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潮出海|獨家對話功夫熊貓茶:新茶飲出海打出“文化牌”,貼臉硬剛霸王茶姬

憑藉“新茶飲+新零售”的商業模式,“功夫熊貓茶”以超級IP為底蘊,以茶飲和周邊產品為載體,躋身於新茶飲出海浪潮。

作者 | 仙子


編輯 | 杜仲

來源 | 觀潮新消費(ID:TideSight)

“東南亞的網速差不多就是國內的2.5G。”
對話一開始,因為網路原因,Pony Zhang遲遲未能連線成功,但在東南亞常駐四五年的他顯然已經適應了這種慢節奏,“來這邊不是節奏慢了,是(外部環境)逼著你把節奏調慢了。”
Pony Zhang

是新茶飲行業的“老炮”,甚至在“新茶飲”概念出現前,便已紮根行業多年,巔峰期,他曾在江浙滬加盟70多家一點點奶茶店。

過去幾年,

Pony Zhang

聚焦出海,並將重心放在東南亞,這裡也是本土新茶飲品牌全球化戰略的橋頭堡,彙集了喜茶、奈雪的茶、霸王茶姬、蜜雪冰城等頭部品牌。

當國內新茶飲競爭日趨激烈,海外尤其是華人聚集最多的東南亞,似乎成為下一個掘金地,但

Pony Zhang

對此卻保持了冷靜,“大家都說東南亞遍地是發財的機會,但靜下心待久一點才發現沒那麼簡單。”

在新茶飲行業浮沉多年,他一直在思考,究竟何為核心競爭力,最後得到的答案是文化屬性。

以此為核心,

Pony Zhang

拿下了“功夫熊貓”的IP授權,成立了“功夫熊貓茶KUNG FU PANDA TEA”品牌(以下簡稱“功夫熊貓茶”),並於今年8月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開出東南亞首店,打響了出海的第一槍。

“開業第一週每天GMV基本都在8萬馬幣左右。其中4成是飲品,6成是周邊。”

憑藉“新茶飲+新零售”的商業模式,“功夫熊貓茶”以超級IP為底蘊,以茶飲和周邊產品為載體,躋身於新茶飲出海浪潮

“超級IP”賦能新茶飲

覆盤過去,新茶飲“遠征史”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2010年前後為節點

這一時期,日出茶太、快樂檸檬、CoCo都可、貢茶等臺灣奶茶品牌相繼出海,或是從毗鄰的東南亞發跡,或是從消費更高的美國起家,總之兜兜轉轉多年,他們最終在世界各地殊途同歸,成為第一批將奶茶帶向全球的OG。

第二階段以2018年前後為節點

,喜茶、奈雪、霸王茶姬、蜜雪冰城等品牌先後出海,東南亞是它們的首選,喜茶和奈雪將首站放在新加坡,霸王茶姬選擇了馬來西亞,蜜雪冰城則瞄準越南、印尼。

2023年,經過3年的疫情停擺,更多的內地新茶飲開始加速出海程序,除了東南亞以及毗鄰的日韓,對歐美澳的遠征也提上了日程。

新茶飲急於出海與國內市場的內卷現狀不無關聯。在Pony Zhang看來,國內新茶飲已經進入“無序擴張”的階段,產能過剩明顯,且業態單薄,複製能力極高,在產品高度同質化的情況下,價格戰和聯名跨界成了唯一競爭手段。

反觀東南亞的新茶飲市場更強調業態平衡。“國內錢是萬能的,只要有錢就沒有進不來的商場。但東南亞商圈資源少,講究平衡,比如一家商場規定茶飲店只能開3家,那第四家只能排隊等。”Pony Zhang強調。

換句話說,再如日中天的品牌,在東南亞的商場裡也難以獲得特權。不僅如此,東南亞商業信譽度也很高,與商場簽約一般需要遵循“3+3”原則,只簽約一年的並不多見。

“一旦簽訂合同,即便虧損,商場也無權將其驅逐,否則就會面臨高額賠償,反過來也是如此,即便想放棄經營也得結清剩餘的租金。”

在Pony Zhang看來,在東南亞做新茶飲生意更需要信奉長期主義,“在東南亞做新茶飲,承諾3個月回本的絕對是騙子。”

基於長期主義,他開始思索如何讓新茶飲煥發持久生命力,得到的答案是“文化屬性”。

“星巴克、麥當勞、肯德基,不管市場怎麼卷,總有他們一席之地,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全球化的供應鏈組織能力,另一方面就是它們具有文化屬性,本身成為了一種符號、一種象徵,這個很難被代替。”

打“文化牌”的新茶飲已有先例,但在他看來,直接創立新品牌再沉澱文化勢能並不明智

,放眼全球,HERMES、CHANEL、DIOR這些成為文化符號的品牌無一不在百年以上,歷經歲月沉澱才成為全球性巨頭。

更好的方式在於借勢

,即借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國際影響力成就好品牌。基於此洞察,Pony Zhang相中了“功夫熊貓”這個超級IP。

他以熊貓快餐為例,熊貓快餐稱霸美國中餐40年,是全世界最大的中餐連鎖,開店2000多家,年收200多億,其客戶多為亞裔、拉丁美裔、非裔美國人和傳統美國白人。

“熊貓快餐和food Pand 能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品牌名裡帶有熊貓二字,這是最能代表中國的詞彙和意象,外國人理解起來不需要傳播成本。”

在投資上千萬後,Pony Zhang如願拿到了環球影業的IP授權,並開始著手籌備在東南亞的開店事宜。2023年11月,Pony zhang在吉隆坡的核心地段柏威年廣場拿到一家商鋪,歷經10個月籌備,於今年8月開出東南亞首店,也開啟了“新茶飲+新零售”的經營模式。

“新茶飲+新零售”

柏威年購物中心位於吉隆坡市中心武吉免登地區,是吉隆坡最大的商圈,這裡也被稱為吉隆坡“金三角”,其地位好比南京路步行街之於上海。

“功夫熊貓茶”在東南亞的首店就坐落於此,8月10日,門店迎來開業,憑藉“新茶飲+周邊”的產品矩陣,該門店在開業當天便創下了12.8萬元的GMV。

功夫熊貓IP的影響力維持住了門店的熱度,電話那頭,Pony Zhang細數著開業一週以來的GMV:“11號做了8.3萬,12號8.4萬,13號8.2萬,14號8.7萬,15號7.9萬……這還是每天都下雨的情況。”(前述單位為馬幣)
Pony Zhang將品牌定位於“現萃中式奶茶+超級IP周邊新零售”

,既賣現制現售的新茶飲,也賣中國茶、茶點、堅果、潮玩、盲盒、積木、玩偶等新零售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新零售產品並非由“功夫熊貓茶”自主生產,而是來自於國內頭部潮玩品牌,其中積木產品源於拼奇,其是山姆的供應商,曾在2021年和2022年先後拿到真格基金、紅杉中國種子基金以及順為資本的融資。

充值贈送的功夫熊貓盲盒則源自泡泡瑪特,除此之外,亦有部分自主生產的潮玩零售,比如玩偶、飾品等等。為了擴大影響力,門店還開啟了買周邊贈奶茶的促銷活動。

在Pony Zhang看來,撬動泡泡瑪特、拼奇等國貨品牌與自己合作實現了“雙贏”。“

功夫熊貓茶”自身的產品矩陣更加豐富,且皆源自頭部廠商,品質有保障。

對上述品牌合作方而言,“功夫熊貓茶”的門店也成了他們拓展海外市場的“輕量化”銷售渠道,換句話說,“功夫熊貓茶”成為了另一種形式的渠道商。

“購買潮玩是低頻行為,但買奶茶是高頻行為,而兩者的消費者都是年輕人,買奶茶時順手買一個潮玩回家,這就是高頻帶低頻的商業邏輯。”

事實上,“功夫熊貓茶”也並非這種商業模式的開創者,早幾年前茶顏悅色便率先在門店裡賣起了自家的周邊,有時周邊產品創下的營收甚至高於奶茶本身。

“開業當天,茶飲賣了5萬人民幣,剩下的全是功夫熊貓周邊零售貢獻的。”Pony Zhang透露道,目前“功夫熊貓茶”門店內,茶飲和新零售產品創造的GMV佔比約為4:6,其毛利均在60%以上。

當然,茶飲本身依然是品牌核心。

在產品上,功夫熊貓茶飲品牌專注鮮萃茗奶茶,重視“中式靈感”,產品以茗奶茶、茶拿鐵、純茶、手作地域特色茶飲四類為主,主打大紅袍、烏龍茶、茉莉花茶、正山小種,目前SKU有16種,價格定位在15-18元。

原葉鮮奶茶對茶葉的要求較高,因此功夫熊貓做茶的思路更側重拼配

,“要想把茶拼到極致,並不容易,需要對天然香料有很強的理解,它不是工業香精,而是更持久自然的天然香,好聞不刺鼻。”Pony Zhang表示。

好在東南亞等地盛產天然香料,再加上本地的優質牛奶,功夫熊貓茶靈活搭配可以製作出更加新鮮好喝的茶飲產品。

另外,除了中國經典款,針對不同國家,功夫熊貓茶還會推出限定款

,比如馬來西亞也盛產竹子,功夫熊貓茶便專為馬來西亞推出了胸有成竹、竹煙波月限定款。此外,越南流行綠茶、泰國出產香茅,這些當地特色都被用於產品開發,加強品牌的本土化屬性。


東南亞“生意經”

儘管“功夫熊貓茶”今年才正式落地東南亞,但Pony Zhang已經在此地奔波了5年。

2019年開始,因家庭原因Pony Zhang開始常駐東南亞,

“東南亞基本所有國家我都呆了至少3個月,差不多每半年才回國一次,現在去東南亞反倒成了‘回’。”

駐紮得夠久,才讓他發現,東南亞掘金並不容易。

比如東南亞存在不少穆斯林群體,所以做餐飲基本都需要HALAL清真認證,這也意味著許多適用於

國內的原材料無法直接套用在東南亞,需要做本地化改造。

口味則是另一個問題

,東南亞人喜歡在食物裡新增香料,比如咖哩、迷迭香、薄荷、香茅之類,中國這邊的新茶飲口感趨於清淡。

“中國人出去都很急躁,地盤還沒摸清,恨不得一年就開1000家店。很多資訊沒有判斷清楚就急於下手,容易吃虧上當。”

在常駐東南亞5年後,Pony Zhang也摸索出了一套“生意經”。

比如在僱傭員工方面,首先要招華人

,因為華人語言體系最豐富,懂漢語、英語、馬來語、粵語甚至客家話,用華人當店長便於門店管理。

其次是馬來人,馬來人在馬來西亞人口中佔比達60%,顧客看到店裡有個裹頭巾的馬來人,他們才敢來;最後還要找越南人、泰國人等外勞

,因為他們工資較低。

Pony Zhang介紹,目前他開設的這家50平左右的門店,僱傭了9名員工,但依然配備了自動化裝置,“因為當地人不像中國人,會順手做點力所能及的事,你讓他們收銀,他們就只會收銀,多一點事都不會做,哪怕是貼個碼都得專門招人。”

其次是供應鏈

,時至今日,因為效率、質量等問題,中國品牌出海仍有不少堅持供應鏈從國內出口。

但Pony Zhang認為供應鏈本地化是長期趨勢

,“麥當勞、星巴克在中國這麼多年,早就實現了供應鏈的本土化,也孵化了許多優質供應商,光靠進口走不到今天。”

東南亞水果資源豐富,當地人喝水果茶並不多,奶茶的原材料基本只有奶、茶葉、糖和包裝等,在朋友的引薦下,Pony Zhang花半年時間搞定了供應鏈。

目前除了馬來西亞,功夫熊貓茶即將進軍越南、泰國、印尼和菲律賓,並通過當地的合作方找到了合適的店鋪選址。在Pony Zhang看來,出海離不開資源優勢廣泛的本地人。

未來功夫熊貓茶也會陸續開放加盟,公司負責整體的品牌傳播和供應鏈輸出,合作方負責更落地的運營管理。

在加盟上,目前來談合作的不僅有東南亞當地的團隊,還有不少國內知名品牌如茶百道、書亦燒仙草、古茗的超級加盟商,過去兩年國內新茶飲陷入激烈的內卷,加盟商被此起彼伏的價格戰大傷元氣,另外也有不少品牌不斷抬高加盟門檻,為市場留出了一批加盟商。

“就這幾天,泰國、菲律賓、印尼、柬埔寨包括國內的加盟商,已經來了20個團隊了。”

在Pony Zhang看來,如今的東南亞正如2015年前後的中國,在臺式奶茶耕耘多年的版圖上,內地新茶飲以消費升級的姿態輪番進軍,未來品牌的競爭會更激烈。

“所以找到自己的優勢賽道,搶下時間視窗尤為重要。”

Pony Zhang透露,今年功夫熊貓茶會開出30家街邊店,其中10-12家為直營店。

出海是對全方位能力的考驗,既需要紮實的跨國供應鏈整合能力,跨國組織管理能力,跨國品牌管理能力,也要對當地文化習俗、法律條文熟稔於心,既要融入當地,又要具有中國特色。

從定位來看,功夫熊貓茶對文化屬性的突出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霸王茶姬,但Pony Zhang本人並不避諱旁人將兩者作比較,在他看來兩者同屬一個賽道,但競爭才剛剛開始。

從出海到全球化,中國新茶飲的終局依然是文化輸出,成為一個符號、一種象徵,要融入當地的語言體系中,就像HERMES、CHANEL、DIOR 進中國也需要一個愛馬仕、香奈兒、迪奧這種中文名字進行傳播。

“未來我希望‘功夫熊貓茶’能被直接稱為PANDA TEA,甚至是P&T,有自己的縮寫,那才是真正的文化輸出。”

往期推薦


相關文章