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陳美仙 · 主播 | 一凡

在一百多年以前,人們的思想受到封建禮教的長久桎梏,社會普遍被男性主導,而女性的聲音、成就則往往被忽視。
然而,在那個年代,還是有一些女性掙脫了傳統觀念的束縛,活出了無限的精彩。
正如我們今天要講的這位傳奇女西醫,她本可以做眾人豔羨的大家閨秀,誰料竟踏上了行醫之路。
後來她又憑藉自身所學,開闢了女性辦醫院的先河。
更令人稱奇的是,一次她在乘船時遭遇海盜打劫,48歲的她僅憑自己的名號,便使海盜叩首而退……
她便是我國第一位女西醫張竹君,也被譽為“婦女界之梁啟超”。
下面就讓我們透過歲月的縫隙,回望這位奇女子的一生。

出身官宦之家,從小立志行醫救人
1876年,張竹君出生於廣州的一個官宦之家。
祖父張達才是知名茶商,交際廣泛,家底殷實。
父親張世蒸為三品京官,精通數學,著有《弧三角法》《測量備要》等書籍。
母親亦是一位開明且有文化的老師。
作為家中的第五個孩子,張竹君自幼備受父母疼愛、兄姐關愛,她的童年歲月平靜而美好。
或許是受家庭氛圍的薰陶,亦或是受母親的影響,小竹君自幼飽讀詩書,小小年紀便學富五車。
可天有不測風雲,張竹君在八歲左右突然患上一種罕見的“腦病”。
簡單來說,這種病會導致半身癱瘓麻木,無法動彈。
這對於一個聰慧伶俐的小女孩而言,是何其殘忍。
家裡為了給她治病,請遍遠近聞名的中醫名家,皆束手無策。
當時的中國人普遍不相信西醫,但在無計可施之下,家人將張竹君送到了博濟醫院這所西醫院。
在那裡,女孩遇到了來自美國的醫生嘉約翰,他也是最早來中國的著名傳教士醫生之一。
在嘉約翰的治療下,張竹君竟然痊癒了。
而她與西醫的緣分,也就此拉開了。
張竹君暗下決心,長大後定要拜嘉約翰為師。
為了給以後學醫打基礎,在同齡孩子嬉戲玩耍時,書房卻成了張竹君的專屬天地。
好奇、好學的她就像一塊永遠吸不滿水的小海綿,時常追問父親關於西醫的知識,愛女心切的父親只能委託老友借些關於西醫的書籍。
從此,張竹君更加沉浸在西醫的世界中,一發不可收拾。
長大後,張竹君毅然找到嘉約翰先生,跪謝當年的救命之恩,並請求收她為徒。
可即便嘉約翰讚賞張竹君勇氣可嘉,但那個年代唯有男子才能學醫。
恰好此時,嘉約翰最器重且德才兼備的學生孫中山路過。
孫中山得知此事,便以某些女性疾病讓女醫生來治療更方便為由,勸說嘉約翰招收女學生。
在孫中山的勸說下,嘉約翰終於同意了此事。
1897年,21歲的張竹君如願以償,正式成為博濟醫院附屬南華醫校第一位女學生;
也是中國第一位女西醫學生,開始了自己的西醫研學生涯。


行醫辦學,成為婦女榜樣
時光不負有心人,經過三年的刻苦鑽研,1899年張竹君以精湛醫術和優異成績畢業,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西醫。
那年,她24歲。
畢業後,因為深知女性疾病的難言之隱,張竹君決定進入婦產科有優勢的柔濟醫院實習。
那時,與張竹君同齡的女子大都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為了不讓父母操心,孝順的她接受了家裡的安排,與富商子弟盧少岐相親。
兩人家境相似、志趣相投,見面後有很多共同語言,對彼此感覺都不錯,因此,他們便在不久後訂了婚。
其後,張竹君大力支援未婚夫赴日本留學。
誰知,盧少岐東渡後,盧家人因看不慣張竹君拋頭露面、早出晚歸的舉止,矛盾頻發,時日一長,兩家便解除了婚約。
興許是名門底蘊與過往經歷開闊了張竹君的眼界與格局,她並沒有為此事過度傷懷,反倒清醒地意識到,女人一旦成婚,就會為家務所累,受兒女牽纏。
這對熱愛醫學的張竹君而言,未必是一種幸福。
不久,實習期滿,張竹君產生了自己辦醫院的想法,因為她想要挽救更多生命。
在當時,一個女子當西醫就已經夠石破天驚的了,還要辦醫院,談何容易。
但張竹君卻很堅定,她找到因病相識,並與自己同樣充滿社會責任感的閨密徐宗漢商討。
得知此事,革命家黃興主動協助她們。
黃興既是徐宗漢的丈夫,也是孫中山的摯友。
最終,在眾人齊心協力下,第一家由女性開辦的禔(tí)福醫院於1901年順利建成,並由張竹君擔任院長。
沒想到此事傳開後,竟引來鋪天蓋地的爭議。
有人說張竹君“離經叛道”,也有人說她“不自量力”。
但幸運的是,張竹君曾經救助的病患們默默支援她的工作。
而張竹君的善舉也感動了部分思想先進、觀念開放的富太太們,並得到了她們的贊助。
就此,25歲的張竹君聲名遠揚,吸引了越來越多女性加入其隊伍,並視她為榜樣。
兩年後,為了給貧民治病,張竹君與徐宗漢又開辦了南福醫院。
然而,接觸的病人越多,張竹君越意識到,光解決女性身體上的病痛是不夠的,唯有破除女性心中的枷鎖,才能實現真正的平等與解放。
為此,張竹君在行醫之餘開始招收女學生。
她每天擠出2小時教學,既教醫學,也教近代科學知識,如天文、地理等。
張竹君擅長演講,且極有號召力,每次開課,屋內座無虛席,屋外無立足之地。
後來,她的母親也被請來任教,成為學校僅有的兩名教師之一。
南福醫院之後也被改為育賢女學,成了正式的女子學校。
行醫和教學的工作,讓張竹君深刻體會到當時女性所面臨的困境。
她將自己的見聞和思考寫成了一篇名為《婦女的十一危難事》的文章,揭露女性長期受壓迫的狀況,鼓勵婦女打破封建枷鎖,尋求自身的解放。
文章一經發表,便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許多婦女受她感染,開始走出家門,參加社會活動。
從此,張竹君也被譽為“婦女界之梁啟超”。
後來,為吸收國外的先進經驗,張竹君赴新加坡考察。
由於醫術高超,她被新加坡的院方用優渥豐厚的條件邀請留任。
但一想到自己的祖國還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張竹君便毅然拒絕了。
張竹君回國後,遇上廣州霍亂流行,張竹君借鑑新加坡防治鼠疫的經驗,在短時間內便將疫情控制住。
1904年,日俄在東北開戰,張竹君與“上海萬國紅十字會”一同前去救護東北的民眾,戰後便長期寓居上海。
在上海張竹君也沒閒下來,她與“近代浦東第一人”李平書合辦了上海最早的女子中西醫學院,改變了上海女子上學少、習醫者尤少的舊況。
五年後,上海醫院成立,女子中西醫學院的學生紛紛加入其中工作,張竹君也被聘為院長。


始終堅守在貧病的第一線,救死扶傷
1911年,辛亥革命的號角吹響了,中國大地上戰火紛飛。
先是武昌起義爆發,緊接著漢陽失守。
為了支援革命,張竹君即刻成立中國赤十字會,與黃興夫婦扮作醫療隊隊員,攜一百多名革命同志前往武漢。
兩個多月裡,她穿梭於槍林彈雨,救助負傷士兵1300餘人,人們都稱讚她為“中國的南丁格爾”。
同年12月,張竹君因左手在一次手術中不慎劃破,傷口感染化膿,高燒不退,加上平日的過度勞累,身體實在無法支援下去。
不得已,她只能暫回上海休養。
民國成立後,鑑於張竹君在辛亥革命中的貢獻,孫中山為她頒發了“立國紀念勳章”“中華民國忠裔紀念章”。
但張竹君卻從不言功績,很少出現在公眾場合,只是全心全意地行醫救人。
雖然張竹君行事低調,但她的名氣卻歷數十年不衰。
1924年間,她在海上碰到海盜打劫,眾人皆驚慌不已,紛紛交財自保。
可當年近50歲的張竹君報出自己的名號時,海盜竟當場下跪磕頭,並歸還財物,只因對其善行義舉心懷敬仰。
1926年,上海霍亂肆虐,張竹君又憑20多年的行醫經驗,奮力救治病患,平息疫情。
此時的張竹君已經年過半百,卻依然獨身一人,因為她一直獻身於社會事業,沒太多精力顧及自己的人生大事。
不過張竹君並不孤獨,她陸續領養了很多孤兒,對他們視如己出,盡心教育。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侵華戰爭正式打響。
已經六十餘歲的張竹君不顧年事已高,帶頭救死扶傷,直到戰爭結束。
此後數十年裡,張竹君始終在醫院忙碌,為患者帶來希望與健康,因此她也被人們稱為“慈愛之神”。
1964年,張竹君與世長辭,享年88歲。
縱觀張竹君的一生,她不僅是一位傑出的女西醫,更是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和榜樣。
她用一己之力挑戰了性別的偏見,突破了時代的限制。
她的故事告訴我們:
人生不止一種活法,勇敢衝破思維的桎梏,未來之路將會越走越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