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供給還是補貼需求

無論是叫Big Beautiful,還是叫High Quality,實際上,都需要大規模財政支出作為後盾。無補貼,不生產;無補貼,不消費。人類世界反了幾十年的補貼,最後反了個寂寞。
在西方,原則上,以貨幣為綱,補貼需求,旺盛的需求牽引供給。但需求旺盛並不直接帶來本土生產能力的改善,於是,在原則之外,還要補貼供給。
在東方,原則上,以生產為綱,補貼供給,旺盛的供給對應全球的需求。但外需受限導致供給過剩,需要逐漸依賴內需,於是,在原則之外,還要補貼需求。
原則上補貼需求的西方,長期而言,本土生產能力難以改善,因為技術的積累與進步需要人才的梯隊接力。但只要美元還是世界儲備貨幣,有什麼必要去吃苦呢?
原則上補貼供給的東方,長期而言,本土需求難以實質改善,因為財政支出總是有限的,補了這頭,就不夠補那頭。但如果目標是征服全球所有市場,怎麼能不吃苦呢?
於是:
東方的生產能力越來越強,科技投入越來越多,科技進步越來越快,但受限於需求對應的消費能力,高科技無法再對應高價格。“打到白菜價”不再是“低端”的專利,“高階”也大機率是白菜價。限產可以將極端內卷的低價稍微往上提一些,支付時間的改善可以讓鏈上中小企業喘一口氣,但市場售價仍然只能取決於真實的消費能力。
“打到白菜價”一次又一次地衝擊全球價格體系,背後是就業。如果按“自由市場競爭”理念,技術落後、價格又高,就應該被淘汰。但先發國家哪個願意被淘汰呢?於是,“自由市場競爭”時代快速落幕,“保護主義”快速復興。
但全球化之後,技術擴散並不受保護主義阻隔。尤其是,在“升與落、落與升”交錯的時期,西方的購買力仍然強於東方,“低價高科技”的衝擊是早晚會到來的。
紙面上看似好的方案,是西方更多補貼供給,東方更多補貼需求,經濟學家言盡於此。但實際上,則取決於各方體制、文化、心理對“人力成本”的承受力。產品力的優劣,更是完全取決於企業的創新與生產,最終取決於市場的滿意度。這些都不是補貼能夠決定的。
仍然在這條路上。
更重要的是,AI對傳統就業崗位的“摧毀”勢如破竹。美國本土的碼農職位已在經受現實的劇烈衝擊,其他行業也將逐個接受挑戰。
低價高科技,貧窮好日子”,是對傳統的現實寫照。
新生物種就孕育在這個時代。
以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