退。
美國錄音工業協會發布的1973年到2023年音樂消費格式統計圖表顯示,自從CD音樂1984年出現開始,到1999年達到最高峰。2004年出現音樂下載服務後,CD銷量迅速下滑。
有資料顯示,古典音樂和爵士樂迷在實體音樂媒介的衰落中損失最大。
盜版資源的衝擊和流媒體的高速發展,實體影音碟風光不再,尤其是高階藍光碟。在某魚平臺上,盜版藍光唱片賣得比正版還貴,大眾版權意識的薄弱,使得內地正版藍光市場基本凋敝。
2024年底,繼三星、索尼之後,LG正式決定退出藍光市場,停止生產藍光播放器系列產品,而藍光播放器的清晰度是傳統DVD的5倍。
一張影碟很少會看三遍,一張唱片卻能百聽不厭。當人們習慣了免費下載、線上體驗的快捷後,對於音樂質量、細節和形式的追求又有了新的轉變。
這幾年玩家又從數字玩到了模擬,黑膠唱片再度崛起。1998年,國內最後一條黑膠生產線關閉,當所有人認為黑膠唱片已然落幕之時,2015年,黑膠生產線再度迴歸。不過它們顯然不是為快餐化的音樂體驗而生的,而是屬於真正的愛樂人。
我的一位儒商好友,他的悶騷形式是收藏李麗華、周璇等老上海歌星的原版唱片和手搖留聲機。他覺得現代音響太高階精密,沒有膠木唱片在手搖留聲上滑動時動人的沙沙聲。他最大的私人樂趣就是在起風的夜晚帶著留聲機和唱片駛去杭州灣看海聽歌。
聽慣了各種載體形式,黑膠系統是不添油加醋,沒有煩瑣的編碼,能原汁原味還原當時錄音音樂的本身。在很多音樂發燒友看來,黑膠作為重要的音樂載體,代表了一種跨時代的音樂品質。
由於昂貴的成本和稀有的資源,黑膠從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時代與經典。從聽感上,黑膠唱片與如今高階數碼播放裝置裡的無損音質屬於兩種審美範疇,然而如今不少流行音樂人透過發行黑膠唱片,既是對傳統音樂載體和品質的懷念,也是希望借經典載體提升自己音樂的商品屬性與價值。
在日本,黑膠唱片也在年輕人之間迅速流行。他們普遍認為其音樂質感比串流音樂更溫暖妥帖,有現場演唱般的音質,且每次播放聲音會有微妙的變化。
他們喜歡親自拿起唱針並輕輕放下的儀式感,這種“模擬味”獨有的莊重華貴,是手機串流音樂無法比擬的。
日本黑膠唱片的行業最新資料顯示,闊別23年,黑膠唱片年生產量再次突破200萬張。一股“反現代”潮流正慢慢興起。美國黑膠唱片市場在聖誕節前一週的周銷量已連續三年超過200萬張。
黑膠復興,已不單單是個潮流,或許是潮流背後潛藏著的一種文化趨勢。


儘管數字音樂的增長勢不可擋,但實體音樂市場並未消失。全球實體唱片收入連續三年增長,CD銷量穩步增長,黑膠熱度持續升溫,顯示出明顯復興趨勢。
國際唱片協會IFPI去年釋出的《全球音樂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實體唱片銷售收入增幅13.4%,首次超過流媒體。
高盛對全球音樂產業未來發展更為樂觀。中國音樂市場有望成為全球音樂產業的關鍵推動力。
高盛預測,在未來十年內,實體唱片市場還會繼續增長下去。排山倒海的數字娛樂也讓相當一部分年輕人感到厭倦。數字媒介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卻犧牲了文化體驗的完整性。這種從輝煌到沒落,再到復興的藝術載體,成為連線過去與未來的獨特橋樑。
過去十多年,音樂流媒體迎來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時期。流媒體平臺按月訂購的商業模式,為行業提供了穩定收入來源。
市場研究諮詢機構Omdia近期釋出的預測報告顯示,全球音樂零售市場領域將迎來連續增長的第10個年度。Omdia也對中國音樂市場的發展前景十分樂觀,預測銷售額將在未來5年內實現翻番。虛擬演唱會、線上音樂節等模式也將進一步發展。
在網際網路的衝擊下,音樂內容的製作和傳播的時間視窗期在急速縮短,但也幫助催生了新的音樂生態。使用者心智和習慣被重塑,音樂產業更是在資本加持下逐漸向著強互動、強娛樂的形態進化。
流媒體版權收入逐年躍升為電子音像出版業、唱片公司最主要的收入之一。擁有了音樂市場的頭部版權,就等於擁有了市場議價的主動權。他們也成為在全世界採購音樂的買手,然後賣給需要它們的人。
對於很多95後、00後來說,他們愛樂之旅的開端就直接進入數字音樂時代。
QQ音樂、網易雲音樂等著名音樂平臺的使用者數量,都以千萬乃至上億的級別撼動著整個產業。
在巨大的潛力與紅利之下,萎靡了十多年的全球音樂產業,正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和程度復甦。音樂不僅是用來欣賞的,更是扮演起了社交娛樂的角色,成為移動社交產品。使用者、音樂人和音樂平臺在內的各類網際網路平臺,都在進行著自身的進化與破圈。
音樂宣發的1.0時代是早期的唱片時代,只有唱片公司才有條件錄製、生產和發行唱片。
隨著聽眾話語權的不斷提升,音樂推廣渠道的自媒體化,越來越多曾經被埋沒的歌手發出了聲音,這就到了音樂宣發2.0時代。
而當下正是音樂產業正向發展的3.0時代:將音樂人與聽眾有效連線。
而對網際網路行業來說,一切生意的本質都是:連線。這也勢必要求使用者、創作者和平臺之間形成更高的黏性。
浮生若夢,浮塵如空,為歡幾何,百轉千折,音樂裡藏著一個天堂,或許還藏著一個元宇宙,吸引著那些真正看重優雅、浪漫和深刻藝術性的人。音樂不死,輪換的只是載體形式,不變的是內容為王。沉渣過後,將會迎來內容產業真正的春天。
/// END ///
No.6229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何菲
作者簡介:專欄作家,中國作協會員,上海市作協會員,國家二級音樂編輯,SMG知聯會會員,長寧知聯會會員。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影片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