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定義
電子皮膚(Electronic Skin,E-skin)是一種模擬人類皮膚感知功能的柔性電子系統,能夠感知壓力、溫度、溼度、應變、化學物質等外界刺激。它通常由柔性感測器、導電材料與微電子電路構成,具有柔軟、可拉伸、可貼附的特性,目標是在機器人、生物醫療和可穿戴裝置中實現“皮膚般的觸覺”。

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打造更智慧、更逼真的機器人道路上,“皮膚”正成為突破關鍵。相比傳統剛性材料,具備柔性、伸展性與感知能力的“電子皮膚”正逐步走入主流視野。這類柔性感測器不僅具有柔性化、靈敏性、伸展性和柔韌性等特徵,還能模擬人類的觸覺與感知。
柔性感測器構建的電子皮膚透過整合微型感測器陣列,能夠精確捕捉細微的壓力、溫度以及觸覺變化。這些感測器通常依賴於電阻、電容等電學引數的變化來感知外界刺激,從而實現高度靈敏的響應機制。為了模擬人類皮膚的可拉伸性與柔韌性,其表面採用了諸如矽橡膠、高分子聚合物及奈米複合材料等柔性材料,使其在彎曲、拉伸甚至扭轉的狀態下仍能保持穩定的電子效能。這類材料不僅柔軟貼膚、質輕便攜,還具有良好的空氣與水分滲透性,減輕了長時間佩戴帶來的不適感。

來源:華鑫證券
柔性感測器分為壓阻式(電阻)、壓電式、電容式、光電式、磁敏式、光纖式和超聲式等。其中,電阻式、電容式、壓電式為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柔性觸覺感測器型別。電阻式感測器透過壓力引起導電路徑電阻變化來實現訊號輸出,結構簡單、適合大面積佈設;電容式感測器依靠電極間距離或介電常數的變化產生電容變化,靈敏度高、響應快,但對環境干擾較敏感;壓電型感測器利用壓電材料在受力時產生電荷,用於檢測動態壓力訊號,無需外部電源,但不適合感知靜態壓力。三種類型各有特點,常根據應用場景組合使用,以實現多模態、高精度的類人觸覺感知。


來源:創業邦製作
電子皮膚產業鏈涵蓋了從基礎材料開發到終端應用整合的完整路徑,結構清晰但技術交叉複雜。上游環節主要聚焦柔性材料與功能材料的研發,包括高分子基底材料(如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聚醯亞胺PI)、導電材料(如碳奈米管、石墨烯、銀奈米線)以及具備壓電或摩擦電效能的功能複合材料。這些材料決定了電子皮膚的機械柔性、生物相容性和感知效能,是構建感測器的基礎。
中游是產業的核心製造環節,涉及柔性感測器的設計、製備與整合。感測器型別主要包括電阻式、電容式、壓電式和摩擦電式,透過材料電學特性的變化感知外界刺激。多模態感測陣列是目前的技術趨勢,將多個感知功能集成於同一柔性平臺,同時還需嵌入低功耗訊號處理單元、柔性電極、微型電源與無線通訊模組,實現整體系統的高整合化。
下游應用領域廣泛,包括可穿戴健康監測、人形機器人、智慧義肢、虛擬現實互動系統、柔性顯示等。在這些場景中,電子皮膚不僅承擔基礎感知功能,還透過與控制系統協作,支援環境互動與人機介面。此外,為確保實際使用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還需進行生物相容性、電氣穩定性、耐久性和環境適應性測試。
整個產業鏈還受到封裝工藝、柔性製造裝置、測試標準和系統整合能力等支撐性要素影響。目前,電子皮膚仍處於從實驗室向產業化過渡階段,國內外高校、研究機構與企業正在推進核心材料國產化、多功能系統整合、低成本製造與智慧演算法融合,推動其向醫療、仿生、智慧裝備等高價值領域快速拓展。
睿獸分析整理相關公司近年的融資情況,從圖中可以看出,2020至2025年電子皮膚賽道的融資事件數量整體波動較大,2020–2022年維持在13至14起的高位,2023年驟降至4起,隨後在2024年和2025年分別回升至10起和12起,顯示出經歷低谷後的復甦趨勢。


相關企業
能斯達
蘇州能斯達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3年8月,主要從事柔性微納感測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工作。公司已建立起自主智慧財產權體系,具備多種型別、多量程柔性微納力學量感測器(如壓力、壓電、應變)及陣列的核心設計能力,具備敏感材料和導電墨水的合成製備能力,以及大面積印刷電子的批次製造能力,針對靈敏度、穩定性和規模化製造等方面的關鍵問題進行了系統解決,並推動了柔性感測器在消費電子、健康醫療和物聯網等領域的實際應用。
目前,能斯達已建立一套穩定的奈米級敏感材料體系,掌握柔性壓阻、壓電、溫溼度和電容四類關鍵感測技術,產品覆蓋柔性壓力感測器、壓電感測器、應變感測器、溫溼度感測器、熱敏感測器、電容感測器以及柔性織物等七個系列。公司已申請和擁有上百項相關核心專利,並建成一條具備年產1000萬支柔性感測器能力的印刷生產線與組裝線。現階段,公司產品已在消費電子、醫療康復、汽車電子和人形機器人觸覺互動等場景中實現了批次應用。
在融資方面,2025年6月能斯達宣佈完成A輪數千萬元融資,本次融資由國發創投、高新產投、北京國謙投資共同參與。

墨現科技
墨現科技(東莞)有限公司成立於2021年8月,是一家專注於觸覺類感測器的科技公司,主要提供適應性強的柔性壓力感測器解決方案。其核心技術基於逾滲式壓力感測器的結構設計,透過在高分子基底中均勻分散奈米導電顆粒,構建可響應壓力變化的導電網路。外部壓力作用下,微粒之間的間距發生變化,進而引起電阻值變化,實現壓力訊號的採集與輸出。
其技術支援在較大量程範圍內進行壓力感應,能夠檢測最低3.5克的輕微觸碰,同時適用於最高500kPa的力學負載,覆蓋從微弱接觸到工業操作的多類場景。感測器厚度為0.12毫米,具備良好的柔性,能夠適應多次彎折和摺疊使用。在環境溫度為-20℃至60℃之間可保持效能穩定,並通過了多次機械衝擊測試。結合材料配方與製備工藝的調整,該產品在製造成本上低於進口同類方案,有利於大規模應用推廣。
在消費電子方面,隨著感測技術的小型化與製造成本的下降,感測器正在向更多日常產品中嵌入,拓展使用場景。在汽車領域,該感測器被集成於座椅內部,用於識別乘員坐姿與壓力分佈,輔助座椅調節與疲勞狀態判斷;嵌入安全帶中用於碰撞受力監測,提升安全系統響應能力;還可貼附於車身結構,進行結構載荷監測與維護提示,並作為人機互動介面實現虛擬按鍵等功能。在機器人應用中,該類感測器可覆蓋機器人體表,實現對觸覺、壓力和滑動的識別,用於提升機器人對環境的感知能力及互動適應性。
2025年6月,墨現科技”完成B+輪數千萬人民幣融資,該輪融資投資方為秦安股份。

帕西尼
帕西尼感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成立於2021年6月,構建了涵蓋“感測器—靈巧手—人形機器人”的多維觸覺產品體系,形成從硬體封裝、資料採集、演算法整合到VTLA(視覺—觸覺—語言—動作)具身智慧模型的全棧技術路徑。
機器人具備觸覺感知能力是實現互動功能的基礎,而多維觸覺技術長期為本土機器人系統所缺。針對該問題,帕西尼自主開發出“6D霍爾陣列式多維觸覺感測技術”,可同時獲取法向力、摩擦力、材質紋理和溫度等15類觸覺資料,感測器的單體成本從原先的數十萬元降低至數千元,目前已向多家國內外機器人企業提供產品。
在此基礎上,帕西尼開展整機末端產品研發,推出整合“多維觸覺+AI視覺”的DexH13四指仿生靈巧手,單手包含1140個感測單元和一枚800萬畫素相機,用於複雜操作任務的執行。隨後推出的第二代人形機器人TORA-ONE,具備53個自由度,採用VTLA感知模型與視觸覺控制架構,實現環境適應性操作與多工互動,包括剪刀遞送、旋緊燈泡與表面貼附等精細動作。該系統基於多模態資料融合,實現具身智慧控制。
6月18日訊息,帕西尼宣佈完成新一輪A系列融資,累計融資金額達數億元人民幣。本輪投資方包括里昂資本、商湯國香資本、TCL創投、鈞犀資本、毅達資本、尚頎資本、財信產業基金、基石資本等多家知名機構聯合投資。


熱點訊息
2025年7月,福萊新材與兆威機電簽署靈巧手戰略合作備忘錄
福萊新材7月7日宣佈,公司7月5日與兆威機電簽署靈巧手戰略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共同探索感知技術在高階機器人領域的創新應用,引領機器人感知技術邁入新紀元。簽約當天,兆威機電在深圳召開“靈巧新境界”新一代靈巧手釋出會,推出ZWHAND新一代靈巧手,為具身智慧的各種應用場景提供更加成熟的靈巧手解決方案。
2025年6月,廈大開發新型仿生電子皮膚,有望用於虛實結合的人機互動等領域
2025年6月,廈門大學團隊受電鰻啟發,研發出仿生電鰻觸覺介面Bio-EE,突破傳統異構感測器侷限,實現從接近到接觸的全流程連續感知,為具身智慧提供更自然緊湊的感知基礎,並已在醫療康復、虛擬現實等領域展現出廣泛應用潛力。
2025年2月,新型電子皮膚可在10秒內自我修復:有望用於運動、康復領域
2月16日訊息,據報道,美國《科學進展》雜誌報告上一項新研究公佈,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新型電子皮膚,在受損後10秒內可恢復80%以上的功能。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迭戈分校、韓國首爾大學及英國牛津大學等高等學府的研究團隊攜手打造的新型電子皮膚,以其卓越的超快自我修復特性脫穎而出。更令人矚目的是,這款電子皮膚不僅在日常磨損中表現出色,即便在水下等極端環境中也能保持高度可靠性。
2024年12月,廣汽首創可變輪足機器人 TORSO2機器人附著皮膚
12月26日,在2024年中國機器人網年會上,廣汽集團推出了自主研發的第三代具身智慧人形機器人——GoMate,作為一款全尺寸的輪足人形機器人,GoMate創新性地採用了可變輪足移動結構,融合了四輪足、兩輪足兩種模式,表現出精準動作控制、精確導航定位與靈活自主決策能力,展現了極強的抗干擾性、穩定性和可靠性。
2024年5月, Science重磅:清華大學張一慧團隊成功開發模擬人類皮膚的3D電子皮膚,助力人形機器人開發
5月31日,清華大學張一慧團隊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A three-dimensionally architected electronic skin mimicking human mechanosensation 的研究論文。這款新型電子皮膚能夠像人體皮膚一樣,捕捉來自外界的力學刺激,實現對壓力、摩擦力等力學訊號的同步解碼與感知,為未來的機器人技術和醫療裝置帶來更多可能。

來源:Science
更多賽道資訊
登入睿獸分析檢視👇

關注睿獸分析影片號
擁抱AI新時代👇
解鎖睿獸分析個人年度會員
捕捉最新行業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