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克娜 · 主播 | 楊槍槍
有書君說
公元816年的一個傍晚,秋風蕭瑟,荻花飛舞。
白居易在潯陽江畔與友人舉杯道別,愁思難遣。
恰逢此時,江上傳來了悠揚的琵琶樂,如泣如訴,扣人心絃,引得眾人駐足聆聽。
珠落玉盤的琵琶聲,喚起了白居易的無限感慨。
與琵琶女交談後,他又添同病相憐之感。
白居易提筆寫下《琵琶行》,以紀念天涯淪落人的相逢。
人生中,相遇離別,萬千往事,盡在一首《琵琶行》。

有人說,萬般滋味,皆是生活。
直到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他才被迫嚐到了孤獨落魄的滋味。
二十九年前,16歲的白居易,初到長安,意氣風發。
他寒窗苦讀數十載,只為在京都能有一席之地,匡國濟時。
早年間,他憑藉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得到了名人顧況賞識,名震天下。
而後,他又依仗不俗的才學,在官場裡扶搖直上。
29歲,金榜題名中進士。
36歲,又任左拾遺。
從此白居易長伴皇帝左右,一時風光無兩。
平步青雲,躊躇滿志,白居易開始渴望靠自己淵博的學識和出眾的能力,實現“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抱負。
他寫下了大量針砭時弊的詩句,還屢屢上書言事,直指皇帝的錯處。
然而宦海紛亂,白居易很快成了眾矢之的。
他筆下那些膾炙人口的詩句,被腐敗的官員視作穢語。
他傾盡心血寫就的奏摺,更是成了皇帝的心病。
現實與理想背道而馳,註定造就求而不得的遺憾。
不久,皇帝將丁憂歸來的白居易調到太子東宮任職,剝奪了他參政議事的權利。
然而白居易本性難改,仍舊直言進諫。
在宰相刺殺案中,他一味地仗義執言,觸犯律法,遭人彈劾。
一朝跌落,四處皆是落井下石之人。
朝中權貴們又挖出了他在丁憂期間寫的《看花》和《新井》等詩,給白居易扣上了不孝的罪名。
就這樣,白居易被貶出京,任江州司馬。
人生大起大落,白居易難免忿忿不平,以致初到江州就一病不起。
後來,他更是借酒消愁,終日困頓。
這晚,潯陽江上,恰逢他與老友相逢,正將心中苦悶和盤托出。

《名著專欄專享福利來啦》
《孫子兵法》既是一本軍事著作,更是一本哲學著作,認識問題的方法論始終為我們所用
-
關於工作:要學會隱藏實力,在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
關於交友:脾氣急必被人激,要學會控制脾氣。
-
關於家庭: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死要面子活受罪。
限時特惠訂閱僅需0元(原價299元)
幫助你領先一步洞察世事,掌握人生

有一種說法,認為白居易當年在潯陽江頭送別的老友是陳湘靈。
湘靈認識他的時候,白居易十一歲。
當時,為避戰火,白家人逃往符離,人生地不熟的小白居易遇到了鄰家少女陳湘靈。
白居易曾寫下《鄰女》一詩,紀念湘靈走進他心田的那一刻:
“何處閒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繡床前。”
湘靈活潑可愛,笑聲爽朗,略通音律,很快就和白居易成了無話不談的玩伴。
可惜沒多久,中原發生戰亂,白居易前往越中避難。
兩小無猜的青梅竹馬迎來了第一次分別。
等到白居易弱冠之年回符離探親,他們才又一次相聚。
她耐心地傾聽白居易近年的見聞,不時投去傾慕的目光。
青春期的男女漸漸暗生情愫,墜入愛河。
與所有愛侶一樣,湘靈和白居易在晨光中互訴衷情,迎著晚霞許下山盟海誓。
這一切都逃不過白居易母親的眼睛。
她認為情愛必然會耽誤兒子的前程,於是命白居易前去洛陽安心讀書,與湘靈斷絕來往。
湘靈也不是無理取鬧的姑娘,她支援愛人先立業,再談情。
於是,兩人第二次分別,只等白居易完成科考,就可以成親。
白居易的思念化作一首首詩作,寄予湘靈:
“夜半衾裯冷,孤眠懶未能。”
四年歲月如梭,白居易如願登第,授秘書省校書郎。
他正式向母親表明迎娶湘靈的心願。
不料母親搬出教條勸阻。
《唐律疏議》有言:
“良賤既殊,何宜婚配?”
門第,成了他們難以跨越的鴻溝,偏見,成為扼殺他們愛情的繩索。
他們沒有辦法對抗強大的長輩,也不甘背叛自己的心。
湘靈始終孤身一人,白居易直到三十五歲仍孑然一身。
這是他們與禮法抗爭的唯一方式。
白母實在奈何不得兒子,竟然以性命要挾,逼白居易成親。
白居易被逼無奈,只好寫下詩句,默默與湘靈告別:
不得哭,潛別離。
不得語,暗相思。
兩心之外無人知。
礙於禮法教條,相愛的人卻無法白首。
這是湘靈的人生遺憾。
好在,兩人雖然沒有成為世俗眼中的眷侶,卻一直有書信往來,詩歌唱和。
那些沒能成就圓滿的遺憾,最終成為了飽含深情的詩篇: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
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
愛情無法成就婚姻,那就做一輩子的知己。
楓葉荻花染紅的秋天,白居易在船上與陳湘靈把酒聊天地,好像回到了小時候的符離。
聊到感慨處,江面傳來了琵琶聲……


彈琵琶的姑娘技藝精湛,卻始終不肯與人多說話。
白居易百般邀請,她才同意再奏一曲。
一曲終了,琵琶女敞開心扉,將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娓娓道來。
琵琶女來自京都,出身樂籍,自幼因身份低微,受盡旁人冷眼。
為了能給自己謀得好前程,她苦學琵琶,以致手上長滿了老繭。
十三歲那年,琵琶女得償所願,進入教坊。
因才貌雙全,她在教坊中彈奏琵琶,獨佔鰲頭。
她光彩照人,引得其他姐妹心生嫉妒。
京都男子大多為她傾倒,常常一擲千金,只為博她一笑。
無數的掌聲與讚美,會讓人犯迷糊。
“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
塵埃落定後,一切浮華終將歸於平淡。
隨著年歲漸長,琵琶女年老色衰,往日的追捧也不復存在。
剛巧當時朝廷頒佈了禁樂令,琵琶女徹底失去了經濟來源。
迫於生計,琵琶女不得不與追求自己的茶商成婚。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此後,留給琵琶女的,就是漫長的等待和無盡的寂寞。
她與丈夫聚少離多,只能靠琵琶曲排解苦悶。
明月當空,江面遼闊,這種時節,人是最容易想起往昔的。
一曲琵琶,就如此勾起了三個人的遺憾往事。
事業遇挫,壯志難酬,這是白居易的遺憾。
相愛之人,情深緣淺,這是陳湘靈的遺憾。
人生過半,顛沛流離,這是琵琶女的遺憾。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三個人,不同的心酸,在同一首曲子裡感嘆,實在是難得的境遇!
後來,白居易逐漸走出消沉。
因為事業絕非當下,而是指向未來。
他依然沒改耿直的性子,依然用筆記錄心中所想,民間疾苦。
湘靈與白居易分別,卻始終有書信往來。
事實上,假使當年他們衝破禁忌,為愛奮不顧身,成就一段姻緣。
也有可能在柴米油鹽裡磨掉了愛情的光輝,白月光成了白米粒,硃砂痣成了蚊子血。
如此說來,反倒是一輩子念念不忘的意難平,成了心裡最深的掛念。
琵琶女仍舊在夜深時撥弄琴絃,似訴平生不得志。
琴聲少不了遺憾,卻並不傷感。
畢竟,求而不得,是人生憾事,可遺憾,又何嘗不是一種成全。
很多時候,因為遺憾,所以執念,因為執念,所以完美。
天地尚且不全,缺憾,也是一種浪漫。
苦心執念,不如珍惜當下。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參考資料:
《新唐書·白居易傳》
《舊唐書·白居易傳》
《與元九書》
《琵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