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手機元年」走進OPPO:本分是基座,AI是廣闊天空|榕匯

從東莞一座老廠房起家,OPPO至今已耕耘20載,打造無數令人驚豔的產品,也幾經變革、跨越時代,業務至今遍及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

“以本分為核心的企業文化和打造偉大產品的初心,是OPPO穿越週期的兩大核心競爭力。”
今年初,OPPO提出2024年是AI手機元年,相信透過AI可以把手機的體驗重新做一遍,並希望在今年讓約5000萬用戶手機搭載生成式AI功能,也呼籲行業夥伴共建共創。
這個7月,高榕創投榕匯與50位大模型、AI應用、智慧硬體、全球化品牌等領域的創業者一同走進OPPO深圳總部,一同討論和回答如下問題——
// 如何理解OPPO的本分價值觀?為什麼說今天企業經營更需要平常心和本分?
//OPPO如何由虛向實建設、落地企業文化
//OPPO怎樣定義和打造令人怦然心動的AI手機,用技術讓使用者體驗變得更加“優雅”?
//AI+智慧互動終端的融合,又將為人機互動和社互動動帶來哪些新可能?
OPPO經歷了視聽電子時代、功能機時代、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和萬物互融時代,今天迎來AI手機新時代。OPPO傳習院領導力發展負責人陳黛結合OPPO的業務轉型變革,分享OPPO企業文化的萌芽和演變。
回溯2004年,OPPO從第一天起就致力打造偉大的產品,做健康長久的企業。
OPPO的企業文化也悄然孕育,最初是一些原始的管理準則和經營理念。例如平常心、本分;企業經營保持足夠的最小發展速度利益共享消費者導向;選賽道遵循“雞肋原則”,即焦點法則,開始做的是大公司“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產品,但選擇集中優勢、all in突破;也因此,OPPO“敢為天下後,後中爭先”說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
在這些準則的基礎上,OPPO逐步形成、更新自己的企業文化。在1.0版本中,明確了對消費者、員工、商業夥伴、股東、社會的使命,願景是樹立中國企業在全世界健康、長久的典範,價值觀包括本分、誠信、消費者導向等。
2012年前後,智慧手機開始佔領主流市場,OPPO決定要從功能機轉向智慧手機,並花費了巨大代價回購向供應商預訂的功能機原材料等。“價值觀不是寫在牆上的口號,願意付出代價為之捍衛的才是價值觀。”
此後10餘年,智慧手機經歷了爆發式增長、出貨見頂、市場下行的行業週期,OPPO憑藉卓越產品和創新技術始終保持市場領先地位,從製造型企業向科技型企業轉型變革,企業文化也不斷迭代,至今已升級為4.0版本。其中有為了適應外部變化而做出的更新,例如最新版本價值觀中“追求極致”變為“追求卓越”,並新增了“開放”這一價值觀,以更好迎接不確定的未來;但也有始終不變的2個核心——以本分為核心的價值觀,以及健康長久的企業願景。
如何理解本分價值觀?陳黛分享了5點內涵。
// 隔離外在的壓力和誘惑,保持平常心,迴歸事物的本源,做正確的事情。
// 保持專注,聚焦最重要的事情。
// 本分是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別人,當出現問題時,首先求責於己,主動擔當。
// 我不賺他人便宜,與夥伴實現長期共贏。
// 本分高於誠信,即使沒有承諾,本來應該做的事情也要做到。
有了企業文化之後,企業如何由虛向實建設和落地?陳黛隨後面向創業企業分享企業文化建設的三層次模型。
首先,在戰略規劃層,使命、願景、價值觀必須貫徹在公司的戰略規劃以及核心管理層的信念之中。
其次,制度保障層是保證把文化落到事和人上。在OPPO,對文化的踐行和員工的薪酬績效考核強相關,“業績是門檻,價值觀是底線”。
第三層則需要透過一些外顯的行為、儀式、器物等,潤物細無聲地影響企業。
陳黛在分享中也指出,全球衝突和動盪在加劇,“或許創業公司可以借鑑支撐OPPO過去20年穿越週期的核心——本分”。
面臨新地緣、新生態,企業需要以開放心態擁抱變化,但同時明確自己的能力邊界,建立“不為清單”
此外,今天正進入生長邏輯替代增長邏輯的時代,企業需要強內功,保持足夠的最小發展速度,在消費者可感知的領域聚焦突破,以追求卓越。
2024年初,OPPO推出了搭載自研大模型AndesGPT的Find X7,這是國家認證的第一款AI手機,也是全球首個端側應用70億引數大語言模型的手機,被認為開創了AI手機的全新旗艦標準。此後,OPPO也持續推動生成式AI功能引入全產品線。
目前,AI手機已經在影像體驗、資訊管理、用機操作、生活服務等維度展現價值,例如OPPO手機的AI消除、閉眼修復、AI通話摘要等功能廣受使用者好評。
其中基於大模型能力更新的全新小布助手,為使用者提供通用問答、模擬人聲對話、用機操作、智慧創作等上百項AI功能。
OPPO智慧助理部部長、小布助手首席架構師萬玉龍結合一線研發實戰,分享對於互動式AI演進、落地應用和挑戰的思考。
當下,手機被認為是AI技術最重要的落地載體之一,源於手機有幾個特點:隨身、全時、連線著端和雲。手機幾乎“無處不在”的感知,加上AI強大的能力,使得使用者獲取服務的方式發生巨大的變化,並有機會顛覆手機的互動方式——一切服務都可以透過自然對話來實現。
實際上,從圖靈測試提出,人類一直在探索與機器自然對話的方式。近年來蘋果Siri、Amazon Alexa等紛紛探索語音助手這一產品載體。OPPO小布助手於2018年推出,目前月活躍使用者數突破1.4億。
萬玉龍指出,AI技術從最早的鑑別式AI,到今天如火如荼的生成式AI,下一個階段的關鍵在於互動式AI。互動式AI的閉環鏈路由四個部分組成——感知,認知,表達,執行。
對於AI手機來說,感知主要涉及聲紋理解和視覺判定,包括語音識別、語音喚醒、人聲檢測等;認知的重點在於對意圖的理解;表達環節涉及文字生成、語音合成等;執行則包括應用分發、硬體控制、內容推薦等。
今天這四個環節各面臨挑戰,感知需要解決多模態感知、多語言識別、噪聲場景等難題;認知層面,需要解決可靠性、一致性和安全倫理等問題;表達層面,我們驚訝於GPT-4o自然的對話效果,背後需要超擬人自然表達,此外低成本復刻、多語言融合、本土化表達等能力也需最佳化;執行層面,需要考慮安全性、完整性和服務生態。
萬玉龍從使用者視角出發,指出“他們期待的是語音助手可以成為數字生活裡的朋友”,因此涉及一些關鍵挑戰,如人設一致性、擬人自然表達,也需要結合對使用者場景的感知和情景的理解,以及使用者喜好、互動歷史等,以提供更加專屬的服務。
萬玉龍展望未來AI硬體和應用生態的發展趨勢。
首先,AI Native應用會不斷湧現,互動式AI介面會成為標配,不斷強化使用者互動式對話的習慣。
其次,一批新的硬體裝置在新的技術框架下將會出現,多模態互動將成為重點。
第三,未來的應用生態還會出現變革,如GPTs讓非技術開發者零程式碼構建應用,這種新的生態也正在蓄勢待發。
不過,對於AI手機的產品打造,萬玉龍強調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使用者視角,解決AI功能不知道、不會用、不好用的問題,合理利用技術,最終超預期滿足使用者需求。
除了手機,大模型開始融入更多的終端裝置之中,市場上亦不斷出現新的AI原生硬體。AI大模型和新老互動終端碰撞,會為人機互動乃至社互動動帶來哪些新的可能?
OPPO萬玉龍、數字伊甸創始人朱加進、十方融海創始人/董事長黃冠,以及Looi創始人張曉輝,在高榕創投執行董事陳柒霖的主持下展開研討。
數字伊甸基於Vision Pro等XR裝置打造以多人音樂舞蹈為玩法的社交遊戲,創始人朱加進擁有多年從業與多款成功產品經驗。他指出,從遠古到今天,人類一直在追求資訊傳遞的高效。以Vision Pro為代表的XR裝置,對比上一代終端,傳遞資訊的效率和密度更高,且讓人們在獲取資訊、人機互動和社互動動時,從平面進入3D、立體和沉浸式的時代,進而有機會為使用者的遊戲娛樂帶來顛覆性的樂趣。
與此同時,多模態大模型與新一代硬體的融合,也進一步豐富了互動的可能性。例如Ray-Ban Meta智慧眼鏡能結合使用者看到的現實畫面,透過大模型分析後進行回答。
十方融海創始人黃冠從教育行業的視角,分享未來垂直場景AI硬體出現的機會。黃冠指出,自OpenAI釋出ChatGPT以來,公司積極擁抱大模型技術,除了自研大模型,也將AI技術用於內部運營效率提升和使用者服務。如AI多維互動教學系統已服務百萬使用者,為他們提供高效、智慧、個性化的學習體驗。
黃冠認為,隨著終身學習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老年教育、藍領技能提升、高階技能人才培訓等多元化學習需求的湧現,智慧互動終端將不再侷限於手機、PC等形態,而是會根據不同應用場景的需求進行定製化設計。從滿足青少年/老年人群簡單學習需求的AI學習機/AI對講機等簡易終端,到支援藍領實操訓練的智慧裝置,再到高階技能人才所需的AR/VR學習平臺,都將成為AI+教育智慧互動終端的重要演進方向,值得深入探索。
Looi是一款與智慧手機結合起來的硬體,希望賦予手機一個身體,將其變成使用者的桌面機器人夥伴。Looi採用了仿生行為系統,能夠感知使用者和周圍的環境並主動與使用者發生互動。同時Looi接入了大模型,支援更強的推理和自然語言互動。
張曉輝強調,Looi本質上是希望建立一個以往在科幻電影中才會出現的角色或生命體,“它有自己的性格、有自己的行為模式,並以此為基礎為使用者提供情感陪伴和互動娛樂體驗”。
隨著多模態大模型的發展,想要為使用者帶來更自然的互動體驗,需要讓智慧助理或者模型“擁有眼睛”,能夠主動去理解場景和情境、實現主動智慧。萬玉龍指出,那麼現階段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如何讓手機硬體上的感測器、攝像頭在更低功耗下7*24小時執行,讓使用者在不影響手機續航的情況下享用到大模型技術。
正如高榕創投董事總經理馬曉宇在開場致辭中指出,OPPO對於AI手機的定義和思考迴歸本質。“從行業維度來說,OPPO引導AI大模型能力從嚐鮮到常用;從消費者角度,把複雜的東西留給AI,簡單的東西留給消費者。”OPPO打造AI手機的實踐,同樣體現以人為本、科技為人。
無論AI浪潮如何演進,這樣的價值觀以及透過技術讓使用者體驗更加“優雅”的初心,始終擁有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