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報稅季,納稅人最擔心的莫過於與國稅局發生財務糾紛。南加州一名華人女性李女士因一筆近2萬美元的罰款,與國稅局展開長達兩年的溝通,直至近日才揭開罰款緣由。
2022年底,李女士首次收到國稅局的罰款通知,稱其因延遲繳納房產交易預扣稅而被罰款1萬多美元。然而,由於其身份為綠卡持有人,並不適用該稅款,即便稅務專業人士介入,也一時無法找出具體原因。

在收到罰單後,李女士的稅務顧問立即聯絡國稅局,得到的答覆卻是其賬戶欠款為零,疑似詐騙。然而,數月後,她再次收到催繳通知,罰款金額增加至1.2萬美元。同年年底,第三封催繳信件送達,此時罰款已高達2萬美元,並被警告若不繳納,將對其房產實施追繳。
面對不斷增加的罰款,該女性最終決定先行支付,同時申請上訴。稅務顧問向國稅局上訴部門提交其綠卡、社安賬號等相關資料,最終發現,她的稅務資訊被錯誤歸入外國人稅務賬戶,而該賬戶顯示的欠款正是罰款來源。

在案件處理過程中,因原受理官退休,案件轉交新負責人。
經過進一步調查,國稅局終於查明真相:原來,李女士在出售房產後又購置了另一處房產,而該房產的賣家為外國人。按照規定,外國賣家需支付預扣稅,由預扣稅經紀(通常為第三方機構或買方)負責代繳。然而,國稅局顯示這筆稅款未按時繳納,導致罰款產生。
儘管負責房產交易的第三方機構否認延遲繳納,但國稅局仍認定罰款有效。這一案例揭示了複雜的稅務法規和預扣稅責任問題,也凸顯了報稅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潛在風險。

該稅務案例的披露,再次提醒納稅人,報稅時務必確保資料完整、準確,並按時提交,建議儘量採用電子報稅,以減少因郵寄延誤導致的問題。此外,涉及外國買賣雙方的房產交易時,務必瞭解相關預扣稅款規定,明確責任歸屬,避免類似罰款爭議。
業內人士指出,近年來國稅局預算持續縮減,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相繼退休,導致案件處理時間延長,未來與國稅局溝通可能更加困難。美聯社最新報道稱,國稅局未來可能裁減近半數員工,或將對稅務審查和服務響應速度產生深遠影響。
微信又雙叒叕改版了!
快加星標,找好吃的不迷路👇

吃貨們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