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德州旅客為探望巴西病危父親並授權其進行救命手術,緊急預訂了達美航空的航班。然而,由於航班延誤和預訂系統出錯,她未能及時趕到醫院。在訴訟中,女子稱其父因未能及時獲得手術授權而不幸離世。這起案件引發了人們對航空公司延誤責任以及航班延誤對旅客造成精神損害的深思。
2024年12月26日,身在德州哈里森縣的瑪西婭·拜耳(Marcia Bayer)接到了一個噩耗:她在巴西里約熱內盧的父親病危,被緊急送往醫院。父親急需進行一項救命手術,但由於病情危重,無法親自簽署同意書。根據最近提交至德州地區法院的訴訟檔案,醫院方面明確表示,只有直系子女親臨醫院並當面授權,手術才能進行。
心急如焚的瑪西婭立即預訂了能找到的最早航班——達美航空。她計劃從達拉斯沃斯堡出發,經亞特蘭大轉機,於12月29日上午抵達里約熱內盧。
然而,噩夢才剛剛開始。在飛往亞特蘭大的第一段航班起飛前,達美航空便通知她,由於機械故障,航班將改道,她現在需要經亞特蘭大再飛聖保羅,最終才能在12月29日下午抵達里約熱內盧。
當瑪西婭終於抵達聖保羅時,更大的問題出現了。她聲稱達美航空的機票出現了“混亂”,儘管她手持飛往裡約熱內盧的登機牌(一段僅40分鐘的短程飛行),卻被拒絕登機,理由是她的名字沒有出現在乘客名單上。
絕望的瑪西婭懇求達美航空在巴西的合作航空公司工作人員,但對方表示,除非達美航空糾正其系統錯誤,否則他們無能為力。瑪西婭隨後前往達美航空的客戶服務櫃檯求助,卻發現櫃檯已經關閉。
別無選擇之下,瑪西婭只好自費675美元購買了一張新機票,但這張機票只能讓她在當天晚上6點才能抵達里約熱內盧。
當瑪西婭最終趕到醫院時,她的父親病情已經悲慘地惡化。醫生警告瑪西婭,此時進行手術的風險已經非常高。儘管如此,瑪西婭還是批准了手術,但在手術安排完成之前,她的父親不幸離世。
現在,這起案件的核心問題在於:達美航空是否應對瑪西婭未能及時趕到父親病床前承擔責任?航空公司是否因其疏忽而導致瑪西婭未能更早抵達醫院,從而需要支付精神損害賠償?
不出所料,達美航空的律師辯稱,儘管瑪西婭抵達里約的時間確實被延誤了,但航空公司已經履行了合同義務,因此不應承擔責任。然而,達美航空在對訴訟的回應中也承認,瑪西婭或許可以根據《蒙特利爾公約》(一項規範國際航班乘客權利的國際條約)提出延誤索賠。但即便如此,她的索賠金額也將被限制在最高5346特別提款權,約合7670美元——這遠遠低於瑪西婭為精神損失索賠的25萬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