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小學的娃,被爸爸拉著聊避孕套

春節放假前,我聽好朋友小好爸分享了給兩個娃做的性教育小課堂,立馬就和他約稿。
稿子回收後,我是真心喜悅,工作群的幾個小夥伴都表示好開心看到這樣“有文化”又“溫暖”的性教育課堂。
正準備給大家發出來的時候,就在新聞裡看到“百色高中性侵案”,好好的心情變成了難過,特別是讀到女孩日記本回憶的時候,簡直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可憐的女孩把粗魯噁心殘暴的肢體接觸當做戀愛的必經過程,

現在,我一字不落地把這位爸爸的《性教育課堂》分享給大家,真正的性是什麼,愛是什麼,一定要好好告訴娃。
今天沒錄音
搭配圖文看更好哦
大家好,我是小好爸,我有兩個孩子,一個2011年的姐姐,一個2013的弟弟,年齡相差不大,性格上,姐姐天真活潑單純到極點,弟弟則心智成熟很多,經常為父母考慮很多事情。
第一次有“性教育”家庭課的想法,還是在弟弟上一年級的時候,兩個孩子都已經上了小學,社交關係增強,尤其是現在的小學生普遍比較成熟,所以還是主動出擊比較好。
很多時候我們自己不主動陳述正確的性教育知識,而讓孩子們野生“聽學”,反而是對他們的一種“害”。
但如何把握這個度?如何把一些知識合理的說出來還能讓他們聽得懂,真是個問題。
01
小學前:生活脫敏+文化匯入
給孩子做“性教育”其實是一盤大棋,需要從第一步開始,就構思好怎麼下,下到後面才不會有所突兀,如果等到孩子成熟了,突然拉到身邊講述什麼是“小雞雞”,孩子不跑才怪。
於是我家的方法簡單點歸納,就是生活脫敏+文化匯入。
什麼是生活脫敏?
就是很多男生、女生認為神秘的事情,在我家不存在,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說常用的,而且是很生活化的,包括開玩笑,這樣就讓很多詞語、意思變得很平常。
比如生活中,說到女性大姨媽,就直接說“月經”,包括月經來的時候不舒服,衛生巾更換後要包好,血跡流到被單上要及時清洗等等。
倆孩子從小就正大光明地聽取,打掃衛生的時候,弟弟幫著倒垃圾桶,還要把帶血的衛生巾蓋一下,有時候還要幫著清洗褲子等。(當然我家孩子從小就是在家要勞動的,日常勞動是最好的教育,和年齡沒有關係)。
月經這個事情只是一個生活脫敏的縮影,無論男孩女孩都知道怎麼回事,以後遇到了才不會緊張,而且為什麼要避諱呢?我們的教育理念很簡單,但凡是生活中的東西,就沒有什麼可避諱的,都可以正大光明拿出來
比如弟弟玩滑梯、爬高上低,我們也經常會直接提醒,別磨到“小雞雞”了等等,無論是不是姐姐在,慢慢弟弟長大了,姐姐有時候還會提醒:你慢點,保護好小雞雞。
每次看到她倆可以一本正經地聊,也是笑死。
慢慢姐姐長大了,胸部開始發育,媽媽要給她買小背心,弟弟也會參與,說媽媽那個咪咪罩太大了,所以姐姐只能穿小背心對吧,媽媽還會說:看你操心的。
這就是我家,我們從來不會在生活上把男女分離,日常中該怎麼說就怎麼說,孩子在小的時候直接一些,懂得這些是正常的。
文化匯入是什麼
不要把性教育當做知識,性教育實際是生活,而中國人的生活背後是一個巨大的文化體系,一個文明體系在支撐的。
一年級的時候,兩個孩子的文化教育就開始了,先從盤古開天闢地講起,為何會有白天黑夜,為何會有日月星辰,我們的太陽月亮是如何東昇西落的,月亮的陰晴圓缺是怎樣的,一步步從天到地,再到人,將文化中的三才:“天地人”的文化關係一點點滲透給孩子。
這個時候的孩子,由於是文化建設、思想建設最關鍵的時期,他們的接受性非常高,可以沒有邏輯思維,可以沒有分析思維,但是,他們以一種有趣的方式把這些天、地和人的關係建立在了大腦中,有了一個完整的人與自然的體系萌芽,這個非常重要。
這些內容一共給倆孩子斷斷續續講了幾次課以後,她們明白了,男性和女性有什麼區別,為什麼男性要陽剛,女性則是陰柔;
為什麼女性每個月會有一個叫做“月經”的東西;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多和自然打交道,多去感受自然與我們的影響關係等等。
中國文化中“陰陽”的概念有趣,很容易讓孩子瞭解到為什麼一種事物很容易出現兩面性,並且事物之間總是存在著相互制約、均衡的融合關係,因此陰陽的概念是一種哲學上的更高的思維方式,而不是一提陰陽就是封建迷信。
我家孩子從小接受了陰陽的文化匯入,比較容易理解這種思維模式,比如性教育中,男人和女人的性器官、男人和女人兩性存在的意義等等,都比較通俗的就可以接納。
我身邊也曾有朋友想說能否直接也這樣給他孩子講一遍,我說可能要花點時間,因為不要為了講性教育而去強行帶入中國傳統文化思維,而是平時生活中,不斷地闡述不斷地學習後, 性教育只是這過程中的一個小故事而已。
所以也想提醒我們其他父母,千萬別為了性教育而教育,這樣的凸顯只會讓大人和孩子都不適應。
02
家裡的性教育小課堂
直到弟弟上了二年級,姐姐也已經四年級了,這個時候他們在文化層面的理解,以及對社會的理解都更能接受,並且平時在家也經常教一些中醫技巧,因此她們對待人體、身心的態度,也是比較客觀且具有實踐性的。
於是,我給他們的課就是這樣開始的:
小好爸小課堂👇
一切還是從盤古開天闢地開始,為什麼一定要從這個故事講起?因為這是中國文化的源頭,如果你不把這個故事當做神話來看,而是當做哲學看,會發現我們生活中無處不是盤古開天闢地。
這個神話故事的本質實際上是在說,從混沌狀態到陰陽分離狀態的過程。有了這個思維,再去分出這個世界就很容易了。
我們的生命原本都是混沌的,直到有了父母,我們開始從一變二,從無到有產生了生命,而這一切和我們的天地產生萬物是何其相似。
兩個孩子邊聽還可以舉出很多例子,比如們說到他們在學校操場上上體育課前,排隊前都是亂七八糟的,老師一吹響哨子,男生站左邊,女生站右邊,立刻就分得很清楚,一盤散沙變成了兩個隊伍等等。
實際上我們不要去小看他們的例子,這些思想的激發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
最終,我們從夫妻、男女聊到了相愛,對於已經是幾年級的孩子來說,這個是已經可以相對能夠理解的一種關係了。
這裡也等於是在提到了一個重要的觀念,孩子是愛的結晶,以後長大如果希望有一個孩子,一定要找到相愛的人。所以“性”在這裡給他們的含義,則變成了用心相愛的結果,是可以得到一個愛的結晶的。這樣理解起來其實會更有趣一些。
小好爸小課堂👇
黃帝內經中的上古天真論一章,給我們講了男女生子的奧秘,女子以7為數,男子以8為數,到了第二輪,即女子14、男子16以後,是可以有能力生子的。
所以這就讓他們知道了人多大是可以生孩子的,但這是生物學上的,在社會法律道德中,我們要求結婚後生子,則有了最小年齡。
所以要先好好學習、工作,然後找到最愛的伴侶可以共同生育孩子,這樣一個路徑是一顆種子,需要從小種下。
而在講到如何才能懷孕的時候,也是透過一步步引導探入到了這個主題,既然有了愛的人,那麼陰陽相交就需要有實際的過程,媽媽體內有一個大氣泡,叫做卵子,爸爸體內有很多小蝌蚪,真的長得就像小蝌蚪一樣。
當這些小蝌蚪其中一個進入到卵子裡面的時候,精卵結合的一瞬間,就是盤古開天闢地成功了,於是一個生兩個,兩個生四個,小嬰兒就這樣一點點變了出來。

圖源:《我是愛的種子》繪本
當然也會有一些特別的情況,比如有些小蝌蚪關係特別好,她們兩個一起鑽到了一個大氣泡裡,這就變成了雙胞胎;
有些媽媽一次產生了2個大氣泡,被鑽進去兩個小蝌蚪,於是也變成了雙胞胎等等。
小好爸小課堂👇
那麼小蝌蚪有多少呢?一起競爭的小蝌蚪有幾億個,我家小朋友聽了都非常驚訝,因為這代表著他們是在幾億個裡面成功的那個。
所以講到這裡一定要鼓勵她們,實際上他們一點都不差,只要出生了,你就已經贏了,還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的呢?
03
不尷尬地介紹生殖器官
到這裡,我知道有一個問題會讓家長難以啟齒,或者尷尬的,就是:這些小蝌蚪和大氣泡形狀的卵泡是如何發射出來的呢?
這裡就要引入另外一個陰陽的概念,叫做生殖器官的定義。
看看,始終扣住陰陽,這條邏輯就非常容易講,也很容易讓孩子透過文化的引導學習這些知識。因為男性是屬陽,女性是屬陰,所以小蝌蚪從男性的身體出來的通道在以前就叫做“陽具”,而女性讓小蝌蚪透過的地方,就叫做“陰道”。
一個是陽性的用具,一個是陰性的通道,小朋友因為有了前面的陰陽概念,所以對於這個命名會更加的理解。
之後就是畫圖的階段,講解陽具是需要透過進入陰道,才能發射小蝌蚪,就像校車,你要先開到學校,到站以後學生才能下來是一個道理,而這些下來的大批學生,最終只有一名可以考上大學,那個人就是你。

圖源:《小威向前衝》繪本
在這裡,我們需要強調,這個過程的前提必須是男生和女生到了法定年齡相愛並結婚後,才能做這樣的事情,這個強調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這背後的邏輯性孩子是可以理解的。
有了這樣的種子種下,越早的種下,她們對“法定”、“婚後”、“生孩子”才會有一個心理上的預期和防護屏障。
當然也要講解,如果不想要孩子,我們還可以使用哪些方式可以攔截小蝌蚪和大氣泡見面呢?
比如有藥物、結紮手術,以及物理隔離法,對這些我們也要強調一個事情,就是藥物對我們身體的傷害是非常大的,除非是萬不得已,否則一定要避免使用藥物。
小蝌蚪進入大氣泡以後,大氣泡就像一艘宇宙飛船,直接沿著輸卵管進入到了子宮裡,並在那裡找到一片合適的土壤住下來,安家、生長,最終從一個比芝麻還小的細胞長成一個有胳膊右腿的大嬰兒啦。
有了這樣一個思路,孩子們聽得就比較明白了,並且不會在名詞、概念上感到陌生,反而會感覺和生活其他方面都是相通的道理。
最後,再上一張圖,正確認識避孕套:
04
個人感想
父母在給孩子講解性教育知識的時候,尤其是中國父母,總覺得孩子太小,不適合,可到了青春期以後,又不懂得如何對他們講,這裡最大的問題是父母需要克服自己的認知偏差。
要了解孩子們實際上生活在一個複雜且多樣化、資訊爆炸的時代中,他們一點都不缺乏各種知識和資訊的積累,但卻缺少對知識的一慣性、體系性的思維建設以及一些知識的正確引導。
我個人的建議,是從小學開始,就可以逐漸的幫助他們建立起來,這並不是說小學以前不重要,而是說小學以後的孩子,在知識的理解性、思維的串聯等方面會更有效,而且可以很快在閱讀、社交中接觸到,從而加深對此的理解。
中國文化是一個很好的工具,我們父母眼裡不要只有數學、物理、英語,更需要有一些中國傳統的農業、禮儀、哲學等知識。
這些知識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的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可以提高我們對事物發展規律的認識,也可以有助於我們更容易理解這個多樣化的世界和學科。

如果你不知道怎麼講,這個故事寫在了今天的第二條《給孩子的性教育故事》

怎麼樣,多少人一字不漏地看完了今天這篇文章,然後感受到“大為震驚”的?歡迎留言和我分享你們的感受。我一直覺得,有幾類教育,我們家長一定不能拱手讓人:性教育、財商教育、逆商教育。
小好爸是一位早產兒爸爸,他這十幾年一直熱衷早產兒公益,如今也是掌欣早產兒公益的主任。關於他的故事可以看👉小好爸的故事
👇 點選【閱讀原文
 搜尋歷史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