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我在北京送快遞

2024年初我做的新年計劃中,有一條是多讀幾本書,目前正在按部就班地完成中。
前兩週跟大家說過當時開始新看的書:美國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萬斯的成名暢銷書《鄉下人的悲歌/Hillbilly Elegy》。但剛開始看了兩章,正好一位同學推薦了另外一本書給我,書名還挺吸引我的:《我在北京送快遞》。因為也是關於基層勞動者生活的主題,所以就想買回來和萬斯的書對比著看。
但結果是,萬斯的書只看完了一小半。而《我在北京送快遞》則一口氣讀完了,還連續讀了作者之後出的新書。也算是超額完成了這個暑假的閱讀計劃吧。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這本

《我在北京送快遞》

吧。

顧名思義。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描述了作者在北京送快遞的生涯。此外,還包括了他之前在上海、雲南等省市工作生活的經歷。

我幾乎每天都會接觸到快遞員,一些認識比較久的,也會打個招呼閒聊幾句,吐槽幾句。但從來沒什麼私交,也沒有了解過他們的人生、心情、家庭等等。畢竟因為生活的圈子的確差異很大,他們對我來說,其實是很熟悉,卻異常陌生的人群。
但他們是當代中國社會,包括我自己生活能正常執行的基石之一。雖然不想說什麼“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類的口號,但我的確相信一個人的價值和品質,並不是因為他所從事的工作和收入所決定的。
所以最開始決定看這本書的時候,是想了解一下普通快遞員的工作和生活。
而這本書也的確滿足了我這方面的求知慾:比如一個快遞員要如何規劃自己一天的送單順序才能做到最高效,比如為什麼有些快遞員更希望當臨時工而不是正式入職,送錯,退貨這些會對快遞員的業績收入有怎樣的影響,以及快遞員和公司,快遞員之間相處的模式等等等等。
還有一些內容,是我之前沒想到的,比如快遞點喜歡招怎樣的快遞員。

或者北京的快遞員的時間成本是多少。
而有趣的是,作者作為一些快遞員的思考和體會,其實我日常工作中也會感受到。比如作者在精密地計算了自己的時間成本,和各種行為可能造成的成本浪費之後。又發現了一個事實:

又比如作者在長時間在機械工作中內耗後,發現工作的環境一點點地在改變他,讓他變得越來越負面。
而當他最終決定離開快遞公司之後,開始不糾結工作效率或者不計較付出回報比,這個時候發現自己的環境也發生了變化,他所感知到的人際關係也不一樣了。
一些作者遇到的趣聞趣事,也真的發生在我身邊過。
讀完整本書之後,回想起來,這次閱讀體驗是很特別的:與我之前所設想的,去旁觀一次他人的生活不同。書中的內容,讓我產生了一種恍惚,這似乎是我也可能經歷的人生,經歷自己如果在北京送快遞,將會遇到什麼的人生。
之所以有這樣的閱讀感受,不僅僅是作者用一種很真實、平淡又能讓人帶入的語言風格,講述了他真實的生活經歷。也是因為他的格,對於很多事情的看法和反饋,其實和我很像,或者說和我身邊熟悉的很多人也很像 —— 些許的社恐,過多的自尊,不願意或者說畏懼和人發生衝突。

所以作者在經歷中的反應和心情,我多多少少會感同身受。他是本世紀初離開學校開始工作的,和我的時間點差不多。而他那些年從事的一些工作,也讓我想起來我當時短暫的一些工作經歷。
而且比較重要的是,作者所涉獵的行業和工作,其實遠比我想象的要廣闊,當然也比我多得多。雖然他長期從事的都是一些比較基礎的工作,比如加油站加油工、腳踏車店店員、快遞員、咖啡店員、送餐等等,但也從事過很多和我身邊的人更貼近的工作,比如動漫雜誌的編輯,自己開小店等等。
作者在人際交往上估計不是一個“有意思”的人,或者說他的性格堪稱寡淡。如果真見到他,應該沒什麼可聊的吧。但他的幾點特徵,是我比較欣賞的,一個是堅持讀書和思考,並沒有被機械性重複的工作輕易抹去自己的內在;另一方面是他對陌生的世界更多是好奇而非恐懼,從廣東、廣西、上海、北京、雲南,獨自一人前往在不少地方長期生活過。
這種特殊性,體現在他的人生中,或許是他書中總會在字裡行間中流露出來的那點“不合群”。
但這種特殊的疏離感帶來的一個“好處”,就是他的並不是簡單的經歷這些,而是一邊經歷一邊觀察一邊記錄。
這種記錄的風格,也和我正讀到一半的《鄉下人的悲歌》有些相似:並沒有歌頌或者站在高處同情貧窮,而是儘量去還原那些普通人的生活,直面他們的好與壞,以及去思考這些現象背後的人類共性。

比如他在最早當加油站加油工的時候,所看到的計程車司機與加油工之間的矛盾:

而巧合的是,這本書最後的結束語,也是我去年曾經和前同事聚會時,說過相似的話。
和以往一樣,在讀完這本書,因為覺得很值得跟大家推薦,就請同事去聯絡出版社,問問有沒有什麼優惠價格。
溝通之後,除了拿到給公眾號的優惠價格外,還有一個新訊息,就是前段時間作者的第二本書,《生活在低處》出版了。出版社也寄給我一本樣書。所以這篇文章寫好之後又多等了幾天,等我把作者的新書也讀完了。

讀完的感覺呢,就是這是一本還不錯的“續集” —— 如果是作為一本獨立作品,它的可讀性和完整性是不如《我在北京送快遞》的。當然這也不意外。畢竟上一本是豆瓣等多個平臺的2023年度推薦圖書。

這一本的主題相對比較散,包括作者的家庭、童年,寫作經歷以及一些雜文。但這些鬆散的主題,也滿足了一些我之前對作者是怎樣一個人的好奇。比如他在2020年的一篇關於跑步的雜文中聊到,他的10km配速居然在4分半以內……
雖然沒有上一本那麼出彩,這一本我讀完也覺得有不少的收穫。因為它回答了我在讀上一本之後最大的疑問 —— 是什麼環境讓作者最終成為了這樣一個“特別樣本”的。
為人子也為人父,又從屬於和教育有關的行業。所以我對這本書前面一小半內容有不少的收穫和感觸。這部分主要描述了他的家庭以及自己的早期寫作經歷中父母對他的影響。
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即便不把這本書當做“續”,也有單獨推薦閱讀的意義。也的確比我這幾年看過的不少圖書要更值得花時間閱讀。

讀紙質書的好處,就是可以更隨意地折角劃線做筆記。這兩本書我都劃了不少重點,前面也拍照貼了不少。

最後想多貼一段內容,不過不是來自作者。而是作者母親寫給他的,這段話,讓我想起了很多我的長輩跟我說的話,雖然他們很多已經不在身邊,但他們的言傳身教,是讓我擁有一些正面屬性(如果有)的主要原因。
人和書之間,也有緣分。
我很感謝同學推薦了《我在北京送快遞》給我,讓我有機會在2024年的讀書清單中,加上了兩本讓我很有收穫的圖書。
這也是我有時候還是忍不住想給大家推薦幾本書的原因,或許這些推薦能讓大家也和有趣、有收穫的圖書產生一些緣分。
最後附上出版社給我們的這兩本書的優惠購買連結入口:
點選下方連結進入有贊購買↓
特別說明:因為微信又……“改版”,現在如果沒星號的話,基本就很難看到我們的文章推送了,所以勞煩大家將我們公眾號設成“星標”。多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