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國防部長皮特·赫格塞思的"訊號門"醜聞已進入更具破壞性的2.0階段。繼3月誤將敏感軍事計劃透過加密軟體Signal傳送給《大西洋月刊》主編戈德堡後,4月20日CNN再曝其透過私人手機建立的"家人群"(成員含妻子、兄弟及律師等十餘人)分享美軍打擊葉門胡塞武裝的作戰細節。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群成員並無安全許可許可權,而該群組最初僅為赫格塞思任職過渡期溝通所設,但其上任後仍持續使用。
此次洩露內容被指涉及中東軍事部署、巴拿馬運河區域行動計劃,甚至包括為特斯拉CEO馬斯克安排的機密簡報會。儘管赫格塞思堅稱分享內容"非正式、非機密",但國防部代理監察長已啟動正式調查。
報道稱,美國總務管理局(GSA)的職業僱員對此次不當分享負有責任,促使上週釋出了一份網路安全事件報告並展開調查。記錄顯示,這些員工無意中將包含敏感檔案的谷歌雲端硬碟資料夾分享給了美國總務管理局的全體員工。

再次洩密

洩密風波恰逢五角大樓罕見人事動盪。赫格塞思近期連續解僱三名核心幕僚:首席顧問卡德威爾、副幕僚長塞爾尼克及副部長辦公室主任卡羅爾,三人均否認涉密並聯合聲明抗議"不公正離職方式"。前新聞秘書烏利奧特更在媒體撰文直指"赫格塞思領導下的國防部全面崩潰",揭露所謂洩密調查存在程式瑕疵——被解職者無人接受測謊,其中一人本將洗脫嫌疑。
值得注意的是,被解職的卡德威爾正是赫格塞思此前指定的Signal事務協調人,其X平臺控訴暗示這場清洗可能夾雜內部權力鬥爭。而烏利奧特爆料國防部"整個系統在與部長對抗",進一步加劇了領導層可信度危機。
赫格塞思強調自己非常重視資訊的機密等級,並認為保護資訊安全至關重要。他再次指責稱,關於第二次Signal聊天的新報道是被“前員工非法洩露給媒體”的,這些人試圖“洩密並破壞總統議程以及我們正在進行的工作”。
他繼續為自己辯護道:“我們在這裡所做的一切都是合規的。我們是為了戰鬥人員,是為了總統,這些指控完全脫離現實。”
這位國防部長並未直接否認是否將敏感資訊分享給了自己的妻子和兄弟。他表示,針對前員工的洩密調查仍在進行中,一旦證據收集充分,將移交給司法部(Justice Department),“必要時將對這些人提起訴訟”。

儘管爭議不斷,總統特朗普目前仍力挺赫格塞思。在週一白宮復活節活動中,特朗普對記者表示:“赫格塞思做得很棒。問問胡塞武裝他幹得如何就知道了。”
白宮新聞秘書卡羅琳·萊維特(Karoline Leavitt)更進一步表示:“整個五角大樓都在與他作對。”
但民主黨人已集結攻勢,至少9名參議員要求赫格塞思辭職,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裡德指其"系統性違反安全協議"。共和黨雖控制國會未公開倒戈,但《紐約時報》披露部分議員私下擔憂"國家安全被政治忠誠綁架"。




危機疊加

此次醜聞爆發於美軍多線行動的關鍵期:持續打擊胡塞武裝、應對伊朗以色列衝突升級風險、向南部邊境增兵等。前國防部官員向路透社表示,高層混亂已導致"作戰指令延遲72小時以上"。更嚴峻的是,赫格塞思被曝早在3月15日空襲胡塞前就透過Signal協調行動,且此前已收到過安全警告,這令外界質疑其是否存在"習慣性違規"。

赫格塞思4月22日選擇老東家福克斯新聞作為辯護主場,強調將起訴"破壞總統議程的前員工",卻迴避是否向親屬洩露機密的關鍵問題。這種結合法律威脅與政治敘事的回應,與其福克斯前主持人的媒體經驗一脈相承。但媒體指出,其"將洩密歸咎於離職員工"的策略與監察長調查方向存在明顯矛盾——後者重點核查的正是部長本人通訊記錄。
事件折射出美國國家安全體系的新挑戰:Signal等加密工具在提升溝通效率的同時,也模糊了機密資訊管控邊界。赫格塞思案的特殊性在於,他既非傳統官僚體系產物,又深度依賴私人社交網路執政,這種"圈層化治理"模式與五角大樓的體制文化產生劇烈碰撞。正如布魯金斯學會專家所言:"當軍事指揮鏈與家庭聊天群出現在同一部手機,制度防火牆就已崩塌。"
https://www.nbcnews.com/politics/national-security/info-pete-hegseth-shared-wife-brother-came-top-generals-secure-message-rcna198838
https://www.npr.org/2025/04/21/nx-s1-5371312/trump-white-house-pete-hegseth-defense-department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disruptor-hegseths-unsettled-pentagon-starts-turning-against-him-2025-04-21/





點選上方標題閱讀推薦文章 ▲
投稿請加微信ID: usa001888,說明投稿內容。投稿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如果此文由【大紐約生活網 】獨家約稿、創作,此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否則追究法律責任。如果此文由本網獨家整理編輯,取自網路的圖片屬於原作者。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或立場。編輯致力於保護作者版權,部分作品來自網際網路,如涉侵權,請聯絡刪除。微訊號:GreaterN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