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CNN新聞網4月17日報道週四清晨,川普再度將炮口對準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公開呼籲“立即開除”他。導火索則是美聯儲主席日前在演講中,對川普任內施行的高關稅政策提出了罕見的直白警告。
一句“鮑威爾的解職越快越好!”引爆金融圈,不少觀察人士開始重新評估川普若再次入主白宮,美聯儲能否繼續保持獨立性。

“太慢、太錯、太沒用”:川普指責美聯儲不及時降息
週四清晨,川普在社交媒體發文,炮轟現任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總是反應遲鈍、判斷錯誤”。
他寫道:“鮑威爾昨天釋出的那份報告,完全是一團糟,毫無意外地又是他一貫的風格!鮑威爾的解職不能來得更快!”
就在幾個小時前,歐洲央行剛剛宣佈年內第七次降息,歐洲貨幣政策的寬鬆態勢與美聯儲的觀望立場形成鮮明對比,這無疑進一步激怒了正在為“美國經濟降溫”尋找替罪羊的川普。
但讓川普最不滿的,或許並非利率本身,而是鮑威爾在前一日芝加哥一場經濟論壇上的發言:他表示川普政府的貿易政策帶來了“極具結構性的劇變”,關稅的規模和影響“遠超市場原先預期”,令美聯儲進入了“現代歷史上從未遇到的未知領域”。
換句話說——鮑威爾用技術官僚的語氣,乾脆利落地暗示:問題,不在美聯儲,而在白宮。
美聯儲能不能“被炒魷魚”?川普想動手,但法律不答應
面對川普“炒掉鮑威爾”的言論,市場第一時間的反應是:總統有這個權力嗎?
鮑威爾此前多次表示,美聯儲主席的職位受到法律保護,其任期獨立,不應受總統直接干預。美聯儲作為獨立的聯邦機構,其主席一旦獲任命,就擁有在任期內“不被無故解職”的權利——這是美國金融制度維穩的重要基石。
但川普似乎並不認同。他在任期內多次嘗試向鮑威爾施壓,甚至在2020年曾當面表示:“我有權罷免他,他做了不少糟糕決定。”雖然當時未動真格,但他的態度早已留下伏筆。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幾周,川普已經實際解僱了多個獨立聯邦機構的民主黨成員,包括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和國家信用社管理局(NCUA)的董事會成員。這一做法迅速引發法律訴訟,也讓最高法院被迫重新審視一項近百年前的司法判例。
一樁1935年的舊案,可能決定鮑威爾的“命運”
最高法院或將重新審理一項關於“總統是否擁有無限解職權”的關鍵案例——1935年的Humphrey’s Executor v. United States。
當年,被時任總統羅斯福因“政策不一致”解職的FTC保守派委員Humphrey的遺產執行人提起訴訟,並最終勝訴。最高法院當時裁定,總統並不擁有“無限解僱”獨立機構領導的權力。
但如今,川普方面在一份提交給法院的檔案中表示,這項判決“應該被推翻”。
這也意味著,如果川普再次執政,並藉助最高法院重新界定總統的解職權,美聯儲主席的“獨立性”將成為一紙空談。
各界反應:歐洲人很剋制,億萬富豪更激進
就在川普炮轟鮑威爾的同一天,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在記者會上表示:
“我非常尊重我的朋友鮑威爾,我們在各國央行之間有穩定且建設性的合作關係。這種關係對於維護全球金融穩定極為關鍵。”
而華爾街的某些重量級人物就沒這麼溫和了。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Ray Dalio)公開表示,川普的關稅政策已經對美國經濟造成實質性拖累,“美國經濟或許已經陷入衰退邊緣”。
一場提前上演的“貨幣政策之戰”?
從技術角度看,美聯儲的職責是雙重目標:促進充分就業與穩定物價;而歐洲央行則更專注於後者。因此,在資料未達“降息門檻”前,鮑威爾的謹慎並非無的放矢。
但對川普來說,利率既是經濟工具,更是政治籌碼。他曾在2019年將鮑威爾稱為“敵人”,又在疫情爆發後讚揚其將利率降至零。這種“打一巴掌給個甜棗”的策略,讓人很難不把他近期的喊打喊殺理解為:競選路上的一記試探——測試美聯儲的底線,也測試選民的情緒。
鮑威爾的任期將持續至2026年5月,而川普若在2024年大選中勝出,則將在2025年再次掌握任命權與政策話語權。屆時,這場“央行 vs 總統”的博弈,很可能會捲土重來,甚至變本加厲。
金融市場需要穩定,但政治家往往需要動盪——在這兩者之間,美聯儲還能獨立多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