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縣事件映射出的社會價值觀問題

文/老C
現在真正要思考的,是怎麼能利用這次豐縣的輿情,讓反拐賣的呼聲,深入到中國每一個鄉村的每一個角落,讓每一個人都意識到,不能把人當成貨物去買賣。
1、
上一篇文章:怎樣才能真正幫助“八孩母”這樣的拐賣受害者》
這篇文章和上一篇的觀點,乍一看好像截然不同。上一篇講的是實際操作中的困難,所以有些妥協,有些糾結。
這一篇講的是價值觀問題,是道德問題,所以可以脫離現實,更直接一點。
豐縣這個事情,我們首先應該批判什麼?
要批判的是愚昧的價值觀。我們要堅定的批判所有美化拐賣行為和所有的強迫性婚姻。不論最終結果如何,都必須堅定地否定所有的拐賣行為。包括彩禮換婚禮的“類買賣婚姻”也應該否定。
人不是貨物,不能買賣。
直到今天還是有很多人認為如果最終結局是好的,開始是不是拐賣就無所謂。這種價值觀是完全錯誤的。
2、
在城市中生活的大家,可能覺得這種把拐賣行為合理化的價值觀非常不可思議。但實際上,即使是今天,在很多鄉村地區仍然存在這種價值觀。
如果我們看一些反拐的案件報道,警方到村子裡解救被拐賣的婦女,經常整個村子群起反抗。買家理直氣壯,我花錢買的女人,你們憑什麼帶走!
很多時候,警察都找上門來了。要把拐賣受害者帶回家,還得把錢還給買家才行。
這種價值觀甚至體現在很多藝術作品裡。比如電影《嫁給大山的女人》,比如電視劇《阿霞》。這兩部作品雖然做了一些處理,來淡化拐賣的色彩。但是,主角仍然是被人販拐賣的,被山裡人用錢買回來的女性(雖然藝術上做了處理,淡化買人的色彩),被男方家庭的所謂的“真情”感動,過上了幸福生活……
《阿霞》裡,阿霞被自己的表哥賣給了呂梁山區的農民二串。村主任明明知道買阿霞的二串犯了法,想讓二串把阿霞放回去,但連自己的老婆都說服不了。最終只能讓阿霞給家裡發電報,讓阿霞的父母,帶著錢給二串,把阿霞帶回去家。
這種價值觀是完全錯誤的。拐賣就是拐賣,是違法,是惡行,不能因為拐賣之後的生活如何,就改變對拐賣行為本身的評價。
就算最後賣給了億萬富翁,過上了錦衣玉食的生活。拐賣也是違法的惡行。
拐賣之所以存在,就是有人買呀。買家把一個人當貨物去買。而周圍的人覺得理所當然,覺得買回來生活過得去就行了。在那些村子裡,發現周圍有人買了媳婦,不但不主動舉報報警,反而包庇,阻撓外人來解救。這種價值觀,應該被社會唾棄,被法律懲罰。
然而,不把人當人,特別是不把女性當人的這種價值觀在農村,是普遍存在的。
3、
《嫁給大山的女人》電影是有真實的人物原型,河南姑娘郜豔敏,2006年成為“感動河北”十大年度人物。
其實,真實的故事,比電影裡悲慘的多。
1994年農曆5月初,年僅18歲的郜豔敏準備回河南老家看望父母,在石家莊火車站排隊買票時,被兩個女性人販子以工廠招工勸她去看看的藉口帶往河北唐縣,儘管意識受騙後郜豔敏幾次試圖逃脫,但都未成功,到唐縣一個村莊之後她被轉手給3名男性人販子,其中一人將她強暴,並以2700元的價格賣給河北曲陽縣靈山鎮下岸村一個比她大6歲的羊倌。
郜豔敏多次逃跑未遂,曾三次自殺,被人發現後救起。後來郜豔敏得知,家裡人為了找她,母親急瞎了眼,時年40多歲的父親一年裡頭髮全部變白。家人報案後,許昌警方曾到河北定州等地調查,但因線索不可靠一直沒能找到她的下落。
然而,被拐賣一年後,郜豔敏就和丈夫回河南老家去“探親”,家人卻感到留她在家鄉也已經無法找到好的物件,只能認命讓她回去跟“丈夫”過日子。
她的父母不愛她嗎?不愛她為什麼會急瞎了眼,為什麼會頭髮全白。但如果愛她,為什麼讓她認命,回去和“丈夫”過日子。
1995年,她成為了村子的代課老師,一直堅持了10年。她逐漸獲得了村民的尊敬,丈夫也不敢打她了。
2005年後逐漸有多家媒體對其事蹟進行採訪報道。2007年1月,郜豔敏獲“2006年感動河北十大年度人物” 。其事蹟2007年被改編成電影《嫁給大山的女人》並在2009年上映。
然而,名聲給她帶來反而是更大的噩運在郜豔敏18歲之後的人生中,人販子用她賺錢,丈夫靠她傳宗接代,劇組拿走了她悲慘的故事。留給她剩下的是痛苦和重壓。
根據2015年的媒體報道,郜豔敏所在的這個太行山深處的村莊,400多口人,被拐賣的女性有三十多個。當郜豔敏成名,她的故事被改編成電影后,村民期望郜豔敏能夠為這個村子帶來更多的改變,更大的貢獻。媒體劇組利用完她的故事就走了,期望沒有達到,村民轉而對她敵視起來,甚至指責她貪汙捐款。
這些愚昧的村民,對一個被拐賣的女性,在村子裡堅持教了10年書的代課教師,不但沒有歉疚之情,反而對她謾罵,指責和敵視。
當看到這種愚昧時,有時會感到深深的無力感。如何改變這種價值觀?也許只能靠經濟發展、持續的教育、普法和時間。
4、
生活在大城市中的我們,可能覺得,和這些愚昧的村民,處在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然而,這種把人當貨物的價值觀,也許離我們也不是那麼遙遠。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時不時就應該反思一下自己。
我是個金庸迷,對金大俠非常崇拜。金庸小說中有一本叫《鹿鼎記》。相信很多朋友都讀過。這本書中有一個情節,男主韋小寶殺了鰲拜,幫著莊家報了仇。莊家少奶奶為了報答韋小寶的恩,送了一個小丫頭雙兒給韋小寶。我相信看過鹿鼎記的人,應該對這段情節都有印象。
送禮物時,莊家少奶奶和韋小寶是第一次見面,除了知道他殺了鰲拜之外,對其人品性格毫無瞭解。而雙兒從小就服侍莊家少奶奶,感情應該不淺。然後一個大活人,就這麼被莊家少奶奶當成禮物送出去了,人送出去了,莊家少奶奶還說了一段絕情絕義的話。
當然,金庸描寫的是清朝,是舊社會。但讀過鹿鼎記的人都知道,金庸在全書中,最濃墨重筆描寫的就是韋小寶和雙兒之間的感情。
類似的情節,也出現在《倚天屠龍記》中。楊逍把丫鬟小昭,送給了上司教主張無忌。倚天的後記中,金庸明確寫了他最喜歡的女性角色是小昭,在鹿鼎記七個女性角色中,金庸最喜歡的無疑也是雙兒。對這種小丫頭和主人之間的不平等的愛情,至少金大俠並沒有持批評態度。
金大俠有點“小丫頭”情結,並非虛言。這個情結,也許來自於少年時的那種純真的感情吧。
金大俠七十多歲的時候,寫了一篇短文,題目是《月雲》,寫的非常好,大家可以找來看看。
《鹿鼎記》中我最喜歡的女性角色也是雙兒。老實說,少年時我讀了很多遍鹿鼎記,從未覺得莊家少奶奶把人當禮物送出的情節,有任何不妥之處。如果我出生在一個偏遠的山區農村,我真的能擺脫那種愚昧的價值觀嗎?
即使是金大俠,也很難脫離身為男性的價值觀。在這一點上,曹雪芹更勝一籌。同為寫丫鬟,《紅樓夢》中的晴雯和小紅,在人物塑造上,比小昭和雙兒更豐滿。
武俠小說主要讀者是男性,金大俠站在男性角度寫也正常。現在,網路小說都分男頻女頻了,井水不犯河水。
5、
《嫁給大山的女人》和《阿霞》應該都是08-09年拍的。不知道最近十年是否還有美化拐賣行為的藝術作品。
即使還有,我相信,豐縣這一波輿情後,再有人敢拍美化拐賣行為的藝術作品,一定會被網民噴到不能自理的。
這一點算是這次輿情的正面影響吧。現實生活是灰色的,在實際操作中,會有各種兩難問題。但是在道德和價值觀上,有些大是大非的問題上,還是應該黑白分明。這種把人當貨物,不把人當人的行為,必須堅決的批判,抵制,否定。
大城市中產階級,在各種微信群中義憤填膺,其實用處不大。大城市,本來就幾乎沒有這種情況。嚴重的是農村,特別是偏遠山區的農村。歷史遺留的拐賣問題,也絕不僅僅發生在徐州。
今天的社會,與十年前相比,已經有了很多的變化。即使是偏遠的農村,也有了網路,也用上了微信和抖音。對抗疫情,從某種意義上,也大幅增強了政府的資訊化能力和資料收集手段,這些能力,除了在公安司法領域加強打拐,在改變愚昧落後的價值觀上,能否有更多的手段?
現在真正要思考的,是怎麼能利用這次豐縣的輿情,讓反拐賣的呼聲,深入到中國每一個鄉村的每一個角落,讓每一個人都意識到,不能把人當成貨物去買賣。不能僅僅解決一件個案,而是要考慮怎麼解決廣泛存在的問題。
先不要說什麼把所有的買媳婦的人都抓起來判刑。如果豐縣事件之後,國家能透過資訊科技手段,把歷史遺留的類“買賣婚姻”行為的受害者中的大部分登記存檔,就是一件了不起的社會進步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