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過年好,我是王煜全老師的同事趙嵩。今天我來代班要聞評論,聊聊年前我和煜全老師在矽谷的收穫。
1月CES展結束後,我和煜全老師一起在矽谷度過了密集的4天。這是一次啟發滿滿的行程:走訪了英偉達、Meta,探訪了矽谷知名孵化器,參加了幾場路演和Demo Day,與60多個創業專案做了面對面的交談。
在demo day上與AI創業公司交流
這幾天的考察讓我再次認識到矽谷是常變常新的,矽谷的創新生態比我想象中還要豐富得多,它不僅是觀察AI發展的最佳視窗,更是一個完整的創新生態系統。
今年3月,我們還會組織一場矽谷考察活動。歡迎掃描文末二維碼,聯絡小助手報名。
期待我們一道感受矽谷的創新氛圍,瞭解出海一線的機會和趨勢,特訓營會員今天還有24小時特殊優惠,千萬不要錯過。
接下來,我和大家分享在矽谷的三個重要發現。
一、矽谷的創新遠不止AI
雖然AI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但矽谷的創新活力遠不止於此。在這裡,生物醫藥、消費電子、新能源、自動駕駛等領域都在推進著自己的技術突破。
行程中,我們和幾位在矽谷的前哨老使用者重逢了,他們當年大多活躍在高校科研前沿,今天已經走進企業和投資界,他們分佈的領域相當廣泛,這再次提醒了我們,矽谷的創新可不只是AI,我列舉一下這幾位使用者的行業,你品品:
-
多癌種早篩
-
新能源投資
-
跨國醫療管理
-
特種無人機
-
生物工程(藉助合成生物學和全自動生物製造,實現蛋白質和菌株的工業化、按需的工程設計和規模生產)

和王煜全老師一起,與前哨老使用者們交流
這些經歷提醒我們:矽谷的創新並不是單一賽道的狂奔,而始終是多領域的交叉融合。
AI或許是最耀眼的明星,但在它背後,是一個多元共生的創新生態系統。
二、完整而立體的創新鏈條
矽谷最獨特的地方,是它完整而立體的創新鏈條。並不大的土地面積上,科技巨頭扎堆、創業也公司扎堆、知名孵化器扎堆、投資機構也扎堆。
每個生態位都有其獨特的創新模式,連結在一起,形成了有機協同的科技生態。
科技巨頭卷創新
同樣是科技巨頭,我看到的英偉達和Meta迥然不同:
英偉達展現出"嚴肅而優秀的卷",黃仁勳對極致效能的高要求,使英偉達的員工們看起來大都是滿臉興奮的行色匆匆。
3萬億的市值,只有3萬員工,平均每個人揹著1個億的價值!每個人都優秀且自豪地在自己的崗位上痛並快樂著。

參訪英偉達
相比之下Meta“看上去”相當有鬆弛感。一眼望不到頭的巨大園區群落裡,人們漫步、交談、打乒乓球賽、玩街機遊戲(真的,專門有個房間,是員工把自己家搬家要扔掉的大型遊戲機搬過來,於是這裡每天來聚集著很多街機玩家,切磋手藝)。
這裡沒有嚴格的上班時間,疫情過去很久了,大量的人仍然更多選擇居家辦公。
Meta對員工的要求是,把你該乾的幹好,別掉鏈子,其他的事,你自己掌握。可以想象,play hard的背後,一定有著我沒看見的某種“卷”,否則這艘巨型科技航母如何能走到今天?

Meta園區裡員工自發建立的街機遊戲廳
這些完全不同的卷法,告訴我們,卓越並不只有一種開啟方式。
多樣化的孵化生態
矽谷有Y Combinator,矽谷亦有Plug and Play,這些各具特色的孵化器不是簡單的"創業園",而是形態各異的創新社群:
以Plug and Play為例,它們接受500強企業的委託,幫助孵化並密切關注創業公司的發展,輔助各巨頭公司第一時間發現好標的,做好各自的早期戰略投資。
不同族裔在矽谷也有偏向於服務自己族裔的孵化器和加速器,這其中不少是依靠母國的大公司和資本的支援,成為各國大企業設在矽谷的“前哨”,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資訊。
我參加的其中一場專案路演demo day,贊助方名單裡醒目列著螞蟻集團,安克科技,阿里巴巴,可靈AI等中國品牌的名字。相應的,那一場活動參與路演的創業公司裡有華人背景的專案超過半數。
孵化器舉辦對接和交流活動數不勝數,經由不同圈子的交叉擴散,各種創新想法高速流動、碰撞、裂變、迭代,保證了矽谷在全球創新前沿總有一席之地。
這種多層次的孵化體系,為不同階段的創新者提供了多樣化的成長空間。
蓬勃的創業生態
在矽谷,創業機會無處不在。我們參加的路演和Demo Day活動中,創新專案令人目不暇接:
-
有用AI最佳化腦電波讀取的醫療科技專案
-
有專注於AI輔助臨床報告生成的醫療服務
-
有幫助中國企業落地美國市場的AI獲客解決方案
-
有基於興趣和新型社交平臺
講大故事的有之,滿足小需求的也有之,創新就是百無禁忌,只要它面向實際問題,矽谷總有它生存和發展的平臺。
三、務實的創新文化
在矽谷,創新不是一個虛無的口號,而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手段。每個創業專案都脫生於具體的應用場景式,力圖用增長中的人類智慧和機器智慧來使改變發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AI創業生態中,華人創業者是一股活躍的力量。他們不僅深諳科技創新,更善於連線中美兩地的資源,在全球化背景下找到獨特的發展機會。
這幾天DeepSeek引發中美AI領域的熱議,OpenAI和Anthropic等公司呼籲加強晶片管制。
回想到這次矽谷行,我能明顯感受到貿易摩擦帶來的影響:美國投資圈對中國投資人的態度更加謹慎,一些美國企業也在擔憂失去中國供應商。
但與此同時,我也看到創業者們依然專注於解決實際問題,華人創業者的身影在創新生態中越發活躍。
正如那句話所說:焦慮的反面是具體。只有行動起來,親自走出去看看才能明白“有多難?”“難在哪?”“門道是什麼?
如果只是想象的話,今天人人都說“出海是風口”,明天或許就會變成“出海是墓地”。
如果你也想深入瞭解矽谷的創新生態,尋找屬於自己的機會,歡迎參加我們3月份的矽谷考察團。
前哨科技特訓營會員有2月2日結束前享受特別優惠。讓我們一起走進矽谷,感受創新的脈動。
掃碼填寫報名表

諮詢請加客服微信:innovationmapSM
付款將採用對公支付,發票將在行程結束後提供
【科技特訓營】看懂科技產業,離不開長期觀察。線上書院模式,與王老師深度連結!為未來五年做好準備,先人一步,看清未來!
↓長按圖片掃碼報名,先人一步,看清未來

前哨2025全年直播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